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我们的离别本就令人伤悲。
远去的路延伸到云天之外,我归来在傍晚雪花纷飞时。
少年孤苦漂泊他乡恨过早,多难之时与你结识又太迟。
向着你去的方向空自流泪,世事纷繁哪还有见面之期?
注释
⑴《全唐诗》此诗题下有注:一作严维诗,题作“送李端”。李端:作者友人,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
⑵故关:故乡。衰草:冬草枯黄,故曰衰草。南朝梁沈约《岁暮悯衰草》诗:“悯衰草,衰草无容色。憔悴荒径中,寒荄不可识。”
⑶自:一作“正”。
⑷“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伸向云天外,写其道路遥远漫长。
⑸少孤:少年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早:一作“惯”。
⑹多难:多患难。《诗经·周颂·小毖》:“未堪家多难。”郑玄笺:“我又会于辛苦,遇三监及淮夷之难也。”
⑺“风尘”句:意为在动乱年代,不知后会何期。风尘:指社会动乱。《后汉书·班固传下》:“设后北虏稍彊,能为风尘,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
【作品鉴赏】
《李端公》此诗抒写乱离中送别友人的惜别之情,抒发对身世飘零、时局动荡的感伤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此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颔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
《李端公》前两联写作者送别友人,友人沿高山寒云的小路离去,自己在日暮飞雪时归来
友人终于远行了,留在这旷野里的只剩诗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无已。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
《李端公》后两联记叙与友人离别后,感叹自己少年孤苦飘零,担心在时世纷乱中与友人后会无期
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在写法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切情真。“早”“迟”二字,配搭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有悲凉回荡之势。
尾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毕竟是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会。但世事纷争,风尘扰攘,不知何时才能相会。“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是很直率而又很有回味的。
【名家点评】
清代胡本渊《唐诗近体》:“少孤”句悲李,“多难”句自悲。“掩泪”二句,送。
清代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少孤句,皆字字从肺肝中流露,写情到此,乃为入骨。虽是律体,实《三百篇》、汉魏之苗裔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诗为乱离送友,满纸皆激楚之音。前四句言岁寒送别,念征途之递迢,值暮雪之纷飞,不过以平实之笔写之。后半篇沉郁激昂,为作者之特色。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沉至(“少孤”二句下)。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
世上许刘桢,洋洋风雅声,这绝对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