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吉林省 >>长春市 >>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电话 : 0431-5166420
地址 : 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中考网 : 吉林省 | 长春市 |
高考网 : 吉林省 | 投票
学校简介 :   吉林大学坐落在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1995年首批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审批,2001年被列入“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学校现任党委书记为陈德文教授,现任校长为展涛教授,均已被列为中央管理。
   吉林大学于2000年6月12日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2004年8月29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并入吉林大学。
  合并前的六所学校,都有着光荣的历史。
  原吉林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46 年的东北行政学院,1950年更名为东北人民大学,1952年经院系调整成为我党亲手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58年更名为吉林大学。
  1960年,吉林大学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
  学校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取得了许多重大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原吉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54年的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1958年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汽车和农机为优势和特色,工、管、理、文相结合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汽车工业和机械工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39年的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和第十八集团军卫生学校。
  1948年与北方大学医学院合编为华北医科大学,1951年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1959年更名为吉林医科大学,1978年更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
  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医学专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原长春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 1951年的长春地质专科学校,1952年院系调整时成立东北地质学院,1958年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1997年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
  是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矿产资源普查、勘探、开采、保护和综合利用方面的人才,并丰富了我国地球科学的理论研究。
  原长春邮电学院是我国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信息通信类工科高等学校。
  学院于 1947 年创建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1955 年更名为长春电信学校,1960年更名 为长春邮电学院,是一所办学条件较为完善、学科新、发展势头较好的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信息通信类人才。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 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1992年更名为农牧大学,1999年更名为军需大学,是一所以军事兽医教育和军事后勤教育为特色的高等军事学校,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军事后勤人才。
   吉林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等全部12大学科门类;有本科专业122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8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9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覆盖17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教师6369人,其中教授1484人 ,博士生指导教师1032人 。
   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8人( 双聘9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8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5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者18人。
   学校拥有221个具有现代化研究手段的实验室,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985工程”二期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5 个,“985工程”二期建设科技创新平台8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其他部委重点实验室14个。
  学校承担了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有一批产业化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国家攻关项目、“863”项目、“973”项目等高新技术成果。
   吉林大学是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现已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在校全日制学生59412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生19080人,留学生1332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20233人。
   学校对外交流广泛,校际合作紧密,已与美国、德国、韩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先后与德国图宾根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等世界知名高等学府建立了校际关系。
   学校科技园已被确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校办产业蓬勃发展,被誉为“民族的软件骄子”的长春吉大正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校办产业落户于与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毗邻的学校科技园内,与新校园连为一体,有望发展成为高科技产业群。
   吉林大学校园占地面积622万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近339万平方米。
  现有6个校区8个校园,分布在长春市的不同方位。
  新铺设的光缆和计算机网络把所有校区连为一体,使网上办公、远程教育等更加便捷。
  学校在珠海市新建珠海校区,占地面积330多万平方米,一期建筑面积12. 5万平方米。
  学校图书馆各类藏书628万册,已被确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藏书馆。
  经教育部批准建设在我校的 CALIS东北地区中心为全国七大中心之一。
   吉林大学已成为我国目前办学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呈现出更加广泛的发展前景。
   2005年末,学校圆满召开了第十二次党员代表大会,通过了《吉林大学章程》。
  同时进一步明确以“ 人才强校、学科兴校、依法治校、勤俭持校”为战略抓手,到2010年,使我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校园文化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和特色,整体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建设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学科领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建设成为国家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成为一所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历史沿革

合并前

原吉林大学的前身始建于1946年的东北行政学院,1950年更名为东北人民大学,1952年经院系调整成为亲手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58年更名为吉林大学。1960年,吉林大学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原吉林工业大学

原吉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54年的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1958年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汽车和农机为优势和特色,工、管、理、文相结合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汽车工业和机械工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原白求恩医科大学

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39年的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和第十八集团军卫生学校。1948年与北方大学医学院合编为华

北医科大学

1951年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1959年更名为吉林医科大学,1978年更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

原长春科技大学

原长春科技大学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其前身是1951年创建的东北地质专科学校。1952年,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东北工学院、山东大学等高等学校的相关系科并入东北地质专科学校,定名为东北地质学院。1957年更名为长春地质勘探学院。1958年又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197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

原长春邮电学院

原长春邮电学院隶属中国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原邮电部),其前身是1947年创建于佳木斯的东北邮电学校,1960年改名长春邮电学院,是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所信息通信类工科高等学校。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隶属于总后勤部。学校建设和发展可追溯到1904年清政府的北洋马医学堂,1953年由军委高级兽医学校与第二、三、四兽医学校合并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1992年8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1999年4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2004年8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番号撤销,并与原吉林大学合并。

