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恒超为道献身,志向高远,李太守为其在朝廷谋官却被他一再拒绝,并赠诗一首,表明其不入朝的决心

作者:恒超

 

恒超学问高深,李太守欲为其谋官,而恒超却视富贵惹浮云,对名利避而远之
恒超的学问日精,令名日著。有一位姓李的郡守,一向敬重恒超的高风,提出要向朝廷上表举奏,请朝廷赐给恒超紫袈裟以示荣宠。原来,封建社会最重等级之分,连穿戴都要严格按照等级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和形制。诸种颜色中明黄最尊贵,属于皇帝专用;臣民则以紫色最贵,朱红次之,绯红又次之,降及平民只能服用白色,奴婢则必须服用皂色以明下贱。出家人脱离尘俗,四大皆空,六根清净,本来可以不理睬尊卑贵贱这一套封建等级制度。但封建统治者偏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念推行到佛门中,方外释子也无法超脱封建等级观念,不但在出家五众中划分出严格的等级阶梯,还对王公卿相的拖朱曳紫心向往之。

于是,南北朝时已有皇帝赠给某些僧人将军名号和封赐爵位的做法,到了唐代武则天时期,又有赐给宠僧紫袈裟的创举。从此之后,那些身在空门,心慕荣利的势利僧人,便梦寐以求,以获得朝廷赐紫为莫大光荣。郡守李公便是在这样的社会习俗背景下,出自一番好心,自告奋勇要为恒超谋得赐紫的荣誉。没想到恒超完全不是那种趋炎附势的俗僧。他视富贵若浮云,对名利避之唯恐不远。听到李太守的意图后,他初尔惊愕,继而哈哈大笑,提起笔来,写了一首明志诗:
虚着褐衣老,浮杯道不成。
誓传经论死,不染利名生。
厌树遮山色,怜窗向月明。
他时随范蠡,一棹五湖清。
恒超为道献身,志向高远,送诗给李太守,表明其决心
表达了为道献身,功成身退的志向。恒超派人把诗送给李太守,李太守看了还不死心,又派人劝说恒超,要他表示愿意接受朝廷的封赐。恒超矢志不移,决绝地说:“倘若再来啰嗦,我就只好避到卢龙塞外(今河北喜峰口以北地区)了!”听了这话,李太守才作罢论。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那般倔强”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恒超简介

恒超,五代高僧-恒超,后梁龙德二年(922年)来到山东无棣县开元寺(疑大觉寺另名。开元二十六年,即738年,唐玄宗敕令各州具代表性之佛寺与道观改称开元寺或开元观,而新建立者亦以‘开元’命名,作为国家统制佛、道二教之机关。),挂锡开元寺,在寺东北隅另创一院,弘讲经论。一住20余年,宣讲经、论各30多遍。后汉乾祐二年(949),七十三岁逝,僧腊三十五。具荼毗礼,收舍利二百余颗分施之。外缄五十颗,于本院起塔以葬之。

别    称
恒超法师
所处时代
后梁
出生地
范阳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