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曹文埴与父亲经历三代皇帝,把持朝政75年,整个清王朝几乎大半历史都在他们父子的影响之下

作者:曹文埴

 

曹文埴与他的父亲曹振镛被称为“父子宰相”,曹家是扬州盐商之首,在乾隆帝六次南巡都落脚扬州,曹文埴负责承办差务,深得乾隆帝信任

曹文埴(?-1798)清代重臣,魏武帝(曹操)嫡脉后裔。同其子曹振镛世称‘父子宰相’,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道光十五年(1835),历三代 皇帝。把持朝政75年,清王朝几乎有大半历史都在他们父子的影响之下。,清安徽歙县人,字竹虚。乾隆二十五年(1760)传胪,选庶吉士,授编修,在懋勤殿任事。后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命在南书房行走,教习皇于。乾隆四十二年回家服父丧。丧满回京,历任左都御史,执掌刑部、兵部、工部、户部,兼顺天府府尹。为《四库全书》总裁官之一。曾典试广东,视学江西、浙江,奉命查办潍县和京城疑案。案定,乾隆奖誉“文埴等不徇隐,公正得大臣体”,升任户部尚书。视学江西南昌时,拓建省会院,增设4 000余席,就试者称便。在家乡重建古紫阳书院。


曹家是扬州盐商之首,乾隆帝六次南巡,多落脚扬州,文埴承办差务,深得乾隆帝信任。乾隆五十二年,不愿与和珅为伍,以母老为由请求归养,帝从其请,加太子太保。后文埴二次进京,为乾隆帝祝福、贺寿,乾隆帝对文埴及其母多有赏赐,御赐‘四世一品’,并其子三朝宰相曹振镛在内成为中国历史绝无仅有的‘五世一品’。卒谥文敏。

曹文埴是京剧的鼻祖,在乾隆帝80岁寿辰,他把自己私家的“廉家班”更名为“庆升班”,“徽戏”名声大噪,看“徽戏”成了京城一度流行的时尚
并以书法名世,与同乡挚友邓石如皆为乾隆时期书法大家。收藏富甲,传世名作《兰亭序》及李白《上阳台贴》均曾为曹氏所有,另藏有石鼓名砚,斋号因之为石鼓砚斋。
尚书曹文埴更是京剧的鼻祖,1790年8月13日,是乾隆80岁寿辰,曹文埴把自己私家的“廉家班”更名为“庆升班”,赴京晋庆。曹文埴家班的这次演出,共演了《水淹七军》、《奇双会》等八出戏,皇亲国戚们于是称赞不已。“庆升班”沐浴龙恩,给当时在京城献演的“三庆”徽班也壮了声威,更为后来的春台、和春、四喜等徽班晋京开辟了道路。一时间,“徽戏”名声大噪,看“徽戏”成了京城一度流行的时尚。“四大徽班”进京后,经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在不断的同台演出中,逐步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基调,又吸收昆曲、秦腔以及梆子等戏曲的曲调、演技,揉和在一起,形成了日后成为国粹艺术的京剧。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同ー种执着-”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曹文埴一般指曹文埴(1735-1798),字竹虚,号近薇。清朝安徽歙县雄村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甲一名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直懋勤殿,四迁翰林院侍读学士,命在南书房行走,教习皇子。再迁詹事府詹事。居父丧,归。四十二年,诣京师,谒孝圣宪皇后梓宫。丧终,仍在南书房行走。授左都御史。历刑、兵、工、户诸部,兼管顺天府府尹。后擢户部尚书。为官持正,不附权臣和珅。以母老引退。

本    名
曹文植
字    号
字竹虚,号近薇
出生时间
1735
去世时间
1798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