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秋天快要过去了,依然觉得白昼非常漫长。比起王粲《登楼赋》所抒发的怀乡情,我觉得更加凄凉。不如学学陶渊明,沉醉酒中以摆脱忧愁,不要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
注释
⑴萧萧:凄清冷落的样子。原为象声词,如风声、雨声、草木摇落声、马蹄声。《诗经·小雅·车攻》有“萧萧马鸣”,《楚辞·九怀·蓄英》有“秋风兮萧萧”,《史记·刺客列传》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琐窗:镂刻连锁纹饰之窗户。多本作锁窗,当以琐窗为胜。
⑵酒阑:酒尽,酒酣。阑:残,尽,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团茶:团片状之茶饼,饮用时则碾碎之。宋代有龙团、凤团、小龙团等多种品种,比较名贵。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
⑶瑞脑:即龙涎香,一名龙脑香。
⑷仲宣:王粲,字仲宣,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登楼赋》抒写去国怀乡之思,驰名文坛。
⑸随分:随便,随意。尊前:指宴席上。尊:同“樽”。
⑹东篱菊蕊黄:化用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的“采菊东篱下”句。
【作品鉴赏】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此词起笔写深秋凄凉的景色,接着写酒后喜茶,道出孤寂无聊的心境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作者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为人之恨。从而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因为心情不好,只好借酒排遣,饮多而醉,不禁沉睡,醒来唯觉瑞胸熏香,沁人心脾。三、四两句分别着一“喜”字“宜”字,似乎写欢乐,实际它不是写喜而是写悲。“酒阑”谓饮酒结束的时候。“团茶”即茶饼,宋代有为进贡而特制的龙团、凤团,印有龙凤纹,最为名贵。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说明酒饮得特别多;酒饮得多,表明愁重。“瑞胸”,熏香名,又名龙脑,以龙脑木蒸馏而成。“宜”表面似乎是说香气宜人,实则同首句的寒日一样,是借香写环境之清寂,因为只有清冷寂静的环境中,熏香的香气才更易散发,因而变得更深更浓,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全词塑造了一个由多重性格所组成的抒情形象,,立意奇巧,跌宕有致
上片叙事,主写饮酒之实“秋已尽,日犹长”写作者个人对秋的感受。“仲宣”句用典,以王粲思乡心情自况。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十七岁时因避战乱,南至荆州依刘表,不受重视,曾登湖北当阳县城楼,写了著名的《登楼赋》,抒发壮志未酬、怀乡思归的抑郁心情。这两句透露出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深秋本来使人感到凄清,加以思乡之苦,心情自然更加凄凉。“犹”、“更”这两个虚词,一写主观错觉,一写内心实感,都是加重描写乡愁。结句是为超脱语。时当深秋,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自我宽解起来:归家既是空想,不如对着尊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随分”犹云随便、随意。下片写饮酒之因,是对上片醉酒的说明:本来是以酒浇愁,却又故作达观之想,而表面上的达观,实际隐含着无限乡愁。李清照的这首词是其晚年流寓越中所作,词中表露的乡愁因和故国沦丧,流离失所的悲苦结合起来,其中的忧愤更深。
【名家点评】
林家英《〈鹧鸪天〉赏析》:
……作为一位明慧睿智而又经历了生活磨炼的女词人,她终于以豁达的心胸撇开凄凉感伤的情绪的折磨,唱出了“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趁着东篱黄菊盛开,何不把酒临风,欣赏这傲寒奇葩?这歌唱,源于女词人的明智,换言之,来自她对入生的真切领悟。正如有的词家所称,“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轼)、辛(弃疾),非秦(观)、柳(永)也。”(沈曾植《菌阁琐谈》)豁达明智也好,“倜傥有丈夫气”也好,都是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这位杰出女词人精神面貌、艺术风格的生动例证。这首词音律流美圆润,如珠落玉盘。初读时,首先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感受。可是,细加玩味,便能欣赏到它跌宕的情致。上下两阕在层层抒写深秋凄凉情景之后,都能自然地撇开愁情,别开生面,恰如陆游所吟咏的越中风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篇末展现东篱把酒赏菊的情景,虽系日常生活的叙写,却饶有象征意味。东篱黄菊在风刀霜剑威压下盛开,高标独立的气韵,和女词人暮年飘零异乡,依然坚忍不拔,攀登文化艺术的高峰,创造出像《声声慢》这样不朽词章的精神风貌,可谓神似。这首词以“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开篇,写清晨,情景凄清。但是它以“不如随分樽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完篇,写黄昏,色调明丽,给人以美好的遐想!为有女词人的豁达明智,在这晚风萧萧人锁窗的漫长秋夜,她的身心该会更安宁一些吧!这首同的结尾,堪称馀韵留春!
