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谭延闿受其父亲影响在美食上颇有造诣,研究创作出“组庵湘菜”且对鱼翅情有独钟

作者:谭延闿

 

谭延闿不计好吃并且懂得烹制,并创造出“组庵湘菜”菜系

谭延闿还有一个特别嗜好,即美食。他是真正的美食大家。提到湖南菜,就得提到组庵湘菜。当年凡是从民国过来的湖南厨师,没有不知道组庵湘菜的,上了年纪的湖南食客对于组庵湘菜更是津津乐道,称其为“组庵湘菜”。谭延闿因其颇“好吃”,亦精擅食法。
组庵湘菜是由谭延闿及其家厨所创立,组庵湘菜以“原材料选取精良、刀工处理精细、烹制技艺精湛、味道调和精准”的美食理念赢得了人们的青睐,被称为“湘菜之源”,谭延闿及其家厨所创立的享有盛名之“组庵湘菜”为湘菜中的著名系列和官府菜的重要组成部分。
谭延闿自号组庵,被称作“民国第一吃家”。谭延闿的父亲就是一个吃家,这种机缘,造就了谭延闿在美食上的造诣,特别是对湘菜发展的巨大创新和推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谭延闿,就不会有现在湘菜的面貌。直到今日,“组庵湘菜”还是湘菜中的著名系列和重要组成部分。
谭延闿父亲任两广总督时,家厨以粤厨为主,大部分来自潮州。潮州以前是粤菜的一部分,后来独立出来自成菜系。谭延闿祖籍湖南,成长时期又受到过粤菜的影响,以至于在此后的日子中,他对湘菜的发展,以及粤菜与湘菜的融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湘菜本身厚汁重味,将粤菜的清淡香醇融入其中后,使组庵湘菜的味道更加鲜美,为日后成为八大菜系之一打下基础。
组庵系列菜品的产生,主要得益于他的两位厨子,一位是江苏籍主厨谭奚庭,以烹调淮扬菜为主;一位是湖南籍主厨曹敬臣,以烹调湖南菜为主。淮扬菜清淡,湖南菜味重,谭延闿对这两个菜系的喜爱,为以后湖南菜和淮扬菜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来自江苏的谭奚庭,本是扬州一个盐商的家厨,做得一手好的淮扬菜。清代到民国初期,盐商富甲一方,也都喜欢吃,对家厨的标准也很高,挑选出来的家厨各个身怀绝技。谭奚庭本身对美食极有天赋,在盐商家里又获得了熏陶,厨艺自然精湛。盐商过世后,谭延闿花重金把谭奚庭聘为厨师。
组庵湘菜之所以声名远播,原因有三:一是谭延闿的声名显赫。牟小东在《文人与烹饪》一文中写道:“再举台北的谭家菜为例,此谭家菜指的是曾做过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延闿家的组庵菜。两湖富庶好几百年,难道就没有会吃的,但是谭延闿一出则不仅饮食考究,人以为宗,并且他死后多年某些人在台北开店,还以他为号召,菜品都冠上谭氏的名号,称为‘组庵鱼翅’、‘组庵豆腐’(谭延闿字组庵),并且称其厨师为谭厨,称其菜为组庵湘菜。真正给谭氏做过菜,经谭指点的曹荩臣弟兄(曹四、曹九)称为谭厨倒是名副其实,而有些人根本不沾边也自命为谭厨,纯系鱼目混珠。这与北京的谭家菜十分相似,现在谭与原全国会副委员长程思远同志家菜的厨师,可以断言从未经过谭瑑青家属的亲传,更谈不上师承关系,如何能得谭家菜之真髓!这两个例子都说明,由于谭瑑青和谭延闿的地位声望高,为人所称道,所以由此而出名,否则再有几个名不见经传的谭瑑青或谭延闿,再有几碗好鱼翅,也绝不会享有如此盛名。”
二是谭精于食道。谭每每在邀宾宴客之前,总是对厨师提出方案,并对菜单加以定酌。
第三,则是厨师的作用。这里面有两个人。其一是曹敬臣(一说曹荩臣),曹是当年长沙名厨,他与萧荣华、宋善斋、柳三和、毕河清,及罗凤楼均为昔日长沙的郇厨名手。萧荣华开设飞羽觞酒楼在理向街,以烹制“锅巴海参”、“奶汤蹄筋”、“鲜花菇无黄蛋”、“火方银鱼”等肴馔驰名。宋善斋则在南门外麻家湾商余俱乐部主理厨政,擅制“红煨土鲍”、“口蘑干丝”、“奶汤鱼翅”等菜。柳三和经营三和酒家,拿手名菜为“素烧方”、“三层套鸡”、“七星酸肉”、“生炒肚丝”等。谭延闿和当年知事姜济寰对其甚为赏识,有请谭、姜者,非柳三和司厨不箸。毕河清在南正街大古道巷口置燕琼园酒楼,以“烧烤席”闻名三湘,创制“荷叶粉蒸鸡”、“鸡腿藕夹”、“三谷泥”(荸荠、青豆、黑枣)、“地菜烧野鸭”、“豆苗炒虾仁”、“红烧白鳝”等菜肴。罗凤楼掌勺于鱼塘街天然台酒楼,后创办天然酒家于东茅巷萧怡丰盐号旧宅,看家菜系“红烧乌元”、“红烧土鲍”等。曹敬臣则追随谭多年,由于他的烹调技艺超群,也摸透了谭的食好,在谭的烹饪总原则不变的前提下,能花样翻新,以致当年许多名流饕餮食后击节称赞,成为口碑。传说南京当时有云:“若要宴请谭院长,需先邀请曹厨师。”
谭延闿仙逝后,曹敬臣回长沙,在坡子横街开设“健乐园”,以“组庵鱼翅”、“组庵豆腐”、“组庵鱼生”、“组庵笋泥”等组庵湘菜大事宣传,生意兴旺。抗战中,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由宁乘汽车赴渝过长,长沙市商会左学谦在健乐园设宴为之洗尘,因而使健乐园声名更噪。

