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大学
电话 : 0431-84532980
地址 : 吉林省长春市新城大街2888号
学校简介 : 吉林农业大学是吉林省属重点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1993年成为吉林省属院校中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学校坐落在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校园风光别致,树木参天,花繁锦簇,秀水涟漪,生态和美,是育人和创新的佳园。
学校前身为1948年创立的黑龙江省农业干部学校,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北安农学院。
1958年北安农学院迁至长春,与长春畜牧兽医大学、长春农学院筹备处合并成立长春农学院,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了校名。
1959年长春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并入长春农学院,同年更名为吉林农业大学。
1962年吉林特产学院并入学校。
1992年被确定为首批省属重点大学,是吉林省农业、农村发展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摇篮。
学校占地面积1053公顷,校舍总建筑面积72.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逾6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1.71亿元,生均仪器设备值9346元。
图书馆藏书149.7万册,电子图书41万册,中外文数据库17个。
校园网“千兆为主干,百兆到桌面”覆盖全校。
运动场馆面积71982平方米。
学校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配套齐全。
学校现有教职工1657人,其中,专任教师1031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488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和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0人;吉林省高级专家7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48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18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吉林省教学名师2人,吉林省特聘教授1人,吉林省首席教授1人,吉林省主讲教授2人,吉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长春市知名教授2人。
学校设有农学院、园艺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中药材学院、工程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14个学院,军事体育教研部、教育技术中心2个直属教学部门。
现有52个本科专业;10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51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7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和省级教改项目144项,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11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2项,二、三等奖28项;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优秀课程47门,校级优秀课程69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0余篇。
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部级重点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各类科研创新中心10个,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1个,设立研究机构35个。
共承担国家“863”、重大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586项,取得科研成果31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省市级以上科研奖励111项,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3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36项,连续五年获省科技进步奖数量居全省高校第二位。
承担建设了17个科技示范区,35个专家大院,8个新农村建设帮扶点,有17人成为省市级专家特派员。
中部农业机械化示范区、西部绿色食品系列开发示范区受到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回良玉的高度赞誉。
共选派科教人员下乡累计达7000余人次,推广实用技术400余项,累计增收80亿元。
发表学术论文2942篇,被SCI、EI、ISTP收录117篇,编撰专著66部,主编教材80部。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获吉林省优秀期刊精品奖,2008年又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吉林省所属高校学报中唯一的核心期刊。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471人,其中本专科生15875人,硕士研究生1493人,博士研究生153人,以及留学生、进修生等其他类学生202人。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着力点,不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组建学生科技社团、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及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广大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积极创业、勇于创新的能力。
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等科技创新竞赛中,有300余人次获得108项奖励。
近年来毕业生在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工作作风、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都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高度评价。
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处于吉林省高校前列。
学校与美国、日本、意大利、乌克兰、加拿大、英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
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478人次,派出中青年骨干教师、科研与管理骨干赴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访学、科研合作、参加学术交流会议234人次,与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家互派留学生。
国际交往日益活跃,学校影响日益扩大。
学校在管理、服务和其他有关社会工作方面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先后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教育部“十五”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团队、全国五四红旗团委,17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被吉林省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先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学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五四红旗团委标兵、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科教兴农先进单位、高校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服务先进单位、高等院校与地方科技合作先进单位;被评为长春市文明单位标兵。
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吉林农业大学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引领文化等职能协调发展,按照建设质量农大、效益农大、特色农大、诚信农大及和谐农大的治校方略,为实现“以农为优势和特色、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国内先进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奋斗!
