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其美
陈其美1906年冬加入同盟会,且在孙中山正面临危机,两广、云南的起义屡屡失败时,崭露头角
陈其美,字英士,出生在浙江湖州一个商人家庭,读过七年私塾,15岁丧父,在一个小镇的当铺一共当了12年多的学徒,27岁到上海做了两年同康泰丝栈的佐理会计。1906年春他29岁那年才在弟弟等的资助下东渡日本。在日本的两年他先后学习过警察、法律和军事学。同年冬加入同盟会,并介绍同乡黄郛、蒋介石等入会。和同时代的浙江籍革命党人相比,他出道较晚,与光复会也毫无渊源。那个时候的他并不出色,直到回国时仍是默默无闻,在孙中山的记忆里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他之崭露头角是在1908年回国后在上海的活动。1907年徐锡麟、秋瑾被杀害后,上海的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挫折,几乎停止了一切活动。孙中山正面临危机,两广、云南的起义屡屡失败,同盟会内部意见分歧,上层发生严重分裂,光复会又重新自立门户。从1907年到1910年是同盟会成立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在这种困境下陈其美在上海重整旗鼓、打开了局面,从空言渐进于实行,“党势为之一振”,因此引起了远在海外的孙中山的注意。
陈其美吸收大批江浙资本家加入同盟会,使同盟会在上海有了比较扎实的社会基础
他在上海网罗结交青帮作为羽翼,成为青帮在上海的头领:出入于酒楼、茶馆、戏院、澡堂、妓院,“多有党羽”:创办精武武术学校,以霍元甲为总教师,吸收大批江浙资本家如虞洽卿、王一亭、沈缦云等加入同盟会:通过他们结交了李平书、朱葆三等商界闻人、社会名流,推动他们赞助革命,从而掌握了商会、商团武装等,使同盟会在上海有了比较扎实的社会基础。他还先后办过《中国公报》、《民声丛报》,又协助于右任创办著名的《民立报》(于右任在陈殉难后写下《哀社之友》一诗,有“霸气江东久零落,英雄事业自堂堂”的句子)。宋教仁、谭人凤、杨谱生等组织同盟会中部总会,因为他在上海有社会基础,熟悉情况,又是杨谱生的亲戚,就委托他为庶务,主持日常工作。
这是陈其美崛起上海之初,孙中山说他“光复以前,奔走革命……其间慷慨持义,秘密勇进,数濒危殆,凡旧同志类能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