作者:吴莱
吴莱才学渊博但命运多舛,为家乡培育了不少栋梁之才,宋濂继承其思想衣钵和学术风格,成为一代开国文臣之首
吴莱才学渊博,但命运多舛。其父吴直方为实现人生大志,北游京师30余年,蒙古贵族脱脱和也先贴木儿皆拜直方为师。1340年,元顺帝支持脱脱设计逐走权臣伯颜,起用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其父吴直方始受元顺帝重用,官拜集贤殿大学士。但这年吴莱已44岁,而且也就在这一年病逝,所以父亲的荣耀,吴莱一丝也没有沾到。他以布衣之身,教书为业,辅以游历赋诗,先后在诸暨白门义塾、浦江郑义门东明精舍主教,为家乡培育了不少栋梁之才,宋濂便是其中之佼佼者。宋濂祖籍金华潜溪,因慕吴莱声名,先到诸暨白门拜在吴莱门下,后随吴莱就读东明精舍。1335年,吴莱因病辞教后,荐宋濂主教东明精舍20余年。宋濂继承了吴莱的思想衣钵和学术风格,不但为郑氏义门培养了大批人才,还整理编定了《郑氏家规》。出仕后,以此为蓝本,修订了明代法律大典,成为一代开国文臣之首。
吴莱结庐隐居在无来峰,著书立说,平生喜远游得司马迁之遗风,写下《听客话蓬莱山紫霞洞》等著名诗篇
深袅江源,今名袅溪源,源深十五里,两侧重峦叠嶂,苍松翠竹,遍布山野,山溪潺潺,鸟语阵阵,不绝于耳,为浦江十景之一。元柳贯《深袅江源》诗中有“滥觞不满瓶盆,百谷浑浑一壑吞”之句,钱维善也有“深袅渊源万古流,溯洄谁解泛扁舟”的诗句传世。深袅江的源头为无来峰,即深袅山主峰,海拔788米。无来峰也是吴莱结庐隐居、著书立说之处。无来峰东山岙里现建有三间一进的吴莱殿,殿前是一片平坦的山地,边上植有鸡冠、木芙蓉等花卉。殿额上悬挂有著名画家吴山明先生所题“松山小隐”匾,另一大匾上所书“大儒”两字系宋濂手笔,主殿左右两侧墙壁上分别悬挂《吴渊颖先生传》和刘伯温作《吴渊颖集序》匾,两根柱子上还挂着吴山明之父吴醒耶书写的对联“高风亮节慕先贤,道德文章有后人”。此地山高林密,云雾缭绕,翠竹掩映,风景卓绝。清代诗人朱兴悌《松山寻吴渊颖先生故宅》诗云:“深袅留余址,行行上翠微。一溪诸涧合,山径万峰围。石瘦松根老,春珊蕨草肥。著书人不见,极目有斜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无来山因为吴莱在此归隐而闻名远近,后人为缅怀他的高风亮节,将无来山改名为吴莱山。吴莱为人师表、勤学求知的精神,也给当地留下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勤耕有益,读书做人,子女贤孝,邻里和睦”的好风气。
吴莱平生喜远游,在礼部任职期间,曾东出齐鲁,北抵燕赵,每次经过风光奇绝之地或古战场遗址,皆慷慨高歌,饮酒自慰,得司马迁之遗风。从礼部辞归后,又出游舟山普陀,写下了《甬东山水古迹记》、《听客话蓬莱山紫霞洞》等诗篇。游山历水对吴莱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他的襟怀更宽广,文章更迭宕奔放。他曾说:“胸中无万卷书,眼中无天下奇山水,未必能文,纵能,亦儿女语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