学校简介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创建于1948年,坐落在长春市净月旅游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1164公顷。经过58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融农、理、工、医、文、管、法、教于一体的多学科省属重点大学。目前,学校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图书馆(室)藏书100余万册,各类教学实验场所面积为840公顷。全校共有在编教职工1700多人,其中,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38人。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有18人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有吉林省高级专家7人;有4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3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有9人入选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二、三层次;有全国优秀教师3人;有1人被聘为吉林省特聘教授;有1人被聘为吉林省首批首席教授;有2人被评为“长春市知名教授”。目前,各类在校学生20000余人,其中本专科生14100余人,研究生1100人。
历史沿革
早期历程
吉林农业大学学校始建于1948年,其前身为黑龙江农业干部学校。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黑龙江农业干部学校更名为北安农学院。1956年4月,长春农学院筹备处组建。7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全体职工集体转业到地方,改名为长春畜牧兽医大学,设有畜牧、兽医和军事兽医三个系。1957年8月,中央农垦部将长春畜牧兽医大学迁移交给吉林省领导。在此期间,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也在酝酿将北安农学院调整给吉林省。基于这种情况,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长春农学院筹备处暂时不招生,并向中央报告,请求将北安农学院拨给吉林省与长春畜牧兽医大学合并,成立长春农学院。10月28日,高教部和农业部联合报请国务院批准将北安农学院调整给吉林省,与长春畜牧兽医大学合校,成立吉林农学院,并争取于1958年暑期进行迁校。11月12日,国务院、中央高教部、农业部先后批复:“北安农学院与长春畜牧兽医大学合并,成立吉林省农学院。”1958年4月,北安农学院、长春畜牧兽医大学、长春农学院筹备处等合并成立长春农学院,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了“长春农学院”校名。1959年3月,长春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并入长春农学院。 更名农大
吉林农业大学1959年6月,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按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达的《关于整顿1958年新建的全日制和半日制高等学校的通知》精神,长春农学院正式更名为吉林农业大学,长春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改为农机系。1960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又将农机系从农大分离出去,交由省农业机械局主管,改为长春农业机械学院。1961年3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将长春农业机械化学院再度并入吉林农业大学,改为吉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学院。1961年4月,省委决定将吉林特产学院并入吉林农业大学,改为吉林农业大学特产学院。1962年,吉林省农业学校特产系并入吉林农业大学特产学院。8月,吉林农业大学特产学院改为特产系。1976年,吉林农业大学撤销,分别参与合并组建白城农学院、通化农学院、哲里木盟农学院。 复校以后
吉林农业大学1978年3月,吉林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恢复吉林农业大学,白城农学院、通化农学院、哲里木盟农学院等3校的原吉林农业大学部分合并组建(复校)吉林农业大学。6月,学校开始全面回迁到吉林农业大学校址??吉林省长春市。2008年,学校代表吉林省人民政府承担中国援建“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正式启动。2011年,成为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合作共建大学。2012年,成功申报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1851人,其中,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520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有俄罗斯国家农业科学院院士1人;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长江学者1人,有21人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有吉林省高级专家7人;有5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3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有9人入选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二、三层次;有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有全国优秀教师3人,有吉林省教学名师3人,有吉林省特聘教授1人,有吉林省首席教授1人,有吉林省主讲教授2人,有吉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有长春市知名教授2人。
办学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16年11月,学校设有15个学院、2个直属教学部门,开办59个本科专业。
学院名称 | 专业名称 | 农学院植物保护、农艺教育、农学、应用生物科学、种子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农林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工商管理、财务会计教育、保险、市场营销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资源环境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环境工程、应用化学工程技术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自动化、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汽车维修工程教育、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水产养殖学、草业科学、畜禽生产教育、动物科学中药材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中药学、动物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产品贮运与加工教育、粮食工程、轻化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文学院应用心理学、传播学、艺术设计学、广告学、行政管理、社会学、家政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制药工程信息技术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技术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园艺学院园艺教育、园林、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园艺、风景园林外国语学院英语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科学技术学院
