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贺金声
贺金声迫令地主捐谷救灾,积极进行反帝宣传,策划起义
次年返归乡里。此后十余年,一直过着在籍士绅生活。1892年,被知县毛隆章委为东乡团总兼三府局局长。1897年邵阳大旱,他召集地主豪绅开会,迫令捐谷救灾。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在湖南的天主教传教士也仗势横行,他对此极为气愤,到处张示揭帖,进行反帝宣传。巡抚俞廉三深恐其在乡“动摇人心”,故破格委任他为巡防营翼字右营管带,命其募勇前往省城。到任后曾几次上书,提出拒和议,救京师、赴行在和护桑梓等项主张。1901年3月,受任为赈济委员,回邵阳办理赈灾事宜。事毕,奉令回省城。此时衡州教案做了屈辱性处理,不久,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他再次上书俞濂三,要求平教案、定霸湖南。俞收到上书后,于1902年3月将其调任营务处提调,并将所率翼字右营分入缉私三旗,实则解除了他的兵权。6月,他愤而请假归邵阳,招募兵勇,惩治帝国主义分子及其走狗,还发布《驱洋人劝各国教士文》。同时,开始策划起义,将队伍命名为“大汉灭洋军”,被推为大元帅,下设五军,计划于起义后向四邻各省发展。然而就在此时,俞濂三下令将他拿办。9月21日,宝庆知府潘青、邵阳知县陈玉麟将其诱至学宫擒获。28日,在湘乡县青树坪(今属双峰县)惨遭杀害。
民国时代的史学家、外交家蒋廷黼,在他的回忆录中追述童年时,发生在老家邵阳的一件大事。1900年北方“拳匪”发难,邵阳乡下“有一个姓贺的单身汉成立了一支救国敢死队,想要沿江而下,去杀洋人。敢死队到了大官道上的青树坪,距我家仅仅八里路,他们遇到了官兵,双方打起来。敢死队非死即逃,姓贺的被枭首,官兵把他的首级装在木匣里,沿小官道从青树坪运往邵阳,正好经过我们家门前,家父供给他们茶水,请他们准许我们看看贺某的首级,官兵答应了。我还记得,我拉着我家父的手走到大匣子旁边,去看那个死人。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的长辈和我都把那个姓贺的当作大英雄。正好他是我未婚妻贺小姐的一个叔辈。”(《蒋廷黼自传》,岳麓书社 p13)
《辛丑条约》签订后,形成“东南互保”局势,贺金声此时起义注定失败
这个姓贺的叫贺金声,一个乡试未中的秀才,有着和洪秀全、黄巢差不多的人生经历。不过由于蒋廷黼先生16岁时就去了美国,回国后一直从教或从政于外,对乡土史未深入了解,这段回忆出现了一些史实错误。贺金声举兵灭洋不是在1900年北方“义和拳”风起云涌之时,而是在1902年,此时《辛丑条约》已经签订,两宫从西安回銮北京,大清躲过了被列强瓜分的厄运。早在“义和拳”北方折腾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李鸿章看出了朝廷利用“拳民”来抗击洋人之举的颟顸与冒险,这几位对世界大势有所了解的封疆大吏联合起来拒不奉诏向列强宣战,而是私下里和列强协商互不侵犯,此为“东南互保”,保住了包括湖南在内的南方半壁江山免受兵燹之祸。1902年局势已经平静,贺金声此举必定失败,也徒增了浓烈的悲剧色彩。
据地方史记载,贺金声生于1853年,原名尚义,字忠怀,号直方,别号意诚,邵阳县峦山岭(今邵东县檀山铺乡)人,光绪七年(1881)考取秀才。此后几次参加乡试,名落孙山,便在家里一心做乡绅,由于他豪侠仗义,又知书明理,很自然成为当地的民间领袖。
光绪二十六年(1900),北方“义和拳”起事,八国联军进了北京城。神州遭此巨变,自古性格强悍的湖南人自然不甘寂寞。由于湖南地处华中腹地,传教士不少,且势力较大,再加上当时的传教士中确实有利用治外法权横行之徒,尚气斗勇的湘民中,格外容易产生仇视洋人的情绪。此间,湖南爆发了衡州教案,两湖的最高长官张之洞当然不愿意看到星火燎原,让“东南互保”成果毁于一旦,命令湖南巡抚俞廉三弹压。衡阳和邵阳毗邻,尤其是邵东地区,距离衡阳更近。许多邵阳乡民愤愤不平,纷纷前往衡阳声援。
作为一个民间领袖,贺金声的动员作用很大,他到处张贴告示,公开支持衡州教案中反洋人的国民。俞廉三害怕贺金声“动摇人心”,欲“暂予羁縻,免生他故”, 8月中旬委任贺为巡防营翼字右营管带,令其招募兵士驻扎省城金盆岭,由提督张庆云指挥,此举将贺金声调离邵阳。
被招安的贺金声就任两月余,四次上书俞廉三,提出“抗和议”、“救京师”、“赶行在”、“救桑梓”、“画地自守,拥兵自固”。请求截留湖南每年所分担的甲午战争赔款和上缴朝廷的地丁厘金各项,以作军饷。俞巡抚以“天时未至”四字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