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秉衡
李秉衡参与中法战争,主持龙州西运局,面对八国联军极力主战,兵溃自尽
原任知县。光绪五年(1879年),当冀州知州。再二年升为永平知府。十年后(1884年)担任任广西按察使。 中法战争时,李秉衡主持龙州西运局。隔年和冯子材获得“谅山大捷”。彭玉麟奏言:“两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光绪20年5月担任安徽巡抚。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因巨野教案而派兵强行进入胶州湾,李秉衡认为“土地不可自我而失”,派兵与其相争,因此被罢黜,担任四川总督,但未到任便因德国压力而被罢免。光绪26年(1900年)担任巡阅长江水师大臣。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后,李秉衡一度列名张之洞、刘坤一两总督倡议的东南互保,但随后力请募兵入卫京师,并在慈禧太后召见时极力主战;于是领四军出战,在杨村(今武清县)兵溃,退至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服毒自尽。 初谥忠节,随后联军将李秉衡列入事变祸首,要求严惩,清政府以秉衡先死而不予治罪,但下令追夺一切官职并撤销恤典。
《清史稿》记载李秉衡清忠自矢、受命危难、大节凛然,拒俄兵之侵龙江
《清史稿》:“秉衡清忠自矢,受命危难,大节凛然,此不能以成败论也。联军之占津、海也,长驱而入,唯士成阻之;俄兵之侵龙江也,乘隙以进,唯寿山拒之:固知必不能敌,誓以一死报耳。荣光争大沽,凤翔守爱珲,虽已无救於大局,而至死不屈,外人亦为之夺气,何其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