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是吉林农业大学历史最悠久的主干院系之一,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学院现设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3个系和1个专业基础教学部。拥有预防兽医学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有预防兽医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临床兽医学、基础兽医学、草业科学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有动物医学、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畜禽生产教育4个本科专业和畜牧兽医1个专科专业。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11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国家部委级科研平台9个,省市级科研平台47个,国际合作平台1个,校企共建平台3个。
科研平台类别 | 科研平台名称 | 国家级科研平台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与东北师大、地理所联合建立)国家部委级科研平台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部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吉林省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吉林农业大学作物研究中心)农业部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参茸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反应器与药物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药用植物栽培与育种实验室省市级科研平台药用菌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室长白山中药药效物质研究室药用动物实验室梅花鹿生产技术研究室吉林省生物医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反应器及药物开发实验室农产品深加工重点实验室中国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食药用菌产业化吉林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天敌昆虫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商品粮基地可持续发展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经济菌物吉林省高校高端科技创新平台秸秆综合利用吉林省高校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吉林省分析测试联合中心长春农业分中心农业现代化综合技术研究所人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省食用菌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食品生物制造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主要农作物常规与生物技术育种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小浆果研究与示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食品生物制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吉林省菌物资源国家联合研究中心吉林省饲料科技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食品工程及食品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菌类作物工程实验室吉林省动物微生态制剂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人参规范化生产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人参基因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东北农业生物国际科技孵化基地吉林省食用菌公共服务平台吉林省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吉林省高校教师培养与创新服务中心吉林省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省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吉林省蓝莓研究中心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试验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平台菌类资源保育与研究联合实验室(中国吉林农业大学-俄罗斯农业科学院东北分院)校企共建平台香港乐陶陶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广东乐陶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农业大学联合研发中心吉林省粮食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吉林农业大学-吉粮集团)吉林农业大学-博瑞奶牛科技研发中心
科研成果
“十一五”以来至2014年8月,先后承担科技部863科研项目5项,获国家级科研奖项5项,获省(部)级科研奖项30项。“十二五”以来至2016年11月,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944项,科研经费达到7.09亿。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29项。
部分科研成果获奖项目
项目名称 | 获奖种类及级别 | 年份 | 环境友好型微生态制剂(生态疫苗)的创制与应用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3年人参主要有害生物安全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3年大豆分子育种技术研究与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3年人工种植人参进入新资源食品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3年鸡球虫系列新型疫苗的开发研制及在健康养殖中的应用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3年水稻节本增效关键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3年黑土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环境经济施肥技术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3年玉米膳食纤维低聚化及其应用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3年玉米新品种“华旗338”选育与推广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3年农田栽参新品种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3年戊型肝炎病毒种间传播及致病机理研究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3年基于新靶点的抗菌活性单体发现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研究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3年鼠李糖乳杆菌抗氧化及其缓解酒精性肝损伤功能研究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2013年高粱不同器官发育过程中DNA胞嘧啶甲基化和基因表达研究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2013年水产动物重要疾病致病机理研究及防控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2013年中国肉牛产业技术经济研究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2013年在分子水平上调控红景天苷