平慧善:
此词当作于南渡以后。以悲秋升头,“寒日”二句,极言秋日萧条。下面既饮闷酒,又烹苦茶,梦断难眠,瑞脑香浓,是词人寂寞的秋晨生活的反映。“更喜”、“偏宜”是词人自我宽慰,不能作正面理解。上片情景相生,下片直抒胸臆。以王粲思乡,点明词人悲秋的原由。在唱出“更凄凉”的悲音后.结拍二句突转,以悲秋始,醉秋终。须知强解愁容,愁容难解,人儿孤独凄苦之情更浓。但妙在含蓄,词人不写尽而让读者意会无穷。醉酒东篱的黄昏又与“寒日萧萧”的清晨相呼应,构成一完整的抒情画面。
杨海明:
这是一首悲秋之词。这一类题材诗词,我们在前人那里,已经见得很多很多;然而细读李清照这首《鹧鸪天》,却仍然“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地感受到新鲜之处。这就启示我们:这首出自女词人晚期之手的词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蕴和独特的艺术美感——而这两者,又都通过词中抒情形象的多侧面来表现出的。拿现今小说理论来讲,就是塑造了一个由多重性格所组合而成的复合的抒情形象(也即作者的自我形象)。但是,李清照却又非一个普通的思妇或怨女可比——她更是一个才女、甚至是一个巾帼须眉!因此我们便在女性作者的形象之外,又看到了某种程度的士大夫相(或者也可说是:嗅到了某种程度的士大夫气息)。我们知道,李清照其人,虽然身为妇人,然而却又具有着一般女性、甚至是普通男子都不能企及的志向和才华,这就使她的词作在柔情之中还流露了骚人墨客式的雅趣……因此李清照所写的很多词作,就不仅体现了女性作者常有的那种婉约细致的特色,而且另还带有某种士大夫文人(男性)的气息。这首《鹧鸪天》,就正好体现了那种男性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比如词中写到的“酒阑更喜团茶苦”“不如随分尊前醉”,就倜傥有丈夫气,并无闺中女子那种扭捏软弱之态。这就使这首总体是柔的婉约词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刚性风格。柔与刚的适度的结合或统一,就是它独特的艺术美感之所在……这首词就不仅是一首普通的悲秋之作,而且是一首“伤心人别有怀抱”的悼亡之作。拿这把钥匙来开这首词的词境,我们就可以豁然开通:“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其第二句暗化贺铸的悼亡名句“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鹧鸪天》,一名《半死桐》),同样表达了她悼念亲人的悲苦心情。因之接下来“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两句。“茶苦”和“梦断”二语,也都暗寓着亡夫之痛……“酒阑更喜团茶苦”。难道真的是这样玛?非也:此喜实乃一种生理上的快感:饮酒之后,苦茶最宜解酒;而实质在心理上,却无论是借酒浇愁的独酌和解醉饮茶的独啜,其内心世界都是苦涩的,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下句“梦断偏宜瑞脑香”也就同此写法:“梦断”者,好梦已断、斯人长逝也;但梦醒之后,却又“偏宜”燃香独坐、默然沉思,这里同样写出了她内心的孤寂。故而这两句词句,一方面写她十大夫式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却又“波峭”地写出了她怀念亡夫、独栖空房的苦闷;与上两句词语,便组合成了一种深悄清冷的悼亡词境。[2]
孙崇恩:
这应是李清照南渡后感时伤离的怀乡之作。此词的写作时间,有人认为“当作于建炎二年在建康时”;有人认为“晚年流寓越中所作”。李清照南渡后居建康之日,其词作主调较深沉,内容多为感时伤乱,怀乡念国之情;当流寓越中后,其词作主调不仅深沉,而极沉郁、凄苦,内容多为飘零之苦,孤冷之悲,身世之感,家国之痛。从此词的主调和内容来看,当为南渡之初居建康时作。上阕起笔“寒日”“梧桐”两句,写清晨深秋凄凉景色,移情于物,含悲秋伤时之情;接着用“酒阑”“梦断”二句,写酒后喜茶,梦醒闻香,委婉含蓄,写出孤寂无聊的心境。下阕笔势转折,起笔引王粲怀远典故,借古寄怀,发思乡之凄情;结尾二句化东篱把酒典故,婉曲蕴籍,抒怀乡之忧思:全词委婉含蓄,跌宕有致,含意深远,曲折地表现了女词人极其苦闷的内心世界,抒发了她极其深沉的乡思之情。
