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德全
武昌起义后程全德非常赞成张謇的政治主张,两人相约在苏州见面,一起连夜起草奏稿,奏稿一反常态十分激越,这是程德全与张謇对清廷最后的忠告
武昌起义爆发时,张謇正好从北京南归,到武昌乘轮船回江苏,在轮船上目睹了武昌起义的景象。他到达南京后,即去会见两江总督张人骏,要求张出兵援鄂,并速定宪法。张人骏断然拒绝了张謇的要求,使张謇深感危机的严重性,不能不另谋他策。
程德全获悉张謇回到南京后,即电邀张前往苏州,共谋应对时局的方策。1911年10月16日,张謇赶到苏州,程德全非常赞成张謇的政治主张,嘱咐张为自己起草奏稿,张即带了两个年轻人雷奋、杨廷栋连夜起草,到12时脱稿。这份奏稿措辞一反常态,十分激越,强烈要求说:“拟请宸衷独断,上绍祖宗之成法,旁师列国之良规,先颁明诏,宣布德音,解免亲贵内阁,钦简贤能,另行组织,代君上确负责任,庶永保皇族之尊严,不至当政锋之冲突;并请下诏罪己,其酿乱首祸之人,亦即降旨予以处分,以谢天下。然后定期告庙誓民,提前宣布宪法,与天下更始。”由于得不到各省督抚的响应,迟至10月22日才电致内阁入奏,已经不可能发挥作用。这是程德全、张謇对清廷的最后忠告。
1915年,杨廷栋从箱子里翻出了这份草稿,请吴湖帆绘画装裱,张一鹏题名为《秋夜草疏图》。1916年3月,杨廷栋向程德全出示了这幅《秋夜草疏图》,程写了自跋:“辛亥八月后,吾苦苦劝谏,奚止此一疏?乃反复敷陈,卒不见听。国体改革以还,日相寻于哄争猜忌之域,吾时于两方谆切劝解,亦均不见听。岂天之不悔祸,抑我之诚不足以感人也?驯至今日,纲纪凌夷,道德灭绝,人民困于水深火热,几不可一朝居。呜呼,既无以对故君,复无以对国人。罪深孽重,夫复何言?丙辰三月杨君以此卷见示,勉书数语以归之。素园居士。”他仍是以生灵为念。
在程德全与张謇心中完全明白清王朝已经无药可救,只能另谋生路,他们选择与革命党合作,开辟新局面
他们是在对清廷尽心而已,已经明白清王朝已无可救药,国家前途只有另谋生路了。程德全和张謇的合作,为他们走向与革命党合作,在江苏开辟一个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于是,程德全开始改变施政方针,不再以从事变革,挽救清王朝为目标,而是以维持地方秩序,保护地方经济和人民安定的生活为目标。他先通电江苏各属令赶办团防,以固结民气,保卫治安,“振尚武之精神,弭无穷之隐患”,维持公共治安。上海民军起义之际,他答复上海道刘燕翼的告急电说:“目前以保全中外商民产业为第一要义,即速邀集地方绅商会商各国领事,设法维持,无任糜烂。此间无军队可派,候督院示复遵照。”这是上海光复的一天了。
上海起义发动后,苏属士绅已屡次协议,决定宣布独立,正在推举代表,进谒抚院。1911年11月3日夜,有民军五十余人由沪专车赴苏,先赴枫桥新军标营,宣告一切,共表同情。民军进城之后,径往抚院请见,共相推戴程德全反正。程德全宣言:“当此无可如何之际,此举未始不赞成,务必秋毫无犯,勿扰百姓。”于是民军将江苏都督印呈进,程至此不得已而受之。程德全既宣布独立,作为第一个反正的前清大吏,也引起一部分革命党人的不信任,流言盛行,局势动荡。于是,程德全镇静如常,果断地采取了两个措施:一面理去自己的辫发为人民倡,也表示自己的革命决心;一面收集院司各种印信,销毁于都督府大堂,与旧体制割断联系。万人共见,各种谣言于是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