合成途径的研究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3年强化污染水体净化过程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3年吉林省春玉米最佳养分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系列学术论文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3年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及环境行为研究系列学术论文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3年土壤有机质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3年虚拟现实中快速碰撞检测技术研究系列论文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3年山葡萄酒降酸菌的筛选及降酸效应研究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3年数据挖掘与精准农业智能决策系统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3年人参西洋参化感作用研究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3年辣椒有效成分的提取,检测及氮肥诊断技术的研究系列论文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3年桔梗中皂苷类成分的分离,制备,测定及生物转化系列论文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3年吉林省人参及五味子上重要新病害的病原学及药剂防治研究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3年免疫增强剂对鲤生长,免疫和抗应激的影响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3年丙二酰基人参皂苷对人参质量评价影响的系列学术论文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3年高校媒体网络资产管理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吉林省高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3年情报学独立的学术规范体系和理论研究范式构建吉林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3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究第二届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2013年吉林省农业科技服务评价及路径研究第二届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2013年吉林省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研究第二届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2013年吉林省农民持续性增收问题研究第二届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研究报告类一等奖2013年吉林省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状况及对策研究第二届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研究报告类二等奖2013年脱域共同体的社区嵌入?城市社区建设边缘化问题研究第二届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研究报告类二等奖2013年新农村建设中的吉林省媒介素养研究第二届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研究报告类二等奖2013年城镇化进程中吉林省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现状与对策第二届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研究报告类二等奖2013年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研究第二届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研究报告类二等奖2013年[29]鹿主要传染病诊断和综合防制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2年西洋参新品种选育、规范化栽培及系列产品开发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2年优质肉牛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集成示范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2年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检测技术研究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禽流感H5、H7和H9亚型三联PCR诊断技术研究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山地次生林鸟类生活史对策研究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奶牛健康养殖与饲料资源配置关键技术及效率研究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高产、优质、抗旱玉米新品种"吉农玉885"的选育与推广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吉农大27号的选育与推广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可食用有机酸压热酸解与酶法联合制备慢消化淀粉的研究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玉米淀粉生物转化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吉林省棚膜蔬菜设施设计和关键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高效多功能环保型肥料的研制及应用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滞育赤眼蜂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及其大面积应用防治玉米螟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蓝莓栽培技术规程吉林省标准创新贡献奖二等奖2012年中药有效成分快速提取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2012年植物抗逆基因挖掘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2012年鸡产蛋性状的遗传调控、分子标记筛选及其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应用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2年鱼类蛋白质营养生理的研究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2年吉林省水稻品种遗传改良生理基础研究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2年单引物PCR校正在植物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研究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2年白粉病病原菌鉴定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2年吉林省人参等主要道地药材真菌病害研究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2年相关利益方视角的食用菌产业发展信息获取和组织发展相关研究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2年普通小麦形成早期的遗传和表观遗传稳定性研究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2年基因家族基因数量在同一物种中的遗传变异及其调控机理