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勤
徐勤深受康有为的信赖,被人誉为“康氏之子路”,以横滨大学为中心,开创了维新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根据地
徐勤还称赞孟子“重民仁天下”的思想,认为这是 “孟子大义”,但不幸为后人所忽视。他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糅合到“民本”思想中,在《<孟子大义述>自序》中,他指出:正是由于“为民”还是“不为民”,使孟子与吴起商鞅等“一时之士”或“一国之士”不同,成为“天下之士”、“古今之士”而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同时,他寄希望于统治者,若他们能像华盛顿一样“变民主而为民”,则天下变为“君民之世”,而“非君之世也”。
徐勤也是康有为最忠实、信赖的门徒,被人誉为“康氏之子路”,他与康有为关系之密切,甚至连梁启超都及不上。戊戌政变发生后,康有为罹难舟中,危难之际,作书托付徐勤照料老母家人,由此可见一斑。后来徐勤任保皇会副会长,保皇会改为宪政会后则出任副总裁,积极协助康有为推行保皇运动,论其力其功,不愧为康氏之股肱。
1897年正值维新运动风起云涌之际,康有为发动手下弟子,联络国内维新志士,广造变法言论,大设学会及各类新式团体,躬身维新实践,应该说正是身边需要得力助手的时候,而此时康有为派遣以徐勤为首的四位心腹弟子东渡日本,执教横滨,不愧为康有为高瞻远瞩之举。徐勤等人也不负师门厚望,他们在推行以“学以报国”为主旨的励志教育的同时,以横滨大同学校为中心,广泛联络华侨,鼓吹变法维新,开创了维新派在海外的第一块根据地。
1897年冬徐勤受任横滨大同学校总教习之时,年仅二十五岁。
徐勤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为救国奔走,倡导维新,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却是迈出了有意义的一步
在许多方面,徐勤都接受了康有为的观念,从徐勤的身上,的确最能看到康有为的影子,是故有人称他为“不是康有为的康有为”。同康一样,徐勤也是在近代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代表,在看到西方枪炮威慑的同时,他们亦领悟到西方国家在政治制度上的优势,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康有为、徐勤等为救国奔走,倡导维新,致力于启蒙工作,并希望从传统之中发掘出能立得起来并可与西方文化抗衡的东西,“孔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们唯一能找到的答案。他们希冀在“传统”和“新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使文化的发展符合社会变革的需要,然而传统的教化已经深入骨髓,尽管提倡新学,也改变不了他们心理上的传统文化的优势,使他们呈现欲“新”还“旧”的特点。这种思想上的矛盾也是文化转型时期近代知识分子的一个共性问题,即既有固守传统的一面,也有因时“纳新”的一面,并希冀寻找二者的结合点。尽管这种努力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但从努力的方向和动机来看,他们还是迈出了有意义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