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虞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是眼睛有两个瞳孔。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为什么兴起的那么快呢?秦朝的政治残暴,陈涉首先发难,起义反秦,当时的英雄豪杰蜂起响应,相互争夺天下,人数多得不可胜数。然而项羽没有尺寸之地可做凭借,乘着当时的形势,从民间兴起,不过三年,就率领五国诸侯灭亡了秦朝,随后分割天下,封授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发布,自己号为西楚霸王。他的王位虽然没有坐到底,可是近古以来,还不曾有过像他那样的人物。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楚地,想东归定都彭城,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时,再埋怨王侯们背叛自己,这就难了。自我夸耀战功,逞自己一人的聪明,而不效法古人,说霸王之业,要依靠武力征战,才能统治天下。结果过了五年,终于使自己的国家灭亡。自己死在东城,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已经是大错了啊!却借口‘这世上天要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是荒谬的吗?
注释
1、项羽(公元前232~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人。秦二世时陈涉发难,豪杰蜂起,项羽与叔父项梁亦起兵逐鹿中原,大破秦军,并率领五国诸侯入关、灭亲、分封王侯,自号“西楚霸王”。后为刘邦所困,败于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自刎于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四十里)。
2、周生:汉时儒生,名字事迹不详,应是司马迁的长辈。
3、重(chóng)瞳子:双瞳仁。
4、苗裔:后代子孙
5、兴:兴起。暴:突然、迅猛。
6、陈涉: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
7、首难(nàn):首先发难,指首先起义反秦。
8、尺寸:指狭小封地。
9、陇亩:田野,指民间。
10、将:统帅,率领。
11、五诸侯:指原来的齐、赵、韩、魏、燕五个诸侯国。
12、封王侯: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分封抗秦诸将为十八王侯。
13、近古:指春秋战国以来的时代。
14、背关:放弃关中之地(指秦地)。关中,今函谷关以西,西安、咸阳一带。原秦国腹地。
15、怀楚:渴望回到楚国旧地而建都彭城。
16、义帝: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诸王,表面上尊楚怀王熊心为帝,但自己号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公元前205年,项羽派人杀死义帝。
17、矜(jīn):夸耀。
18、攻伐:功劳。
19、奋:逞。
20、经营:整顿,统治。
21、东城:在今安徽定远县。
22、觉寤(wù):觉醒。寤,通“悟”。
23、引:援引,拿来做理由。
【作品鉴赏】
《项羽本纪赞》历史兴衰的不只是天命,还有现实的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对个人局限性的超越
《项羽本纪赞》一文,反映了司马迁有关历史变迁与人生沉浮的根本观点。
司马迁认为:历史兴衰的天命根源,在于上天佑助有德之人而遗弃无德之辈。譬如,田常之所以得政于齐,是因为其祖先虞舜有“至德”,越为蛮夷,却能数代为王,是因为其先人大禹“有大功德于民”。赞语开头列举两种传闻,即虞舜重瞳子,项羽亦重瞳子;继而发问: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子孙吗?这种开篇,实以闲淡暗合沉郁,它是司马迁对历史根源的追寻,其潜台词是:项羽兴起得如此突然,其先人必有至德,即使项羽不是虞舜的苗裔,也一定是其他大德先人的子孙。
不过,对司马迁来说。决定历史兴衰的不只是天命,还有现实的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对个人局限性的超越。当初,秦政暴虐无道,陈涉首难而豪杰并起,逐鹿中原者不可胜数。项羽崛起,自以为有“天时”青睐,但他只是依靠着天下大势而起于陇亩,并不是真正得了“天时”。项羽兵入关中,本应在此建都以成就霸业,然而他却心系西楚故地,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最终建都干彭城;关中为亡秦故都,四面以山河为险阻,土地肥沃,东归彭城之举,可谓自弃“地利”。项羽分王诸侯,“尊”怀王为义帝,将其放逐到长沙,并密令九江王黥布追杀义帝于郴县,诸路王侯因此纷纷背叛。项羽对此怨恨不已,然究其实际却是他自弃“人和”。除此以外,项羽一生还铸成一个大错,即自恃武功,逞弄个人聪明而不师法古事,妄图以武力经营天下。可以说,项羽几乎是凭一己之能与天下群雄对垒、争锋。
《项羽本纪赞》项羽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天意,而在于他自身
司马迁以一个睿智的史学家的眼光,既肯定项羽的丰功伟绩,同时又对项羽的致命错误作出严肃的批评。 开始一层极言项羽兴起的突然,接下来又历数项羽的失策、过失与荒谬;一扬一抑;一赞一叹,表现了司马迁对项羽的无限惋惜。文章述豪杰纷争,有风起云蒸之动荡;述项羽起于陇亩,有力拔丘山之气势;“难矣”、“谬哉”数层,评论项羽的得失,则使人觉得歔欷满耳,感慨万端,有—唱三叹、余音绕梁之妙致。 通篇以“暴”字作骨,以“兴亡”二字为线索,故用褒贬法以证实之。然羽一段,正写其兴之暴,极褒项羽,及羽至难矣,是一贬;自矜至过矣,是二贬;乃引谬哉,是三贬。中用三年五年,回应暴字。一唱三叹,将全纪神情,完全结束,煞是神笔。 特别是篇末:“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毫不留情。正是只从闲处落笔,又如风雨骤过,几点余霞遥横天际也。
总的说来,项羽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天意,而在于他自身。《史记》的有关评说虽有明显的历史局限,却也表现了太史公过人的识见。赞语不足二百字,但却非常精炼的评说了项羽一生的攻与过,夹叙夹议,逐层转递,褒贬兼具,极具雄奇迂回之美。
【名家点评】
明归有光评点本《史记》引刘辰翁评:一传伯力已极,独从重瞳著异闻,赞自跌宕。
明朱子蕃《百大家评注史记》卷二:”状元修撰朱之蕃评:按‘吾闻之周生’至‘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俱扬词;‘及羽背关怀楚’至‘岂不谬哉’,俱抑词。"
清吴见思《史记论文》第一册:一赞中五层转折,唱叹不穷,而一纪之神情已尽。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七:此断项羽全不师古,其亡固宜,只是起手暴兴,却是何故?凡作一扬三抑,注意正在豪杰不可胜数句,言除却重瞳,更不可解。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八:开手喝出“暴”字,是项羽一生定评,通篇以此字作骨。其引舜目重瞳,亦非闲话,乃借一至仁之主与至暴者相形耳。
清过珙《古文评注全集》卷四:不以成败论英雄,是太史公一生主见。文虽抑扬相半,然意思但是惜其不悟,非罪羽也。看其名曰本纪,冠于汉首,视羽为何许人哉!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十八:点染,是论赞法。
清蔡世远《古文雅正》卷一:断制权合,文气者洁。
清牛运震《史记评注》卷二:赞语豪迈跌宕,极与本纪相称。然其用笔,能以缩顿为遒古,究不矢之纵放,固知视唐宋诸家以议论为文字者大异也。
清李景星《史记评议》卷一:实事实力,纪中已具。故赞语只从闲处著笔,又如风雨骤过,几点余霞遥横天际也。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写到我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