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桂清
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何桂清拒绝支援和春,并将责任推给和春、张国梁,清军溃败
二破江南大营之役太平军围金坛、攻陷江阴,桂清传檄总兵马得昭、熊天喜、曾秉忠,副将刘成元水陆分路进剿,太平军合兵十余万出建平、东垻,一由东垻进江宁,一由溧阳攻常州,马得昭、周天孚分别救援苏州、常州。太平军攻陷句容,江南大营后路断绝。
张玉良回军守常州,和春飞檄求援,桂清不准张玉良赴援,和春又请调马得昭,也未得回应。浙江巡抚王有龄递书告戒桂清勿逃离常州:“事棘时危,身为大臣,万目睽睽,视以动止。一举足则人心瓦解矣。”
江南大营遇大雪,缺饷,噪乱溃败。和春、张国梁退守丹阳。桂清上疏推诿责任:“丹阳以上军务,和春、张国梁主之。常州军务,臣与张玉良主之。”
部署稍定后进军溧阳,而太平军已攻破丹阳,张国梁战死,和春逃奔常州,桂清震惊。总理粮台查文经等洞悉其意,建议退守苏州。桂清便奏言军事已交托和春,自赴苏州筹饷。
出逃时随从开枪打死跪留的常州士绅死19人方脱身,张玉良不久也出走。常州士民自筹登陴守城。数日后常州城破,以人民抵抗而屠城。苏州守军闻讯大为愤恨,何桂清到达后,江苏巡抚徐有壬拒绝开门,并弹劾何“弃城丧师”。和春兵溃重伤退至无锡,自杀殉节。桂清托言借外兵,逃进上海租界。数日后苏州城陷,徐有壬于巷战被杀殉节,遗疏再弹劾何桂清多条罪状。
何桂清率清军弃城潜逃,多地失守,刑部商议拟斩监侯,复议后被斩立决
桂清统领十万清军竟弃城潜逃,导致常州、常熟、苏州皆失守,咸丰下诏革职逮捕送北京审讯。凑巧遇英法联军,咸丰帝避难热河,何案搁置两年。期间王有龄及江苏巡抚薛焕等相继上疏乞恩,不准。
同治元年(1862)言官纷纷弹劾,恭亲王与租界交涉,正式逮捕下狱,拟斩监候。秋审处总办、直隶司郎中余光倬,将其由封疆大吏失守城池应处之“斩监候”加上罪名“击杀执香跪留父老十九人,忍心害理,罪当加重”而改拟“斩立决”。刑部尚书赵光,因与帮办江南军务的许乃钊有交情,了解桂清失陷苏常殃民细节,覆奏:“不杀何桂清,何以谢江南百万战难生灵?”慈禧太后降旨命大学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会议。大理寺卿李棠阶认为桂清为两江总督,骄横颟顸,治军无方,克扣军饷导致将士哗变、全军覆没,弃城而逃又嫁祸他人,其罪不容诛。会议结果如刑部议,而太后另有旨:“何桂清曾任一品大员,用刑宜慎,如有疑义,不妨各陈所见。”有17人上疏论救,体仁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祁寯藻,引用嘉庆帝谕旨:“刑部议狱,不得有加重字样。”认为刑部所拟不合制。另有工部尚书万青藜、御史高延祜,而薛焕以重金疏通,故拖延深秋仍未决。 礼部给事中卞宝第(浙江道御史任内就曾参劾桂清)抗章驳祁寯藻:“仁宗上谕,只就承平时期寻常罪名而言。”又言:“道光年间浙江提督余步云失定海,咸丰年间湖北巡抚青麟失武昌,皆以失陷封疆伏法,其时祁寯藻当军机大臣,何独于何桂清护惜若此?”大理寺卿李棠阶以东南战事尚未结束,求顾全大局再上密折:“刑赏大政,不可为谬悠之议所挠,今欲平贼,而先庇逃帅,何以作中兴将士之气?”
刑部审讯时,桂清提出一份薛焕等人具名之公禀,请其退到苏州,以保饷源重地,作为其本不欲弃地的证明。公禀出于当时或事后伪造已无从查究,朝廷命两江总督曾国藩查核具奏。曾国藩身在江南,疮痍遍地,且负破敌责任,考虑士气影响,覆奏:“疆吏以城守为大节,不当以僚属一言为进止;大臣以心迹罪状,不必以公禀有无为权衡。”判处斩立决定谳,12月21日在京师菜市口法场执行,弃市。《清史稿》评论:“以才敏负一时之望,膺江表重寄。桂清无料敌之明,又失效死之节。身名俱陨,罪实难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