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群
陈群对人事没有厚薄之分,贵雅而执名仗义,不会为媚人而违背道德。
陈群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忠尽职,为曹魏政权的礼制及其政治制度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前后数次,密陈朝廷得失,每次上奏都封隐其事,辄毁草拟文件,时人及其子弟均不能知其所奏。有人讥议陈群居位拱默。正始年间诏撰群臣上书,以为名臣奏议,朝士乃见陈群谏事,皆甚叹息。
陈寔:此儿必兴吾宗!
曹植:容中下士,则众心不携;进吐善谋,则众议不格。至德纯粹者,陈司空也。
吴质:陈群从容之士,非国相之才,处重任而不亲事。
曹叡:陈公可谓善变矣。
陈寿:①陈群动仗名义,有清流雅望;泰弘济简至,允克堂构矣。魏世事统台阁,重内轻外,故八座尚书,即古六卿之任也。陈、徐、卫、卢,久居斯位,矫、宣刚断骨鲠,臻、毓规鉴清理,咸不忝厥职云。②追观陈群之议,栈潜之论,适足以为百王之规典,垂宪范乎后叶矣。
袁宏:长文通雅,义格终始。思戴元首,拟伊同耻。人未知德,惧若在己。嘉谋肆庭,谠言盈耳。玉生虽丽,光不逾把。德积虽微,道映天下。
江逌:昔汉起德阳,钟离抗言;魏营宫殿,陈群正辞。
裴松之:委质魏氏,展其器能,诚非陈长文、司马仲达所能颉颃,而况於馀哉!
袁淮:故司空陈群则不然,其谈论终日,未尝言人主之非;书数十上而外人不知。君子谓群于是乎长者矣。
《博物记》:太丘长陈寔、实子鸿胪纪、纪子司空群、群子泰四世,于汉、魏二朝并有重名,而其德渐渐小减。
《彧别传》: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
《晋书》:亮(庾亮)美姿容,善谈论,性好庄老,风格峻整,动由礼节,闺门之内不肃而成,时人或以为夏侯太初、陈长文之伦也。
洪迈:夫曹氏篡汉,忠臣义士之所宜痛心疾首,纵力不能讨,忍复仕其朝为公卿乎?歆、群为一世之贤,所立不过如是。
《经籍志·别传》有记载陈群五卷文集,今已失佚,《全三国文》收录有陈群言论。
王夫之:①魏从陈群之议,置州郡中正,以九品进退人才,行之百年,至隋而始易,其于选举之道,所失亦多矣。……然且行之六代而未尝不收人才之用,则抑有道焉。②曹孟德心知摧折者之固为乱政,而标榜者之亦非善俗也,于是进崔琰、毛玠、陈群、钟繇之徒,任法课能,矫之以趋于刑名,而汉末之风暂息者数十年。③青龙、景初之际,祸胎已伏,盖岌岌焉,无有虑此为睿言者,岂魏之无直臣哉?睿之营土木、多内宠、求神仙、察细务、滥刑赏也,旧臣则有陈群、辛毗、蒋济,大僚则有高堂隆、高柔、杨阜、杜恕、陈矫、卫觊、王肃、孙礼、卫臻,小臣则有董寻、张茂,极言无讳,不避丧亡之谤诅,至于叩棺待死以求伸;睿虽包容勿罪,而诸臣之触威以抒忠也,果有身首不恤之忱。 ④陈群上封事谏魏主,辄削其草;杨阜触人主之威以直谏,与人言未尝不道;袁宏赞群之忠,而讥阜之播扬君恶。夫阜激而太过,诚然矣;以群之削草为忠臣之极致,又奚得哉?⑤曹操以刻薄寡恩之姿,惩汉失而以申、韩之法钳网天下;崔琰、毛玠、钟繇、陈群争附之,以峻削严迫相尚。士困于廷,而衣冠不能自安;民困于野,而寝处不能自容。故终魏之世,兵旅亟兴,而无敢为萑苇之寇,乃蕴怒于心,思得一解网罗以优游卒岁也,其情亟矣。⑥曹孟德惩汉末之缓弛,而以申、韩为法,臣民皆重足以立;司马氏乘之以宽惠收人心,君弑国亡,无有起卫之者。然而魏氏所任之人,自谋臣而外,如崔琰、毛玠、辛毗、陈群、陈矫、高堂隆之流,虽未闻君子之道,而鲠直清严,不屑为招权纳贿、骄奢柔谄猥鄙之行,故纲纪粗立,垂及于篡,而女谒宵小不得流毒于朝廷,则其效也。
个人作品
《隋书·经籍志》载述《论语》源变时,称:“魏司空陈群、太常王肃、博士周生烈,皆为义说。”又《经籍志·别传》载司空陈群有五卷个人文集,经已佚失。(《旧唐书·经籍志·楚词类》辑有“陈群集三卷”。)
《清史稿·艺文志·经部·四书类》尚辑有“魏陈群《论语义说》一卷”。
另《全三国文》整合收录了陈群的许多言论,有《明帝莅政上疏》、《谏谥皇女淑平原公主疏》、《谏营治宫室疏》、《又疏谏治宫室》、《谏追封太后父母》、《荐管宁》、《奏请魏王受禅》、《奏定历》、《复肉刑议》、《追尊始祖太王为高皇议》、《诸王国相不应为国王服斩缞议》、《与诸葛亮书问刘巴消息》、《汝颖人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