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古诗词 > 唐代

放歌行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庆云从东来,泱漭抱日流。
升平贵论道,文墨将何求。有诏征草泽,微诚将献谋。
冠冕如星罗,拜揖曹与周。望尘非吾事,入赋且迟留。
幸蒙国士识,因脱负薪裘。今者放歌行,以慰梁甫愁。
但营数斗禄,奉养每丰羞。若得金膏遂,飞云亦可俦。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我不该o苡對愛死惢”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王昌龄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
评论(235人参与,136条评论)
网友 的原文1

格律严谨言淺意深更易引起共鸣

网友 望梦之城 的原文1

作者亲临,真实生动,很有现场感!

网友 ╰濵临死亡 的原文1

若得金膏遂,飞云亦可俦文笔犀利,诙谐耐人寻味。

网友 ◆小哲___落寞ゞ 的原文1

今者放歌行,以慰梁甫愁诗情画意啊

网友 此生不换 的原文1

乡愁为主线,虽说这乡愁如酒,越陈越浓,然而不同的是,美酒越浓越香,而乡愁却越浓越苦。在联语有限的字里行间带给我们的自然是一幕幕令人悲痛欲绝的场景和一段段裹满血泪的悲欢离合诉说。

网友 烟圈里ら纯杰的爱恋 的原文1

闻诗现景,胜似穿越時空。

网友 太阳在下雨、 的原文1

词好,评好,鉴赏更好。

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直抒胸意,文笔精炼,词句工整。

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如作者亲临,真实生动,很有现场感!

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文辞典雅,情景交融,意蕴飘逸,温婉凄清,词和韵美。

网友 几经几世几多人- 的原文1

有诏征草泽,微诚将献谋这句真好

网友 ◆小哲__寻情ゞ 的原文1

幸蒙国士识,因脱负薪裘,太美了

网友 前路莫无知己- 的原文1

升平贵论道,文墨将何求,这句意境把握的太好了,不服不行啊!

网友 ︶ ̄伪装°sunshin 的原文1

庆云从东来,泱漭抱日流,这句读来饶有兴趣,品味十足。

网友 ╰半死不活 的原文1

但营数斗禄,奉养每丰羞什么意思?有知道的吗?

网友 任凭猥琐沸腾- 的原文1

冠冕如星罗,拜揖曹与周,这绝对千古名句

自古深情惟一痴。,字字珠玑,相思一叙,一步一曲,一花一絮,君兮我兮,词工韵美,

网友 拿命来爱一个徒劳ゝ 的原文1

词好,评好,鉴赏更好。

网友 喝醉醉醉 的原文1

特别想知道此诗的写作背景

网友 〆何必再忆 的原文1

上阙作者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大肆铺叙、渲染对家的牵挂。不惜笔墨层层递进,把家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神往。整个铺叙过程中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句句写家而不着一个家字。令人信服。整阙描写的是一个具体的家,是个案。作者通过对家的铺叙为下阙埋下伏笔。而作者诗中所指的家是由千千万万个这样具体的家组成的一个中华大家。从以下诗句中我们来慢慢品读:

网友 钱世金生ァ 的原文1

望尘非吾事,入赋且迟留 真猛

网友 花落雨停心为伴 的原文1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王昌龄的名句】
【诗词点击排行榜】

历代古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 更多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

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

十大诗词

十大咏“春”诗词 十大咏“夏”诗词 十大咏“秋”诗词 十大咏“冬”诗词 十大咏“山”诗词 十大咏“水”诗词 十大咏“日”诗词 十大咏“月”诗词 十大咏“风”诗词 十大咏“花”诗词 十大咏“雨”诗词 十大咏“雪”诗词 十大咏“江”诗词 更多

诗词分类

泰山 华山 黄山 庐山 天山 长江 黄河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清明 端午 七夕 中秋 重阳 春节 梅花 荷花 菊花 月亮 牡丹 竹子 桃花 母亲 北斗 腊月 更多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