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2年胶原蛋白的应用研究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2年传统豆制品加工技术提升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2年几种药用木腐真菌“桑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2年污染物在黑土区土壤中的迁移规律研究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2年粉虱寄生蜂取食寄主和寄生功能的调控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2年黏菌研究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2年关于稳定吉林省生猪市场的建议第九届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2012年肉牛产业链组织模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南等14个省份341个养殖户(场)的调查第九届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2012年中国玉米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分析??基于有向无环图的应用第九届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2012年吉林省“三化”统筹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第九届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2012年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截至2016年11月,学校图书馆藏书246.68万册。据2017年2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图书馆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总和282余万册,拥有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和ElsevierScienceDirect、MeTeL教学资源库、SpecialSciDBS等中、外文数据库24个。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以农业科学、生物科学为主,兼有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中药学、教育学、文学等学科资源。学术刊物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吉林农业大学学报》《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是吉林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类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以学术论文、研究简报、综合评述等形式集中报道作物栽培、遗传育种、植物保护、生物工程、生物技术、资源与环境科学、农业化学、农业应用物理、果树、蔬菜、园林、药用植物、中药学、野生植物资源、经济动植物、畜牧兽医、淡水渔业、中兽医、食品科学、农牧业经济与管理、农业工程、信息技术等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重大开发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吉林农业大学学报》连续多年先后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术期刊文摘(CSTA)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文摘》、美国《农业文献题录》(BofA)、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英国《动物学记录》(ZR)、俄罗斯《文摘杂志》(AJ)、《中国农业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药学文摘》、《中国林业文摘》、《食品文摘》、《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CASDD)光盘》等20多种国内外著名检索刊物及文献数据库摘引和全文收录。《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获全国优秀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9-2005年连续4次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十佳期刊称号,2004年获北方八省、市、区第一届北方优秀期刊称号,2004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7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吉林省新闻出版奖——期刊精品奖,2008年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09年被评为首届吉林名刊,2009年《吉林农业大学学报》荣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2010年获全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菌物研究》《菌物研究》系中国菌物学会和吉林农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性期刊,以登载有关菌物学(主要包括菌物生物学、菌物分类、菌物生态、菌物资源、菌物遗传与育种、菌物药化与药理、菌物栽培与加工、菌物药与功能食品开发等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综述、原创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等为主。《菌物研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生物学文摘》(BA)、《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中心数据库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是维普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全文收录期刊。《菌物研究》2009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2010年荣获“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2011年被评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网站,2013年编辑部被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评为首届“中国高校农业期刊先进集体”,2014年获中国高校农业期刊“编辑创新奖”。《经济动物学报》研究生院《经济动物学报》原名《毛皮动物饲养》,1979年创刊,1997年更名为《经济动物学报》,是国家科委批准创办,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吉林农业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主要报道毛皮动物、药用动物、野生动物和具有特殊经济价值动物的生理解剖、遗传育种,生理生化、良种繁育、饲养管理,疾病防治、饲料与营养、产品与副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文献综述等。《经济动物学报》为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中心数据库(CABABSTRACTS)源刊、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科学和技术信息系统(AGRIS)源刊、《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源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源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源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畜牧兽医文摘》源刊、《中国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源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CSAE)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核心期刊。与中国内地多个出版单位、中国以外的日本岩手大学、九州大学和美国的华盛顿国会图书馆等十几家进行期刊交换,为中国内地部分图书馆提供藏书。《经济动物学报》2004年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学术类三等奖,2004年获第四届全国畜牧兽医优秀期刊二等奖,2006年获第五届全国畜牧兽医优秀期刊一等奖,2008年获第六届全国畜牧兽医优秀期刊一等奖,2009年获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合作交流
