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垂垂老虽我已经六十岁整,却又要拖家带口登船远行。
在阳羡暂住了三月只是作客,早想要返回玉溪手头却一文不名。
游山观水把寝食都忘掉了,安然入睡任凭它风声雨声。
从今后在我这个平民的梦里,不是到了张公岩就是游善卷洞。
注释
①垂垂:将近、渐近。
②将:携持。铁头船:远行江船;木船而船头包以铁。
③阳羡:宜兴古称。宜兴今属江苏省,在太湖边,山水秀丽。
④玉溪:信江(在今江西省,流入鄱阳湖)中段别称玉溪;上饶在玉溪江边,曾几侨居于此。
⑤都:总、全部。废食:废寝忘食。
⑥听风句:谓任凭它风雨连宵,也不会改变自己归隐之意。这里“风雨”实喻指国家危难的形势。
⑦从今二句:谓从今以后自己在隐居生活中会时刻怀念着宜兴山水名胜。布袜青鞋指平民的生活、隐士的生活。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若耶溪、云门寺,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张公,张公洞;善权,善卷洞,都是宜兴著名的风景点。
【作品鉴赏】
《发宜兴》由“发宜兴”所引起的身世之感,它表达了作者对于年华老去的感伤
首联自叙年将六十而又有挈家远行之举,扣诗题“发宜兴”。以垂暮之年而又携家奔波道途,生活之不安定与老境之可仿不难想见。“又”字凄然,包蕴了宋室南渡以来一系列播迁流离、羁旅行役之苦。
接下两联写客居宜兴的状况。颔联出句承上,说自己客居宜兴时日之短,见生活之不安定;对句启下,说自己虽归故山,而囊空如洗,见生活之清贫与作吏之清廉。“只三月”承接上句之意,写客居该地时间之短;“无一钱”表明在异乡生活困窘清苦。曾几一生淡泊,生活贫困。又有诗云:“我贫无一钱,不敢学农同。空余数卷书,肠腹自撑柱。”(《次陈少卿见赠韵》)故本句既是其现实生活的折射,亦是其一贯心性的写照。
《发宜兴》抒发的闲情逸致来自内心的宁静和洒脱,描绘居于宜兴时的观览之乐
颈联承“归去”,设想回到故居后的情景:“观水观山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曾畿南渡后曾先后寓居上饶、山阴,这里所说的“观水观山”之地,来详所指,当指山水幽胜之乡。回去之后,闲居无事,但以观山赏水为务,遇到山水佳胜之处,恐不免因此废食。这里流露了对归隐之地清绝山水的神往,也透露出对赋闲生活的怅惘之情。表面上看,作者颇为闲适,实际上是故作排遣。下句的风雨,显系代指时势。“忧愁风雨”,本来是曾畿这样的爱国士大夫的夙心,但却说“听风听雨不妨眠”,似乎与己漠不相关,言外自含“安危大臣在,不必溜长流”(杜甫句)一类感慨。所谓“不妨”,正是虽不应如此,却不得不如此的意思。这一联语调轻松,意态闲逸,骨子里却隐含一缕无可奈何之情。颈联在句法上颇类曾几的另一句诗:“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寓居吴兴》)作者是以叠词彰显其内心的感受。诗人观山览水,夜听风雨,以致废寝忘食。如此闲情逸致当来自内心的宁静和洒脱。这一联写居于宜兴时的观览之乐,同时为下文张本。
《发宜兴》表达作者羁旅飘泊的痛苦;对归隐之地清绝山水的神往;对赋闲生活的怅惘无奈;对即将离开的宜兴的眷恋
末联抒怀。作者以此为“梦”,表达了隐居山林的内心意趣。曾几作诗以杜甫、黄庭坚为宗,他曾说:“老杜诗家初祖,涪翁句法曹溪。尚论渊源师友,他时派列江西。”(《李商叟秀才求斋名于王元渤,以“养源”名之,求诗》之二)于此可见其言不虚。作者有《游张公洞》诗,云:“张公洞府未著脚,向人浪说游荆溪。”这句既是实写宜兴之景,承接上联之意,表达了对宜兴山水的留恋;同时也是虚写,借指他处之景,暗接本联出句之意,表明以后要隐逸山野,纵情山水。
这首诗写的是即将离去前对宜兴的眷恋和对身世及时势的感慨。首联说年已垂老而飘泊不定;颔联说在宜兴只能暂时客居,但返回旧居,依然度日艰难;颈联说国势虽风雨飘摇,但自己只好不去理会,且寄情山水之中;尾联扣题,表示眷恋宜兴风景,将时时再现于梦中。“纪行”并非主体,述怀才是中心。诗的整体构思正是围绕着述怀这个中心的。
【名家点评】
民国诗人陈衍《百花洲文库 宋诗精华录》:茶山诗长处,有手挥目送之乐,如此诗第三联是也。
元代诗人杨载《诗法家数》:写意要意中带景,议论发明。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这句意境把握的太好了,不服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