刘瑜:
此词结句甚为精彩。《艺概·同曲概》中云:‘“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尽”,很有道理。此词末句宕开,本来乡情浓重,心绪凄沧,用酒浇愁,却说“莫负东篱菊蕊黄”。辛弃疾《丑奴儿》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本来愁绪满怀,说了也无济于事,故“欲说还休”。结句宕开,“却道天凉好个秋”,无限抑郁怅惘之情于言外。两词结句如直抒胸臆,便僵直枯燥,缺乏了艺术的生机。宕开一笔,别出远神,境界全出,更引起读者冥想遐思,获得特殊的美感享受。
文潜、少鸣: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词作开首便点明这是深秋时节的一天,带着寒意的阳光透过锁窗,洒落在室内。词人此时尚未出户,透过窗棂,目光落到庭院中的梧桐树上。已失去往昔婆娑身影的梧桐,在瑟瑟秋风中对“夜来霜”,已由畏惧而转恨。词人此时的情感,是浸透在具体的物事刻绘上。以“寒”饰日,可见词人内心已无任何温暖可言。“日”本无声无形,却以“萧萧”形容,更见词人内心之心旌寒冷。此外,梧桐本亦无情物,词人却言其“恨”夜晚之霜。此一“恨”亦词人之恨,因为日已萧萧,夜又何以堪!因自己心寒,故觉得日光亦寒;因自己恨夜长孤寂,故言树亦有恨。首二句的描述,使人想到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这两句是说昨夜以酒浇愁,喝得过多,今晨醒来,便思饮浓酽的团茶;醒来梦断,闻到瑞脑的香味,感到很是惬意。这里有两个词颇耐人寻味,一是“酒阑”,为何酒阑,决不是前期那种的情调:“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而是“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还有一词是“梦断”,词人所作何梦,“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诉衷情》),词人自己的词句便是其最好的注释。所不同的是,这二句写的是寻常事,看似不经意,却蕴含了无法排遣的乡愁与怀人的愁苦。词作上片的叙写由远及近,把自己深深的愁绪与痛苦,附着于外在物事的描写上,颇耐人咀嚼。“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秋冬之白日本已较春夏时为短,但词人却觉得“犹长”,这就很让人寻味了。这种主观感受与客观实际之间的反差,表露了词人的寂寞伤时、度日如年愁绪之深。接着词人以王粲登楼思乡的典故,寄托了自己生逢乱世、流徙他乡的思乡之情。王粲……有“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句,其情形与李清照颇为相似,故词人借以表达自己的感情。不过,王粲之所以羁留他乡,是因为个人仕途不得意,不愿回去;而李清照则是为环境所迫,有家归不得,所以说“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末二句,词人把笔宕开,说与其作无可奈何的怀乡之想,不如依旧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不要辜负了这眼前盛开的菊花。这里的“不如随分”,实是词人无可奈何,故作宽慰之辞。这与上片“酒阑”二句,如出一辙,看似写闲情,写雅事,实是以乐写哀。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意境太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