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钟惺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喜游名山大川,倡幽峭诗风,且参以禅旨,有“诗妖”之名,与谭元春形成“竟陵派”,世称“钟谭”

作者:钟惺

 

钟惺生平,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喜游名山大川,曾与林古度同登泰山

钟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钟一贯任武进(今属江苏)学训。万历三十八年中(1610年)进士,授行人,掌管诗诣及册封事宜。次年,他以奉节使臣出使成都;后又出使山东。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再赴贵州,主持乡试。后迁工部主事,又由北京调往江南,任南京礼部祭祠司主事,迁南京礼部仪制司郎中。在南京时,钟惺简淡自持,于秦淮河畔租一楼屋,伏案读史至深夜,每有所得辄记之,撰成《史怀》一书,评论古史,“多所发明,有古贤所不逮者”。其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谢人事,研读史书。喜游名山大川,曾与林古度同登泰山。

 

钟惺升在闽中仍倡幽峭诗风,且参以禅旨,有“诗妖”之名,与谭元春评选唐人诗,形成“竟陵派”,世称“钟谭”

天启初年,钟惺升任福建提学佥事,他在闽中仍倡幽峭诗风,并且参以禅旨,令人莫测高深,有“诗妖”之名。江南张泽、华淑,闽人蔡复一等,倾心附和,把钟惺奉为“深幽孤峭之宗”。不久,钟惺因丧父,回家守制,竟于天启五年(1625年)病逝于家,享年五十二岁。卒葬天门县城南鲁家畈(今天门县李场公社)。至今墓碑尚存。明清时,县内立有“钟谭合祠”,坊题“天下文章”四字。遗址在今天门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之东。 后人将他的诗文辑为《隐秀轩集》。
他与同里谭元春评选唐人诗,作《唐诗归》;又评选隋以前的诗,作《古诗归》,名扬一时,形成“竟陵派”,世称“钟谭”。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悲剧一场”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钟惺简介

钟惺(1574~1624) 明代文学家。字伯敬,号退谷,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曾任工部主事,万历四十四年(1616)与林古度登泰山。后官至福建提学佥事。不久辞官归乡,闭户读书,晚年入寺院。其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谢人事,研读史书。他与同里谭元春共选《唐诗归》和《古诗归》(见《诗归》),名扬一时,形成“竟陵派”,世称“钟谭”。

中文名
钟惺
国    籍
明朝
出生地
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皂市)
出生日期
1574年
逝世日期
1624年
职    业
文学家、散文家
主要成就
竟陵派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史怀》
伯敬
止公居士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