截至2016年11月,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南非、赞比亚等国家的58所院校、科研院所及有关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挖掘、引进国(境)外智力资源,派遣中青年骨干教师及在校学生赴外访学、留学、开展国际科研合作;获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个;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是中国政府奖学金、中欧学分生奖学金和吉林省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学校开展援外培训,“十二五”期间,为71个发展中国家的393名农牧业官员和技术人员开展了专业培训。学校代表中国政府援建的首批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之一??中国援助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成为“南南合作”典范。
文化传统
校徽
吉林农业大学校徽以学校标志建筑及稻穗的艺术图案构成,1948是学校标志建筑古典、简约、大气,稻穗象征着农业大学的办学特色。
校歌
《我们是骄傲的大地之子》词曲:张冠宇春风夏雨沐浴着我们豪迈的风采,白山松水培育出我们博大的胸怀。我们是骄傲的大地之子,我们是振兴农业的栋梁之材。胸膛中奔涌着时代的涛声,身体里流淌着神农氏的血脉。啊!新时代的农大学子,明德、崇智、厚朴、笃行,意气风发,挑战未来。山川原野勾画出我们新一代的身影,风雨雷电荡激着我们开拓者的情怀。要让农业插上科学的翅膀,改天换地迎来崭新的时代。筋骨里刻写下青山的性格,臂膀上担负起民众的期待。啊!新时代的农大学子,辛勤耕耘,春华秋实,志存高远,一代英才。精神文化
校训
神农像明德崇智、厚朴笃行“明德”乃为人处事之道,“崇智”为治学求知之风,“厚朴”系宽厚质朴之气,“笃行”寓诚信亲历之为。明德崇智,体现在办学过程中就是要传承文明、守护良知、追求科学真理。厚朴笃行,要求农大人做人要忠厚淳朴,做事要求真务实,要把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席岫峰校长冯江党委副书记徐文生毛彦军纪委书记王志中副校长陈光张越杰李新 历任领导
历任党委书记 | 任期 | 历任校长 | 任期 | 何济林1959.06?1961.12何济林1959.06?1961.12夏伯康1963.10?1966.10夏伯康1963.10?1967.01吴梅1979.03?1983.01李冷斋1978.04?1983.01王殿仕1983.05?1992.07王殿仕1983.05?1985.08高远志1992.07??1998.04李超1985.08??1990.11薛玉山1998.04??2006.04李玉1992.07??2004.09姚秋杰2006.04??2014.10郭庆海2004.09??2006.04席岫峰2014.10至今姚秋杰2006.04??2008.05----------------秦贵信2008.05??2017.02
学校硬件
大学菌物所
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所实验室面积为1000m2,该实验室下设“菌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菌物化学实验室”、“菌物生物学实验室”、“菌物栽培实验室”、“菌物多样性实验室”、“菌物酶学实验室”和“菌物标本馆”等。拥有人工气候室、高效液相色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真空冷冻干燥机、基因枪、pcr仪、发酵罐、多导生理记录仪、离心机、薄层扫描仪、紫外分光光度计、薄层切片机、酸度离子仪、生物显微镜、实体解剖镜、真空冷冻干燥机、多用电泳仪、全自动灭菌器、超低温冰箱等实验设备,价值近千万余元。专兼职研究人员8人,教授4人,硕士生导师4人,博士生导师2人,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共21人。由从事菌物资源学、分子生物学、活性成分、质量评价、栽培育种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研究的教授、专家组成了创新群体,对菌物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深入系统地开发研究。实验室研究方向:菌物生物学、菌物化学、菌物资源学、分子菌物学、菌物栽培育种学、菌物质量评价和菌物新产品研发等方向。实验技术:菌物质量评价实验技术、菌物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和鉴定实验技术、筛选活性成分的药理实验技术、菌物菌种的保藏实验技术、菌物的栽培育种和发酵培养实验技术及菌物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成果:李玉教授从事菌类工程研究30余年,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相结合,建立了食用菌业高新技术园区和21个产业化示范基地,筛选并培育出39个食药用菌品种在生产上应用,研制4个新型菌物功能食品并转让,创造并推广6种产业化新模式和3种生产新工艺,累计创产值15.58亿元,经济效益显著。创办了菌物研究所和《菌物研究》杂志,创建了食药用菌专业、建成相关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并成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和译著30余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及推广二等奖1项。
技术创新中心
吉林省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隶属吉林农业大学,是农业部下属的集大豆新品种选育、大豆品质改良、大豆土壤平衡施肥、大豆病虫害防治、大豆节水灌溉技术、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大豆农机具的选型、配套及大豆生产过程机械化、农业技术咨询与服务等各项工作为一体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吉林省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共由19名专职和兼职人员组成。现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6人,其中正高级8人,副高级8人,中级3人,7人具有博士学位。近年来,通过中心科研人员的努力,已研发、推广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育成24个大豆新品种,其中,高油大豆新品种7个。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选育推广的大豆新品种累计在吉林省示范推广近1,000万亩,创经济效益近4亿元。同时,还具有“大豆节水灌溉技术”、“大豆机械化生产技术”和“大豆高产平衡施肥技术”等一大批具有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吉林省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现有3,000平方米种子晾晒场,500平方米种子贮存库,500平方米作业室、500平方米温室、800平方米网室,拥有30公顷试验用地,4,000平方米科研大楼,400万元科研仪器设备。大豆中心下设大豆品种创新实验室、大豆人工气候室、大豆耕作制度创新实验室、大豆栽培技术创新实验室、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实验室、大豆土壤水肥调控技术创新实验室、大豆机械化作业技术创新实验室、大豆旱作技术创新实验室、大豆品质化验分析实验室、大豆综合配套技术实验室、大豆生物技术实验室、大豆综合实验室等10余个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
