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一贵
朱一贵随移民潮移民台湾,靠养鸭生活,热情好客,为人豪爽,人缘颇好
朱一贵,(1690年-1722年)原名朱祖,台湾府凤山县人,祖籍福建省漳州长泰县,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随移民潮移民台湾,年轻时曾任衙役,后为佣工、种田为生,在鸭母寮(今高雄县内门乡光兴村)以养鸭为业,为人豪爽好客,有“小孟尝”、“鸭母王”之称。长泰县马洋生态旅游区旺亭村亭下社人。康熙五十二年(一七一三)渡台,居凤山罗汉内门(今高雄县内门乡)。朱一贵侠义好客,豪放健谈。每有客至,他就宰鸭煮酒,述及国事政情,或高谈阔论,或悲伤感叹。
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台湾知府王珍横征暴敛,向百姓无休止摊派各种苛捐杂税,怨声四起。台湾地震,引起海水泛涨,民间谢神唱戏,王珍以"无故拜把"为由,监禁四十余人。民众人山砍竹,王珍以"违禁"为由,抓二百多人,交了钱就放人,不交钱打四十板,驱逐过海,撵回原籍。民间耕牛、糖铺,交钱方许使用。"地方官种种骚扰,百姓受不过。"
朱一贵发动反清复明运动,反被请朝廷利用,最后将其凌迟处死
康熙六十年(1721年),凤山县知县出缺,暂由知府王珍兼理,王珍把知县职务交由他儿子管理,但王珍的儿子利用职权横征暴敛,引起普遍不满。众人遂推朱一贵为盟主,发动革命,下淡水溪槟榔林的客家人杜君英响应革命,合作攻取台湾府城(今台南市);响应者有许多是明郑时期将校武官,攻下台湾府城后,朱一贵承袭明朝的制度,国号大明,年号永和,且废除满族剃发令,将旗装脱下、长辫剪断,恢复明朝时的服装及传统汉人的发式。
朱一贵占领府城后旋即称王,名曰中兴王(民间俗称鸭母王),但后来因闽粤内哄分裂,导致其近二个月即遭清军扑灭,清军亦借此事彻底扫荡拔除南明残余军队;由此可知,当时即便没有朱一贵在台湾反清,也会有其他人反清:因为朱一贵事件接近可识为是清朝暗中怂恿制造,朱一贵是不自知被利用当“引蛇(南明残军)出洞”工具。
台南州城隍绥靖侯
朱一贵虽为草莽英雄,但识见、气宇亦有过人之处,被捕时面对平乱之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收台居鹿港施琅之子,施公案施世纶之弟),犹昂然自立,自称孤家,后被解送北京凌迟处死。
民间传说朱一贵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台南州城隍绥靖侯”,在台南市小南门城隍庙被祀为主神。据说朱一贵养鸭于鸭母寮,于今高雄县内门乡光兴村内。鸭母寮兴安宫供奉朱一贵神位,兴安宫在庙前水池中增置朱一贵赶鸭子的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