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李密性情淳厚,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为官刚直清廉

作者:李密

 

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上疏《陈情表》感动晋武帝。
房玄龄等《晋书》:“①其余群子,并孝养可崇,清风素范,高山景行,会其宗流,同斯志也。”“②密、彦、夏、庾,夙标至性。”
《资治通鉴》:“密与人交,每公议其得失而切责之,常言:‘吾独立于世,顾影无俦;然而不惧者,以无彼此于人故也。’”
杨维桢:“王孝子,魏三公。雀入幕,鲤入冰。孝子可移臣子忠,而况三老北面天子尊辟雍。何司徒,荀仆射,九锡王前相率拜。孝子龙钟亦长揖,爵级同升在三太。三太何足尊,不若犍为李孝孙。

 

 

 

 

晋武帝多次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因祖母年老多病,家中无人照顾,上表《陈情表》说明无法应召原因。
魏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招降纳叛,急于稳定人心,他聘李密为主簿,李密力辞不受。邓艾集团的骄横已经让他胆寒。邓艾初入成都时是“蜀人称焉”,结果却是蜀人“有识者笑之”。晋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连下,郡县不断催促。当年李密祖母已96岁,风烛残年,他上表叙述自己无法应命的原因。这就是《陈情表》,475字。《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陈情表》全文用了29个臣字,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两处指朝臣外,其余27个“臣”字均是李密自称。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普适逻辑之下,这让晋武帝颇感顺眼。更关键还在于,区区一份“陈情”,不但可以免去抗旨死罪,还感动了君王铁石心肠。


祖母魂归道山之后,李密已经没有借口了,他履行了在《陈情表》的承诺。先后任温县县令、尚书郎、汉中太守等职。任期内,他在汉中勉县倡建武侯祠。某天他酒后赋诗:“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中无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激怒晋武帝,免官回乡。其实在此之前在温县时,他曾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差一点被人举报。
公元287年李密卒于保胜龙安,好友安东将军胡熊与皇甫士安主持葬仪。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黯淡的云雾ヽ感叹乏力的笑”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李密简介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其生平见载《华阳国志》、《晋书》。代表作为《陈情表》。

中文名
李密
别    名
李虔,李令伯
国    籍
蜀汉→西晋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
出生日期
公元224年
逝世日期
公元287年
职    业
文学家,官员
代表作品
《述理论》《陈情表》
官    职
汉中太守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