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楼殿高阁前有芳林花草竞相争春,妃子们本就貌美如花,再加上盛装打扮,更加显出倾城之貌。妃子起初掩映着窗子,外面春光的娇美之景无法进入她们的芳阁。但妃子一出闺阁,万般春日丽景都失去了颜色。妃子笑容可掬,盈盈走出门户。她们的脸就像带着晶莹雨露的鲜花,她们的美态就如玉树那样秀丽,流光溢彩,清雅别致。
注释
①对:相对,对面。这里指高阁前有芳林花草。
②倾城:使城池倾倒,形容女子貌美。
③乍:开始,起初。
④帷:帷帐,帷幄。
⑤玉树:玉树的树冠挺拔秀丽,茎叶碧绿,顶生白色花朵,十分清雅别致。
⑥流光:玲珑剔透,流光溢彩。
【作品鉴赏】
《玉树后庭花》描绘了宫中美人的“倾国倾城之貌”,也成了陈后主留恋后宫,贪恋美人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诗的开头概括了宫中环境,并化用汉朝李延年的“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诗句,来映衬美人美丽。华丽的殿宇,花木繁盛的花园,没人居住的高阁就在这殿宇的对面,在花丛的环绕之中。美人生就的美丽,在经刻意妆点,姿色更加艳丽无比。“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应。”写美人们应召见驾时的情态。仪态万千,风情万种。无论是应召时的“乍不进”,还是接驾时的“笑相迎”,都讨得后主的无比欢欣。“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诗的结尾处与开头相呼应,重点描绘了宫中美人的“倾国倾城之貌”,也成了陈后主留恋后宫,贪恋美人的最好注解。
诗歌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他着意于从侧面、动态的角度去描写,力求舍形而求神,诗中所用的“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的描写都极为生动传神;二是全诗结构紧凑,回环照应,景与人相互映衬,意象美不胜收。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宫体诗的最高水平。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陈后主虽然是一个糟糕的皇帝,但却是一个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诗人。
【名家点评】
自古历史以吟咏爱情为长盛不衰的主题,对于女人来说,这是最大的精神追求,但是对于男子来说,爱情不是他的唯一。有一句话,男人以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也就是说男人是以事业为重,以家庭作为后方基地,以情爱作为自己的支撑。建功立业,赢得生前身后名,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好的名声,有支配的权力等等,仍然是男人的主业。
历史上,正面男人的形象,绝大多数是以建立功业实现抱负为主的。而像商纣王、南唐后主李煜、南朝后主陈叔宝都是因为沉溺于声色犬马而亡国亡身,为后人所耻笑与唾弃。更有陆游因为爱情而被母亲斥责,最后不得不因为前途事业和功名而把结发妻子唐婉一纸休书休了。进而留下了沈园《钗头凤》的千古绝唱。
女子自有其美,然没有男人赏识,又为谁去美?李白曾有诗写道: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诗中也有此意。
男人好色,并没有错,只不过过了头,就会惹祸。南朝后主陈叔宝好色到了极致,堪与商朝的亡国皇帝纣王媲美,所以他不亡国谁亡国。但是,在这个世上,在这个以男人为主导的世界上,男人犯了错误,却往往要女人来承担。像什么妲己、赵飞燕、杨玉环等等都做了男人的替罪羊。“红颜祸水”这个词,是不是这么来的,我没有去考证,但是八成也与这个历史现象有关系吧。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
田园杂兴选杂感,文笔洒脱,心境辽阔,只有平和的心态相伴才会开心的生活,辞工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