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润庠
陆润庠生于镇江丹徒学舍,聪明好学,颇懂艺术,凭借儒学根底一举得魁
元和(今江苏苏州)有家姓陆的,亦儒亦医,颇有名气。大清帝国晚期,陆氏家族中有个叫陆懋修的,考入官学学习,太平军北进,陆懋修随家人逃难上海,穷困潦倒,遂以家传医术为人治病谋生。他医术高明,在上海一带很有名。治病之暇,他研讨《黄帝素问》等医学典籍,著述不缀,有《内经运气病释》等专著问世。
陆懋修有个儿子,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月生于镇江丹徒(今江苏镇江)学舍。镇江,古称"润州";地方学校,古曰“庠”。故取名“润庠”。学舍中有宋乾道二年(1166)《熊克风石图赞》,故以“凤石”为字。陆润庠聪明好学,10岁便读完了儒家的《九经》;对家传医学,他也用心学习,颇懂医术。他凭藉儒学根底考中乡试,成为一名举人。同治十三年(1874)二月,会试中式。四月二十一日,殿试在保和殿举行,陆润庠一举夺魁,成为大清王朝第一百零一名状元。此科进士共337名,是同治皇帝的最后一批门生。
慈禧操纵实际国权,陆润庠在苏州设立商务局,办立纱厂,但仍热衷仕途
陆润库中状元后,按惯例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开始了他的仕官生涯。这年,他33岁。这时的大清帝国危机日重,英、法、俄、美、日等列强,觊觎我边疆地区,大肆侵吞,中国边疆出现危机。 而这时的同治皇帝也已病入膏肓,他染上了可怕的性病,且已不可救药了。陆润庠就在这种局面下,这种时刻进入仕途。他入仕不久,同治皇帝便于十二月五日病死,年方19岁。他的母后慈禧太后把年仅4岁的爱新觉罗·载湉扶上帝位,年号“光绪”,军国大权操纵在她的手中。
光绪皇帝即位后,陆润庠屡次出为乡试考官,光湖南、陕西就各典试两次。后入值南书房,侍从光绪皇帝作文绘画,擢为侍读。后出为山东学政。督学山东不久,老父病死,陆润庠离职服丧。服阙,累迁到国子监祭酒。老母罹病,乞假归养。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请谕令各省设立商务局,各府州县在水陆通衙之处设立通商公所,兴办实业,官督商办。
署理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张之洞率先行动,奏派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光绪二十年状元张謇在通州设立商务局,陆润庠在老家苏州设立商务局,去官在家的礼科给事中丁立瀛在镇江(今属江苏)设立商务局。丁立瀛在镇江无所作为,而张謇在通州兴办了大生纱厂,陆润庠在苏州创办了苏纶纱厂和苏经纱厂。这便是轰动一时的"状元办厂"。
但是,陆润庠和张謇不同,张謇热衷于办实业,虽然没有完全脱离政治,但主要精力放在兴办工厂、学校等上面;陆润庠虽然创办了两个纱厂,但他热衷的还是仕途。光绪二十四年(1898),起仕,再为国子监祭酒。不久摆内阁学士,署理工部侍郎。
这时,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慈禧太后对列强干预她废黜光绪帝极为愤恨,试图借助义和团来教训一下洋大人,对列强宣战。八国拼凑了一支2000余人的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慈禧太后挟持光绪皇帝出德胜门仓皇而逃,奔往西安。陆润庠辗转奔赴西安,慈禧太后被陆润庠的忠心所感动,委任他为礼部侍郎。慈禧太后还京后,陆润庠出任最高监察官左都御史,后又奉命署理工部尚书,成为一品大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