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黄宗汉无惧权威,敢于弹劾皇亲,解决了漕运问题,被慈禧迫害

作者:黄宗汉

 

黄宗汉7岁丧父,由兄长阜阳长大,无惧权势,敢于上书弹劾皇亲
黄宗汉(1803~1864年),字寿臣(一说字季云,号寿臣),泉州登贤铺(今镇抚巷)人,清嘉庆八年(1803年)生,7岁丧父后由嫡长兄黄宗澄(嘉庆二十四年举人)教养成长。道光十四年(1834年),正式中举,第二年联捷中进士,初选庶吉士,散馆改兵部主事,充任军机章京,历任员外郎、郎中,升御史、给事中。道光二十五年,出任广东督粮道,调雷琼道,历山东、浙江按察使。黄宗汉担任御史时,多所弹劾。云贵总督桂良昏庸废事,只因他是皇亲无人敢言,黄宗汉不惧权势,上疏弹纠,担任广东督粮道时敢疏论该省大臣。

黄宗汉任浙江巡抚,解决漕运问题,后来被慈禧迫害
咸丰元年(1851年),黄宗汉迁任甘肃布政使。咸丰二年,擢升云南巡抚,未到任又调浙江巡抚。上任后,正逢湖州一线漕粮搁浅,改留变价亏银30多万两,布政使椿寿情急自缢,黄宗汉疏请原米按新辟漕运路线运送京师,获得允准,保证京城粮食供给。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克南京,黄宗汉分兵江苏、安徽境内,堵截太平军进入浙江要道。小刀会在上海起义,攻陷城池,切断海运,黄宗汉建议改在江苏浏河受兑,使漕粮顺利北运。清军重兵驻江南,江南大营后勤任务十分繁重,黄宗汉致书专办军务的钦差大臣向荣,建议江、浙、赣三省按月定额接济,有效地解决江南大营军饷难题。咸丰四年,文宗特诏褒奖,赐御书“忠勤正直”匾额,提升四川总督。
黄宗汉在四川总督任内,积极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咸丰六年(1856年),被调回京都补内阁学士,兼刑部侍郎、顺天府(治所在今北京市)尹。
咸丰七年(1857年)冬,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广州沦陷,黄宗汉被授为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他力主抗击英法联军,沿途广招义勇,经过家乡时募集神枪手。到广东后,驻扎在惠州(治所今惠阳县东),立即联络绅民,办团练兵。在籍侍郎罗淳衍、京卿龙元僖、给事中苏廷魁与他密切配合,锐意收复广州,时人称之为“一督三绅团”。
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英法联军再犯天津,直逼北京,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激起广东人民的切齿痛恨。新安镇(今宝安县)乡勇义愤填膺,杀死几个张贴告示的人。敌人攻陷新安镇,要求必须查撤“一督三绅”。清政府竟认为黄宗汉“有碍和局”,免去他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之职,调任四川总督。不久,黄宗汉又被召回京城,改侍郎后补。咸丰十年,授吏部侍郎。
当英法联军进迫北京时,文宗与宠妃那拉氏逃亡热河(在今河北省)承德府(治所在今承德市),留恭亲王奕訢与敌人议和。黄宗汉为图救亡,力阻帝妃回京。因此,那拉氏对他恨之入骨。咸丰十一年(1861年),穆宗继位,那拉氏被尊为慈禧太后,她勾结奕訢杀害载垣等八大臣,黄宗汉也因“迎合载垣,行为不端”而获罪,被革职并宣布永不叙用,追回文宗御书“忠勤正直”匾额。同治二年(1863年),得泉州同乡陈庆镛延请主讲清源书院,这才挈领家眷及数万卷书南归,途经上海县得病,寄寓泉漳会馆。同治三年正月,黄宗汉在上海寓所病逝,享年62岁,葬泉州涂门外赤山村。所著除奏议外,有《筹防纪略》、《筹海纪略》等,长子黄贻楫为他编辑诗文稿名《黄尚书公全集》,书稿现存厦门大学图书馆。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佳人有约”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黄宗汉,有清朝大臣黄宗汉,中国第一代文化企业家黄宗汉。福建晋江(今福建省晋江县,位泉州市南)人,字寿臣,宣宗道光间进士。 1852年(文宗咸丰二年)任浙江巡抚,倡办海运漕米供应北京(今北京市)和接济“江南大营”军饷,加强浙江防务,并分兵至江苏、安徽防堵太平军1854 年任四川总督,曾镇压川、黔少数民族人民起义1858年(文宗咸丰八年)英、法两军占据广州期间,被调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驻惠州(今惠州市)。《天津条约》签订后,英全权大臣额尔金要求解散佛山(今佛山市)团练局,并革除其职务,遂极力破坏团练,以换取英人谅解,并保存其职务。1860年(文宗咸丰十年)调任吏部侍郎。

本    名
黄宗汉
字    号
字季云 
号寿臣
所处时代
晚清
民族族群
汉人
出生地
泉州登贤铺
出生时间
1803年
去世时间
1864年
主要作品
《筹防纪略》,《筹海纪略》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