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沛霖
苗沛霖出身卑微,家室贫寒,以“保卫族里,抵御捻军”的幌子发展壮大苗家军
说起太平军,捻军,两支晚清时期反抗满清统治主战场上的义军,家喻户晓,妇孺多知。相比于此,也曾威震两淮的另一个反清人士——苗沛霖,就难得有人知晓了。许多人把苗沛霖的队伍看成是捻军的一个支系,甚至当年平捻的清军将领在很多往来函稿中也把他称作捻匪。有此误解,苗沛霖的苗家军被掩没在捻军巨大声望之中,为大众所忽略也就是情理中的事了。其实,苗家军不仅不是捻军,正相反,苗沛霖正是喊着“保卫族里”的口号,打着“抵御捻军”的幌子把苗家军发展、壮大起来的。
苗沛霖投奔捻军张乐行,得到超乎寻常的尊重,于是向金光筯毛遂自荐要担任团练练总,碰了钉子,加上族人的嘲笑,心灰意冷
捻军起义在黄淮大地风起云涌的时候,备感失落,又不甘寂寞的苗沛霖投到张乐行军中。
泥腿子出身的捻军却对知识分子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尊重。张乐行十分重视苗沛霖的到来,把他迎为上宾,礼遇有加,召入幕中充当“红笔师爷”。但苗沛霖却很是看不上张乐行这些草莽英雄,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去。成就长豪气,逢迎添自信,贤俗皆然。苗沛霖有了在张乐行那里的礼遇,自信似乎足了许多。他踌躇满志地跑到寿州知州金光筯那里大谈治兵,并毛遂自荐要担任团练练总。
晚清时期的中国,人才已出现相对过剩。私塾教育的普及使社会中知识分子的比例有了很大提高。加之科班之外,还有许多靠捐银子得到功名的捐班,所以身有功名却得不到委差的闲官、穷官比比皆是。金光筯位居知州,对一个高谈阔论的穷措大,淡然冷漠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在金光筯那里碰了钉子的苗沛霖仍不甘心。回到家乡,又在族人面前大肆聒噪 “筑寨,积粟,治兵”的御捻主张。可能是平日里总诌大话,吹牛皮,他的战略思想非但没有博得族人的响应,反而遭到大家的“姗笑”。
万念俱灰之后,不得已,苗沛霖又委身做了三年蒙师,以糊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