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叙伦
马叙伦精忠报国,如饥似渴的阅读着,思考着,寻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不知不觉地非要打倒清政权建立民主国家不可了。
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思考着,他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寻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不知不觉地非要打倒清政权建立民主国家不可了。他开始找志同道合的革命者。在同学里,他把特班生里的汤尔和、杜士珍引为同志,并拜了把子。他们三人开始做组织同学的工作。
他们担任了备班生的教师,指导小同学们读书。他们向总理(校长)上书,要求开设体操课,增加体育设备,活跃体育生活。
他们用个人得到的奖学金购置书报,办起了一个小藏书楼,叫做“皆大欢喜藏书楼”,给同学们提供了阅览场所。
他们还组织各种时事演讲会、新知识辩论会,开展各种社交活动。
马叙伦投身革命,在革命思潮的熏陶中,不断提高了思想意思,更加坚定了革命决心。
1901年养正书塾改为杭州府中学堂,他和汤、杜两人将于翌年暑假毕业。校方已内定派他们三人毕业后赴日本留学。他们也互相约定赴日本学陆军,以便学成后干革命。可是就在毕业前两个月,校里发生一次学潮,把他和杜士珍卷进去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校里有一位学正,官儿不大,平时威风却不小,早为同学们所侧目。一天晚上,有三位同学和学正在一个桌子上吃饭。他们本来就不把学正放在眼里,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学正向他们怒目而视,他们却装作没看见,继续高声谈笑。这一来,学正发脾气了:“‘食不语,寝不言’,夫子之道也。你们懂得吗?”
“我们不懂。嘻,嘻!”
于是学正拍案而起,盛怒而去。同学们都替这三个人担忧。果然,没过多久,校里的监督(养正改为学堂后的校长)坐着四人大轿,冲进校门,立即在“君子堂”里召集全校师生,要把三个肇事学生宣布开除出校。
马叙伦和几位特班生急了,立即邀请总教习陈介石来挽救,陈老师毫不推辞,一口气跑进办公室。监督拿起朱笔正要写开除布告,陈老师迫不及待地嚷道:“不能!不能!"
“本监督自有权衡,该教习毋得干预!”
“那末我也辞职好了!”
听说总教习辞职,满堂学生都轰动了:“陈老师辞职了,我们都走!”
同学们说到做到,一面凑出钱来租房子,
作为暂时安身之所,同时推几位特班生写呈文向三大宪(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控诉。第二天清早,大家向孔夫子牌位行个礼,就陆续离开学校,以示决绝。事情闹大了。校方就用分化手法,稳住了大部分学生继续上学。校里六个特斑生,除汤尔和因病未参加学潮外,都因带头闹事,被开除出校。
被开除出校以后,赴日留学的计划落空了。为了生活,马叙伦跑到上海从事报刊编辑工作。
那时,上海是维新和革命两种思潮集中角逐的场所,各种刊物蓬勃兴起。他身临其境,感到耳目一新。他先后帮蒋观云编辑《选报》,帮赵祖德办《新世界学报》,任主编。后来,他又和黄晦闻办《国粹学报》,邀章太炎、柳亚子、陈佩忍、刘师培等人写文章.这个刊物鼓吹民族民主革命,想在中国文化遗产中寻找反清、反帝的武器。出版以后,居然风行一时。在革命思潮的不断陶冶中,他提高了思想意识,更坚定了革命斗志。
一次他在西湖游艇里高声唱道:“一击满湖(谐“满胡”音)烟雨破,谁家天下举杯看。”20岁结婚时,他写了一副对联,挂在新房门口。上联是“卿桴独立鼓”,下联是“我揭自由旗”。豪情壮志,放言无忌。
结婚以后,他在杭州、江山、诸暨等地做了两年教员,传播革命思想。1906年下半年,他应陈介石老师之邀,到广州两广师范馆和方言学堂先后教书。方言学堂学生有许多是同盟会的会员,他和学生之间,不仅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有共同的革命理想。他当时以“戎马书生”自励。课余之暇,就练习武术、骑术。不久,他居然可以不用控缰踩镫,放手让骏马飞奔了。
1908年,清廷颁布咨议局章程。次年10月,各省咨议局开会,陈介石当选为浙江省咨议局议长。马叙伦应陈老师之邀,辞去方言学堂教职,回杭州工作。_他在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教课,在《浙江日报》担任社论主笔,还在咨议局兼了一个职务。通过教学和报纸,传播革命思想,鼓吹民族和民权主义,反对清廷统治和君主政体。1910年,他参加了由柳亚子、陈佩忍、高旭等发起的南社。
在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l9l1年夏季,他专程去日本会见章太炎,商讨革命策略。经章介绍,加入了同盟会。回杭以后,立即投入江浙两省民众为保卫沪杭甬铁路的权益而掀起的爱国护路运动。
武昌起义一声炮响,各地革命党人纷起发难。他立即商得陈介石议长的同意,由咨议局邀请杭州商会和各界绅士共同发起组织民团。成立民团局,推汤寿潜、陈介石分任总、副理。表面是维护治安,实际是准备响应起义。他和汤尔和、楼守光三人分别担任城区巡防,并联络驻军,准备发动起义。
到了农历九月十三日夜,标统周承菼部起义成功,包围了巡抚衙门,活捉巡抚增韫。第二天大早,马叙伦到咨议局商量善后,决定由陈介石、沈钧儒、褚辅成和他四人署名,电邀汤寿潜来杭就都督职,接着就组成都督府,由褚辅成任民政司长。沈钧儒任教育司长,张鸿任财政司长,他被任为都督府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