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罗福星毅然参加“中国同盟会”,投身革命事业,1914年12月日本侵略者将罗福星施以绞刑

作者:罗福星

 

罗福星蕴藏着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始终怀着为国雪耻、振兴中华的抱负
罗福星的父母,祖辈为了生计飘洋过海到荷兰属巴达维亚(即印度尼西亚椰加达)谋生,他就诞生于侨居地。出生后随祖辈东奔西走谋生计。1887年随祖母,父亲返唐山蕉岭县蓝坊乡大地村。稍长接受启蒙教育,后随父复返侨居地印尼巴城,就读华文学校,兼习读荷兰文。1903年中学毕业后,随祖父往台湾苗栗县造桥乡,就读苗栗公学。1907年随祖父重返故乡。
在这22年期间,他切身感受到荷兰殖民主义残酷剥削和压迫、台湾亡国奴生活的欺凌忍辱的痛苦,激发了爱国主义思想,深深体会到“无国就无家”,“祖国弱受人欺”的苦楚,蕴藏着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

青少年的罗福星始终怀着为国雪耻、振兴中华的抱负。1907年6月,他由台湾返回故乡途中,在福建厦门聆听老师讲述革命道理,明白必须唤起民众,才能救中国,于是毅然参加“中国同盟会”,投身革命事业。
他在家乡小学任教,利用讲坛,撰写《从军乐》教材,寓教于课本,学生有时高歌吟唱,有时操练乐府,灌注着爱国主义思想。
后来,他在荷属巴城、英属新加坡等地担任中华学校校长期间,还奉广东总教育会长丘逢甲之命,到南洋一带视察华侨学校,宣传革命。同时与同盟会胡汉民等奔走南洋各埠为革命募集款项,支援国内起义活动。1911年他在黄兴领导下返国参加“三·二九”广州起义,战斗中腿部负伤。起义失败后,复返南洋活动,等待时机为国效忠。

罗福星在海外招募民军支援革命,与大陆同盟会保持密切联系,互相策应
“三·二九”起义失败后,他毫不气馁,与胡汉民、黄兴等人频频联系进行活动。1911年10月推翻清朝的武昌起义成功,他奉命在海外招募民军支援革命,并率领一批民军到西贡与胡汉民会合,经香港到广州,领取枪枝弹药。武装后的民军,如虎添翼。他与朱玉廷率二千民军直扑上海、苏州,待命参加战斗。民军完成使命后,他返故乡重执教鞭,继续进行革命的鼓动工作。
1912年8月间,他奉北伐军刘士明之命,赶赴台湾从事抗日光复任务。抵台后他与林修五、刘习修等12人密商成立抗日复台革命组织,定名为“华民联络会馆”,推举刘士明为主盟人,12人分任“募集主盟负责员”,会后分赴台湾各地进行革命活动。通过深入发动,会员大增,在台北集会,制订纲领:一、名称为中国同盟会支部,各地对外利用联络会馆或其它名称为掩护,成立分会;二、总会设在台湾大瀛旅社,以便联络;三、任务是扩大队伍,招募会员;四、联络各地抗日志士,组成抗日复台统一战线。
罗福星明确提出战斗口号:“驱逐日人,恢复台湾。”为了壮大力量,他与大陆同盟会保持密切联系,互相策应。发动民间宗教性、职业性、慈善性的公开组织成员入会,壮大革命队伍。并严格入会宣誓手续,采取联络暗号,密码通讯。为了在起义战斗中统一指挥发挥战斗力,将会员进行军事编队,委派十人长、五十人长、百人长,司令官等领队人员,成为有组织、有纪律的队伍。
经过罗福星等人广泛深入发动,深受日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的台胞,有如即将爆发的火山。一年之久,革命烈火燃遍全岛,会员达9万多人。1913年4月在苗栗县召开同盟会台湾支部大会。会议明确提出以武装起义斗争形式进行抗日复台的方针,罗亲自撰写《大革命宣言书》,公开号召“在日本强权压制下的台湾人民,除以革命手段推翻日本帝国主义以外,别无自救之路。”会议后,志士们着手准备起义事宜。

罗福星以“救出台民于虎口”为奋斗目标,化装成商人、学者、侨民、军警等,活动于日本军警之下
1913年10月,由于个别会员在搞枪枝时失误,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注意,从而进行大搜查,逮捕密藏枪枝的会员。接着又逮捕8名宣誓入会会员,导致起义事机暴露。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巩固殖民统治,出动大批军警搜捕抗日志士。在搜捕过程中,罗以巧妙机智方式躲过敌人的搜捕,但敌人不甘心就此失败,以缺席判处罗福星死刑。罗福星对敌人的判决采取蔑视态度,在群众掩护下继续战斗。他写下了不少鼓舞人民的战斗篇章:《自叙》、《日记》、《杂录诗篇》、《宣告文》、《致闽都督报告》、《军人手法》等,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豪迈壮志,表示矢志报国决心,“虽粉身碎骨,而意志仍不屈”,以“救出台民于虎口”为奋斗目标。他化装成商人、学者、侨民、军警等,活动于日本军警眼皮之下。1913年12月由于叛徒告密,他遭日本警察逮捕,受尽严刑拷打,仍大义凛然,誓死不屈。
日本侵略者经过60天的刑讯,一无所获,于1914年12月将罗福星施以绞刑,终年29岁。他在狱中写下《致爱妻》、《致爱卿书》等4封遗书。书中表现他对革命的忠贞:“不死于家,永为子孙纪念;而死于台湾,永为台民纪念耳。”实践了他生前豪言壮语:“大好头颅谁取去,何须马革裹尸还。”
台湾人民怀念他,将其灵骨迁葬于苗栗大湖罗岗山麓,安眠于祖国山河。民众集资建立“昭忠塔”、“昭忠祠”,以永作纪念。
1986年,在罗福星志士诞辰一百周年时,台北市民众集会举行隆重纪念活动,邮政部门发行“罗福星纪念邮票”400万枚,台北市和苗栗县等地竖立“罗福星铜像”供后人瞻仰。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依旧执著↘”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罗福星(1886—1914),祖籍广东嘉应镇平县,生于印尼雅加达,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少年时期始终怀着为国雪耻、振兴中华的抱负。1903年,随父迁台,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民主革命事业。1912年,罗福星奉孙中山先生委派回到台湾成立中国同盟会支部,筹划抗击日寇、光复台湾的革命事业。罗福星主张以革命推翻日本殖民统治,结束台湾遭受异族统治的命运。1913年4月中国同盟会台湾支部大会在苗栗县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以武装起义斗争形式进行抗日复台的方针,罗福星自撰写《大革命宣言书》动员台湾人民为争取回归祖国而斗争,公开号召“在日本强权压制下的台湾人民,除以革命手段推翻日本帝国主义以外,别无自救之路。”因为罗福星的抗日革命活动,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注意,从而进行大搜查,罗福星在1913年12月不幸被捕。罗福星在狱中写下《致爱妻》、《致爱卿书》等四封遗书,书中表现他对革命的忠贞:“不死于家,永为子孙纪念;而死于台湾,永为台民纪念耳。”1914年,罗福星被日寇杀害,实践了他生前的豪言壮语:“大好头颅谁取去,何须马革裹尸还。”

中文名
罗福星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印尼雅加达
出生日期
1886年2月24日
逝世日期
1914年3月3日
职    业
革命家
信    仰
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
台湾日治时期著名的抗日志士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