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康熙帝在米思翰一再的坚持下,终于下定决心,将三藩一并撤除

作者:米思翰

 

有关于米思翰人物评价方面的相关介绍
《清史稿》:米思翰赞撤藩之议,绸缪军食,足以支十年,知定谋有由也。


米思翰坚持自己的意见,强烈要求将三藩一并撤除,以绝后患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不久吴三桂、耿精忠的请求撤藩的上书也相继递上,康熙帝令户部、兵部一起商议。米思翰与兵部尚书明珠商议三藩要全部撤除,有的人说吴三桂实力强大可暂时保留,这两种意见都递到了康熙帝面前。康熙帝再次召集诸大臣进行廷议,米思翰坚持要将三藩一并撤除,康熙帝这才下定决心。
可在朝庭起兵声罚三藩时,却在朝庭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和不同的意见分歧。一些文官认为:军需浩繁,政局刚稳,百姓厌战,不胜负担,反对出战。一批武官认为:枯草野火,不扑不灭,满汉官员各述已见,汉官提出近监州府调兵罚之,满官认为州府驻兵有限,兵力不足。此时,以任户部尚书米思翰力持已见:“兵监城下,出兵御敌,合情合理,星火可以燎原。如不及时扑灭,可酿大祸。贼势猖獗。非州府兵力所能制服,宜以八旗劲旅会剿,彻底扑火,以绝后患。关于军需浩资,内外协济,足支十年,无可他虑。对于三军资需我愿请缨。”康熙帝完满汉官员争议后,沉思片刻,决定出兵。
米思翰又密对康熙说:“诛杀叛臣的儿子,以断绝叛军的希望,以激励朝中之人的信心,永远遏制住反叛的欲望,那时八旗兵旅,将会一鼓作气荡平叛军。此次出兵,可以旗劲旅为前锋,可命各路将军、护军、骁骑校、尉,并王公贝勒,贝子,各旗佐领,以及所有各部披甲一起上阵,以示八旗军威。”康熙点头佩服米思翰并说:“甚得朕意,我跟你想到一起了。”于是康熙下旨:“所以遗王等者,非谓诸将才能不足,念诸王贝勒皆朕 亲,指挥调试无可牵制,守御征剿,足增威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诺安小纯。”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米思翰(1633—1675年),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大臣,出身将门之家。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米思翰上疏进呈剿贼方略,奖奉职恪勤诸大臣,加太子太保。不久逝世,谥敏果。

本    名
富察·米思翰
字    号
谥敏果
所处时代
清朝
民族族群
满族
出生地
沙济
出生时间
1633年
去世时间
1675年
主要成就
主张裁撤三藩
旗    籍
满洲镶黄旗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