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怡良
怡良属于满洲正红旗,由刑部笔帖式提升员外郎,历任广东高州知府、山东盐运使、安徽按察使、江苏布政使等职,后出任广东巡抚
怡良最初在刑部任笔帖式,后升为员外郎。
道光八年(1828年)起外放,逐级升迁,历任广东高州、广西南宁知府,云南盐法道,山东盐运使,安徽、江苏按察使,江西、江苏布政使。
道光十八年(1838年)2月,出任广东巡抚。当时正值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他支持林则徐和两广总督邓廷桢禁烟。鸦片战争爆发后,主张积极抵抗英军的进攻,亲临虎门筹措海防事务。林则徐被撤职后,怡良曾短暂署理两广总督一职。
怡良支持林则徐禁烟,反对琦善撤海防守备以及与英国侵略军议和,后促使道光帝降旨将琦善革职,同治六年病逝
道光二十年(1840年)11月,琦善出任两广总督到达广州,上疏皇帝请准尽撤海防守备,与英国侵略军议和时,怡良拒绝列衔其中。
道光二十一年正月(1841年2月26日),怡良毅然独力上疏道光帝,揭发琦善对英妥协,私订《穿鼻草约》,擅割香港的卖国罪行,促使道光帝降旨将琦善革职,锁拿进京,后兼署两广总督。
其后针对道光帝断绝一切对外贸易的旨意,他与杨芳联名奏请准许英属印度商船停靠,受革职留任处分。后于八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会办福建军务,查实了闽浙总督颜伯焘失守厦门的经过。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怡良被实授闽浙总督,在任内由于担心受到英国军队的袭击,并急于索回被英国占领的鼓浪屿,屡次强令台湾守将达洪阿和姚莹交还英军战俘。次年奉命入台,以“冒功”为名将达洪阿和姚莹逮捕,制造了台湾冤案,不久去职。
咸丰二年(1852年)被起复任为福州将军,次年转任两江总督,曾残酷镇压小刀会起义。
咸丰七年(1857年)因病解职。
同治六年(1867年),怡良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