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贝青乔的文学创作,提剑从戎的诗人,作品自有一番豪壮情怀

作者:贝青乔

 

贝青乔写诗多写亲身所历情事,《咄咄吟》系统地反映奕经军幕及浙东军事,《跳月歌》等反映苗民风俗

贝青乔的诗多写亲身所历情事,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鸦片战争中,除《过余姚县》、《骆驼桥纪事》等,真切地反映了浙东地区的战事和侵略军战火洗劫的惨象外,《咄咄吟》两卷,则是系统地反映奕经军幕及浙东军事的一组史诗。作者在奕经幕中听睹所及,凡属军中重要举措及所历主要战事,无不摄入诗中,深刻地暴露了军府内幕种种“不可解”之“怪事”,以及军吏的贪黩、庸懦和愚昧。两卷共120首,全为七言绝句,每诗一注,诗咏其事,注明本末。贝青乔还写下了不少揭露官府敲剥、民不聊生的诗篇,如《流民谣》、《鬻女谣》等,选择典型事例,深切感人。《哀甬东》等诗写出了官逼民反的现实。他游幕黔西时,写有《跳月歌》等反映苗民风俗的诗篇。刻画山水的诗篇,也有独到之处。

贝青乔有诗集《半行庵诗存稿》8卷,共800余首,《咄咄吟》 2卷单行

贝青乔的诗较少传统格调的拘束,以平易的诗风纪事抒怀,虽然有时语欠圆熟,却骨力坚实,古诗尤能曲尽情态。黄富民说他“语奇而卓,笔纡能达”。纪事绝句则往往具有冷隽的讽刺风格。由于作者提剑从戎,诗中激荡一种从征战士的豪壮情怀,也是当时他人诗中罕见的。

贝青乔的诗结集为《半行庵诗存稿》8卷,共800余首,由叶廷□等于同治五年刊刻。《咄咄吟》 2卷单行,有1914年嘉业堂刊本。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笑谈一纸风华的缠绵┊”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贝青乔(1810~1863)清代晚期杰出爱国诗人。字子木,号无咎,又自署木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晚清诸生,出身低层士人家庭。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投效奕经军幕,参加浙东抗英斗争,写下《咄咄吟》一百二十首绝句。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先后入浙西及安徽戎幕。同治二年(1863)赴直隶总督刘长佑之聘,卒于北上途中。国学家钱仲联称贝青乔、曾国藩、陈沆、郑珍与何绍基为道咸诗坛的五虎大将。严迪昌《清词史》称其为鸦片战争时期的“诗史型诗人”。

中文名
贝青乔
出生地
今江苏苏州
职    业
诗人
性    别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