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5年5月由教育部和吉林省批准的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包括5个研究室,即动物营养与饲料安全研究室、畜禽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室、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究室、畜禽产品质量控制与安全评价研究室、经济动物生产与产品安全研究室。重点实验室采取“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管理机制,聘请国内著名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夏咸柱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重点实验室本着构建“和谐、进取、拼博、向上”的科研队伍,建立了良好的团队精神,组成了拥有50余名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队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的占90%以上,重点实验室吸纳校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力量,以校内动物科学、动物医学、食品科学、经济动物和生物技术等学科作为支撑,涵盖3个博士授权点学科和10个硕士授权点学科,包括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现培养在读硕士生300余名、博士生30余名,每年还承担本科生综合性、设计性试验及毕业论文200余名。重点实验室还以优厚的政策待遇和条件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向国内外开放,促进跨学科的科研合作研究和学术思想、人才交流。实验室现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50余项,经费总额千余万元。重点实验室拥有科研用房4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2000多万元。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是在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建成国内一流水平、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开放实验室,成为畜禽种质资源创新、动物营养与饲料安全、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经济动物饲养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验测试中心
农业部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是在吉林农业大学测试中心基础上筹建的,于1996年8月通过了国家级计量认证和农业部授权审查认可,是吉林省及国家第一个通过省级和国家级计量认证的参茸产品专职质检机构,2007年4月中心再一次通过了“双认证”复评审。199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山参真伪鉴定工作。中心现有人员2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人,包括教授4人,高级实验师5人,实验师6人。人员学历中有8名博士,3名硕士,高学历人员占85%。所学专业包括药用植物、生物技术、医学、经济动物、食品工程、农药、环境科学和动物医学等。大型仪器设备: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液质联用仪、薄层扫描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流式细胞仪、倒置显微镜、超临界流体色谱仪、离子色谱仪等60多台套。多年来,中心在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的同时,发挥了“规范市场,引导消费,扶优治劣,服务企业”的作用。中心愿同广大企业家、经销商、消费者和科研人员携手共进,为振兴参茸产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谱写辉煌的篇章。
图书馆
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JILINAGRICULTURALUNIVERSITYLIBRARY)创建于1948年9月,地处于长春市净月旅游经济开发区内。建馆60年来图书馆取得了很大发展,2007年初搬入新馆。新图书馆建筑面积31000平方米,位于校园东南侧的水库岸边,那里田野风光浓郁,自然景观如画;新馆的外观建筑采取非对称布局,入口形象突出,全楼采光良好。图书馆建筑整体由A、B两个独立的区域构成,A区是整个建筑的主体,带中厅的六层建筑,为阅览区;B区是三层建筑,为办公区,A、B两区由架空连体楼连接。馆内机构设有采访部、编目部、流通部、期刊部、参考咨询部、网络管理中心、办公室和文献检索课教研室,共有17个阅览室,阅览座位总计4164个,并设有1个同声传译报告厅和2个学术会议室。图书馆有丰富的书刊和电子文献资源,先进的文献信息查询系统和现代化网络设备,为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科研支撑平台。馆藏文献资源以农业科学、生物科学、医学为主,兼有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等学科,馆藏专业期刊丰富,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中、外文文献检索与服务体系。目前馆藏文献及各学院资料室的纸质版藏书总量已达149.73万册。服务项目主要有图书借阅、期刊阅览、科技查新、信息参考咨询、电子阅览与网上查询、信息技术服务和用户教育等。图书馆已开通了馆内局域网,并与中国教育网、Internet网连接。广大师生可利用各种管理系统查询、借阅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资源。图书馆的业务与服务已经全面实现电子型和网络化管理,馆内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先进、各类设施完备。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在情报服务、电子图书馆建设方面很有特色,文献信息服务层次不断深入,馆藏专业期刊文献资源比例大,图书馆工作自动化程度高,电子阅览室规模大,网络信息服务全面,电子图书馆利用效果好。多年来,图书馆全体同志在学校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团结奋斗、扎实工作,认真开展优质、高效的文献信息与参考咨询服务,为吉林农业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地方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文献信息保障作用。目前,吉林农大图书馆在馆舍条件、现代化设备、馆藏文献资源规模、队伍人员素质、业务水平和发挥图书情报职能上,处于省内高校和农业系统前列。是吉林省科技厅、国家农业部的首批科技成果查新指定单位,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NKI知识网络的二级检索服务站。图书馆的办馆理念:一切为了读者、为了一切读者、为了读者一切,传播科学文明,营造书香校园。图书馆目标定位:将图书馆建成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学习资源中心和知识管理中心,办成一个服务型、学术研究型、开放式的现代化图书馆。图书馆馆训:敬业服务创新和谐。[1]
知名校友
王儒林知名校友王儒林男,汉族,1953年4月生,河南濮阳人,1973年11月加入。1969年4月参加工作,吉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任吉林省委书记、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李晋修男,汉族,吉林省德惠市人,1962年7月27日出生,中共党员。1986年7月参加工作,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世界经济专业毕业,经济学硕士。任中共吉林省白城市委书记、中共吉林省第十届省委委员、吉林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李玉
李玉院士男,1944年出生,山东济南人,汉族,中共党员,中科院理学硕士,日本筑波大学农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菌物研究》主编,《菌物学报》(至2009年)和《InternationalMedicinalMushroom》编委,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