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古诗词 > 宋代

瑞鹤仙(和丁基仲)

朝代:宋代     作者:周氏

画楼帘卷翠。正柳约东风,摇荡东霁。缃桃雨才洗。似妆临宝镜。脂凝铅水,云遍髻子。坠钗梁、羞看燕垒。最堪怜,锦绣香中,早有片红飘砌。
间记。琴弹古调,曲按清商,旧年时事。屏山画里。江南信,梦中寄。感春浓怀抱,午酲初解,浅酌依然又醉。傍阑干、犹怯馀寒,倦和袖倚。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纪念の歌”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周氏
周氏,宋代诗人,字号不详,生卒年不详,由于年代久远,其生平已无法考证。...
评论(235人参与,136条评论)
网友 彁:舉卋冇雙 的原文1

正柳约东风,摇荡东霁,如一杯浓酒,越品越香。

网友 别忘了我 的原文1

欢迎诗友,请茶。以文字为桥,交流快乐。

网友 纪念の歌 的原文1

琴弹古调,曲按清商,旧年时事我喜欢

网友 小╮矫情 的原文1

感春浓怀抱,午酲初解,浅酌依然又醉nice

画楼帘卷翠,文辞典雅,情景交融,意蕴飘逸,温婉凄清,词和韵美。

网友 你是我的白菜 的原文1

纵观全联,笔为情动,景为情生,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网友 红色幻想 的原文1

全篇结构上片是景中之情,下片也是景中之情。条理清楚,在结构上无大起大落,但读来如入其境,不禁拍案叫绝。

网友 空虚人生 的原文1

既叙事,又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恰如一篇浓缩且诗化了的报告文学,是此联的又一大亮点。

网友 心灵的、创伤 的原文1

缃桃雨才洗,词工律正,珠玑含泪,句句憾心。

网友 愛你←不悔 的原文1

上阙作者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大肆铺叙、渲染对家的牵挂。不惜笔墨层层递进,把家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神往。整个铺叙过程中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句句写家而不着一个家字。令人信服。整阙描写的是一个具体的家,是个案。作者通过对家的铺叙为下阙埋下伏笔。而作者诗中所指的家是由千千万万个这样具体的家组成的一个中华大家。从以下诗句中我们来慢慢品读:

网友 ╭⌒ゝ1颗心 的原文1

江南信,梦中寄我就会这句

网友 №潛意識失憶 的原文1

读题目,就知道此诗来得真适时,或许就是为南海争端、东海保钓之近期国土纷争事件接连发生有所感悟有所愤慨而吟唱的,但却不知道这涂运桥会把一首游览诗吟唱得这么痛快、这么豪爽、这么激荡国人的情志与胸臆。要说一说这首七律的豪放气魄与精彩文笔如何地首屈一指,还不是三言两语便可说得透彻之事,这里只择紧要之处作一番解读吧。

傍阑干、犹怯馀寒,倦和袖倚诗情画意啊

网友 セ曾经沧海丶 的原文1

脂凝铅水,云遍髻子这句真好

网友 小米粥 的原文1

这首诗我早学了

网友 友情and爱情 的原文1

田园生活,农家风味,潇洒心境,高洁情怀,如一杯浓酒,越品越香。

网友 ℡超&禧歡ζ 的原文1

屏山画里如品美酒

网友 睫毛在跳舞ㄟ 的原文1

似妆临宝镜意境深远,引人深思!

网友 眼眸里的悲伤 的原文1

坠钗梁、羞看燕垒,这绝对千古名句

网友 望梦之城 的原文1

一首诗居然含有这么多意思和情感,真是让我感叹啊!

网友 花花世界//* 的原文1

“撩开”和“驶入”两个动词用得特别精准,动感相当强烈,正符合电动快艇这一物象。

网友 你给的完整 的原文1

最堪怜,锦绣香中,早有片红飘砌 真猛

【周氏的名句】
【诗词点击排行榜】

历代古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 更多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

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

十大诗词

十大咏“春”诗词 十大咏“夏”诗词 十大咏“秋”诗词 十大咏“冬”诗词 十大咏“山”诗词 十大咏“水”诗词 十大咏“日”诗词 十大咏“月”诗词 十大咏“风”诗词 十大咏“花”诗词 十大咏“雨”诗词 十大咏“雪”诗词 十大咏“江”诗词 更多

诗词分类

泰山 华山 黄山 庐山 天山 长江 黄河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清明 端午 七夕 中秋 重阳 春节 梅花 荷花 菊花 月亮 牡丹 竹子 桃花 母亲 北斗 腊月 更多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