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智永对弟的教诲以“勤”为题,讲述自己练字的过程的辛苦,“退笔冢”与“铁门槛”便成为书坛佳话

作者:智永

 

智永教育弟子要“勤学苦练”,如能持之以恒会受用一生,偌大的一座坟冢,贮满秃笔头
智永禅师晚年时,有天正在指导一位小沙弥练字,几位年轻书生慕名来寺谒求大师的墨宝,并请教写字秘诀。智永笑答,赠字不难,但秘诀实无,不过老衲可奉送诸位四字:“勤学苦练”,如能持之以恒,保你一生受用不尽。书生闻言,大失所望。智永禅师便耐心开导他们:俗话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即以老衲先祖羲之公和献之公为例,羲之公以东汉张芝“临池写书,池水尽黑”的事迹激励自己,一生苦练不辍。洗砚曾染黑过庐山的归宗寺、临江的新城山、建康的钟山、浙江的积谷山和山阴等地的五六处池水。献之公学书曾用尽18大缸清水,老衲学书也是靠勤学苦练,才有今日的成就。


众书生听后,并未尽信。智永禅师便命小沙弥打开后院门,带领他们去寺中的塔林,在一棵枝繁叶茂的大 树下有一座高高的坟冢。书生们大惑不解,禅师指冢说:“我习书一生,练字磨秃的笔头尽在于此。”冢前立一石碑,上刻“退笔冢”3字,下有“僧智永立”几个小字,背后还有智永写的一篇墓志铭。偌大一座坟冢,贮满秃笔头,书生们看罢,惊愕不已。小沙弥告诉书生,师父写字的秃笔,初时装满5大筐。为练好字,在寺内阁上住了多年,还临写了800多本《真草千字文》,分赠浙东各寺庙。
书生们听后恍然大悟,智永所言不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学术要达到高峰,没有捷径可走,亦无秘诀可言,只有勤学苦练,才是惟一的途径。
智永学对先祖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钦佩至极,并发下誓言“书不成,不下此楼”
智永对乃祖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极为钦佩,决心使乃祖的书法万古流芳。智永练习书法极为刻苦。他在永欣寺时,就曾盖一座小楼专供练字,发誓“书不成,不下此楼”。就在这座冷冷清清的小楼里,他如痴如醉地练字,毛笔用了一支又一支,他常把用坏了的毛笔扔进大瓮,天长日久,就积了好几瓮。智永后来把这些毛笔集中埋在一个地方,自撰铭词以葬之,时称“退笔冢”。
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智永的书法果然大有进步。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求其真迹者很多,智永穷于应付,以至于“缣素□纸,堆案盈几,先后积压,尘为之生”。登门求教的也极多,以至他户外之屦常满,连门限也踩坏了,智永又只好用铁皮来加固门槛,时人称之为“铁门槛”。这“退笔冢”与“铁门槛”便成为书坛佳话,与汉张芝(张颠)洗笔洗硕的“池水尽墨”交相辉映,同为千古美谈。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蔱掱@涙”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智永简介

智永和尚(生卒不详),南朝人,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智永善书,书有家法。将王羲之作为传家之宝的《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云门寺(原名永欣寺)有书阁,智永禅师居阁上临书20年,留下了“退笔冢”、”铁门槛“等传说。智永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他传“永字八法”,为后代楷书立下典范。所临《真草千字文》八百多份,广为分发,影响远及日本。即使现在,依然是书法学习的经典教材。

本    名
王法极
别    称
智永和尚、永禅师
字    号
字智永
所处时代
陈隋时代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生时间
不详
去世时间
不详
主要作品
《真草千字文》
主要成就
书法家,佛家大师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