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注释
①呗:梵音的歌咏。
【作品鉴赏】
《多景楼》多景楼的形胜,提掣全篇,此楼屹立北固山上,凭高远眺,水色山光,风月胜景
曾巩中年后离乡宦游,行经镇江,登临多景楼,很赞赏其地风光,写下了这首七律。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自甘露寺内,北宋时郡守陈天麟所建,是寺内风景最佳处,它北面大江,遥控淮甸,形势险峻,东坡赞曰:“润州甘露寺多景楼,天下之殊景也。”(《采桑子》词序)自北宋以来,骚人墨客,题咏颇多,曾巩的之《多景楼》是其中传诵的佳作之一。
首联总写多景楼的形胜,提掣全篇。此楼屹立北固山上,凭高远眺,水色山光,风月胜景,无不尽收眼底。故苏轼《甘露寺》有”一览吞数州,山长江漫漫“之句。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四也说:“江山之胜,烟云显晦,萃于目前。”曾巩这两句意谓欲于此楼周览胜景,只消徘徊倚阑,凭高四望,万千景象,便可豁然在目。这正抓住了多景楼居高临下,境界开阔的特点。
《多景楼》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山川掩映的壮阔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间两联是写多景楼上所见景象:云气和水光氤氲之处,浮现出碧瓦红楼;晚霞同山峦于夕阳下青红相间,镶入远处的天空;月光下淮南原野传来了佛寺的钟声梵歌;江面上强劲的海风送来了远芳的貌船.四句,一写水光,一写山色,一写淮甸寺钟,一写江面帆船。“云乱水光浮紫翠刀,着一“浮”字,写明波光云影的迷离掩不住巍峨的宫观;“天含山气入青红”,用一“入“字,刻画出霞光山色的浓彩浸染了黄昏的远天。月光下传来“一川钟呗”,不难想象出淮南原野的平阔寂静;海风中驶出“万里帆樯“,使人意识到长江的迢遥汹涌。诗人抓住了富有特色的景物,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山川掩映的壮阔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壮丽宏阔的景象,开扩了诗人的心目,于是他于尾联以唱叹的语调,抒写了个人的感受和襟怀。怠谓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内心中并未放松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嵇康《赠秀才入军》诗有“l互送归鸿,手挥五弦。附仰自得,游心太玄”之语,表现一种心与道俱的高犷自得情怀。曾巩化用其意,说自己尽管身世蹭蹬,却好在注目艳羡那高振健翻,远翔天宇的飞鸿。这就体现了诗人“蹑景追飞”的远大抱负。全诗视野宏阔,韵格浏亮,形象鲜明,对仗工稳,确能表现出多景楼的胜景伟观。(作者:刘乃昌)
《多景楼》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白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曾巩也擅长写诗,有400余首传世。其诗或雄浑瑰伟,或委婉超逸,无不含义深刻,妙趣横生。曾巩培养了一批名儒,陈师道、王无咎、曾肇和曾布受业于他。《宋元学案》云:“陈无己(师道)好学苦志.以文谒曾子固,子固为点去百十字,文约而义意加备,无己大服。” 曾巩的文章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南宋朱熹“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尝诵习”。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刘大槐、姚鼐和钱鲁斯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为圭臬。《明史·王慎中传》载:“慎中为文,初主秦汉,谓东京之下无可取,已司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顺之初不服,久亦变而从之。”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