 

对组庵湘菜的菜系多以文火煨熇,以保留主料原有的滋味
其中一则轶闻:民国政府前行政院院长谭延闿氏好食鱼翅,每餐必进,非鱼翅不饱,几至成癖。有一次赴某君招宴,席间主人大谈鱼翅之不足食,喻为味同嚼蜡,谭氏唯唯。酒至半酣,鱼翅未见上席,而主人遍请宾客随意点菜,询及谭氏时,谭莞尔以答曰:“如蒙不弃,请赐嚼蜡如何?”
近年发现了组庵湘菜食单,写在当时长沙合生祥南货土产号用笺的十行纸上,记录了200余种组庵湘菜的用料与制法。后来又发现金声先生曾记录下组庵先生宴客的“乳猪鱼翅席”食单一份,抄录如下:
四冷碟:云威火腿、油酥银杏、软酥鲫鱼、口蘑素丝;
四热碟:糖心鲍脯、番茄虾仁、金钱鸡饼、鸡油冬菇;
八大菜:组庵鱼翅、羔汤鹿筋、麻仁鸽蛋、鸭淋粉松、清蒸鲫鱼、组庵豆腐、冰糖山药、鸡片芥兰汤;
席面菜:叉烧乳猪(双麻饼、荷叶夹随上);
四随菜:辣椒金钩肉丁、烧菜心、醋溜红菜苔、虾仁蒸蛋;
席中上一道“鸳鸯酥盒”点心;
席尾上水果四色。
席中的组庵鱼翅与豆腐,又是组庵湘菜的名肴。组庵先生中年以后牙齿不佳。所以组庵湘菜多以文火煨熇而成。煨熇也是湘菜的特色,煨是可以突出主料的原汁原味,质软汤浓,鲜香醇美,组庵鱼翅的柔滑烂透正表现了这种特色。至于组庵豆腐,则是将水豆腐和烂成泥,过箩筛滤,然后和以鸡茸打匀,上笼屉蒸至蜂窝状,切成骨牌状,再入鸡汤文火慢煨。这些菜都是配合他的牙口而制的。
组庵湘菜系列中,最出名的当为“组庵鱼翅”(一说是“组庵玉结鱼翅”)和“组庵豆腐”。"组庵豆腐”一馔,据传发明创始人为杨翰(号息柯,宛平人,清末曾任永州知府,善书法,爱与文人学者往还,曾经手修复长沙贾太傅祠和定五台),谭延闿是继承了杨翰的豆腐制做方法,遂以发展的。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我们在不同的国度”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谭延闿(1880—1930),字组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陈三立、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曾经任两广督军,三次出任湖南督军、省长兼湘军总司令,授上将军衔,陆军大元帅。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1930年9月22日,病逝于南京。去世后,民国政府为其举行国葬[2] 。谭延闿有“近代颜书大家”之称,著述有《组庵诗集》等,其精于美食,为组庵湘菜创始人。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谭延闿为介绍人。

中文名
谭延闿
别    名
字组庵、祖安,号无畏、切斋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
1880年
逝世日期
1930年9月22日
职    业
政治家、书法家、组庵湘菜创始人、诗人
主要成就
参与护国运动;民国四大书法家之首
代表作品
《组庵诗集》、《慈卫室诗草》
葬    处
南京钟山中山陵旁
绰    号
谭三枪、翰林将军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