合并后

2000年6月12日,根据国务院关于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局部结构调整的决定东荣大厦,经教育部批准,原吉林大学与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吉林大学。合并之后,由于规模庞大,又分布在长春各处,有“美丽的长春市坐落在吉林大学校园当中”的美称。

2002年1月13日,珠海市与吉林大学签订《珠海市人民政府、吉林大学合作建设吉林大学珠海校区协议书》,建立吉林大学珠海校区。

2004年5月20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同意吉林大学与珠海兴国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试办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的批复》,试办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为独立学院。

吉林大学

2004年8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番号撤销。吉林大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合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更名为吉林大学和平分校,相对独立办学,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朝阳校区鸽子楼2005年1月7日,根据《关于军需大学并入吉林大学后管理模式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军需大学并入吉林大学后,成为吉林大学的一个校区(和平校区),改称农学部。学校对学部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按学校授权,学部相对独立管理校区事务”。军需大学的军校时代正式结束。

2006年9月,举行了合校六周年暨建校六十周年校庆。 2007年3月19日,吉林大学财务处在校内网站公布《关于召开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建议座谈会的通知》(校财字[2007]9号)。通知中表示,从2005年起,每年贷款利息支出1.5亿至1.7亿元,大学财务出现困难,“向广大师生征集具有建设性、操作性强的合理化建议”。

2007年12月11日吉林省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任命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张文显为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 2008年1月13日吉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张文显当选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正在吉大考察的李克强总理为学子签名留念2008年3月23日中组部在全校干部大会会上宣布原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陈德文就任该校党委书记,免去张文显党委书记职务。

2008年11月7日中组部在全校干部大会会上宣布原山东大学校长展涛就任吉林大学校长,免去周其凤吉林大学校长职务,周其凤转调为北京大学校长。

2009年6月11日,吉林大学党委常委会议研究通过了新的《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并启动了各级学术委员会换届调整工作。

2015年4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访吉林大学,视察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称赞吉林大学为国家和区域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并祝愿吉大未来更美好。

学术研究

研究机构

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新一轮“985工程”学科建设项目2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个,其他部委重点实验室23个。

吉林大学研究机构国家基础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哲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历史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数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亚研究中心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物质制备科学科技创新平台汽车工程科技创新平台高压科学与技术科技创新平台整合生物学科技创新平台工程仿生科技创新平台集成光电子学科技创新平台东北资源与环境科技创新平台计算与软件科学科技创新平台“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东北亚研究与东北振兴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中国边疆史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经济分析与预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法律与经济全球化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社会发展理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国家工程实验室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汽车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球信息探测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北亚生物演化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兽共患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相干光与原子分子光谱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新型电池物理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行业部委开放/重点实验室变质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应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理论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水资源评价管理系列模型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现代地球物理仪器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复杂条件钻进技术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功能矿物材料应用基础与物化性能检测方法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地球探测技术及仪器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复杂条件钻采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应用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  通信新技术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通信软科学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计算机通信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放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中药化学Ⅲ级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子生物学 Ⅲ级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代动力学Ⅲ级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生物工程Ⅲ级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Ⅲ级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制剂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免疫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肿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部级工程中心国家863计划长春特种工程塑料研究开发中心(科技部)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工程中心(教育部)汽车开发工程研究中心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工程中心有机聚合物光电材料网络技术及应用软件地热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吉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省光谱分析仪器工程技术中心吉林省测控智能化仪器工程技术中心 金网格模具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干细胞工程研究中心汽车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高压技术与功能材料工程技术中心智能信号识别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信软件产品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省医药影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吉林省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省东北保护性耕作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他科研机构、实验室政治学理论研究中心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院古籍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东北历史与疆域研究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知识经济研究中心欧洲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朝鲜?韩国研究中心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吉林大学?锦天城金融与法律研究所妇女研究中心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中心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研究中心东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中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创业研究中心辊锻工艺研究所链传动研究所超塑性与塑性研究所理论化学研究所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数学研究所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研究所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再生医学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东北亚国际地学研究与教学中心吉林大学组合化学研究中心吉林大学车辆检测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吉林大学前列腺疾病防治中心吉林大学理论物理中心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吉林大学汽车运输工程研究中心农业机械工程研究院智能仪器与测控技术研究所人兽共患病研究所吉林省地面机械仿生技术与仿生功能材料中试基地吉林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吉林大学地下能源与废物处置研究所吉林大学国家潜在油气资源(油页岩勘探开发利用)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基地办公室至2013年,资料:吉大官网

截至2014年12月,学校有教师6630人,其中教授2051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213人。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4人(双聘15人),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7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7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8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0人,“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5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29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9人,中央马克思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5人,国家“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4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3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3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人。

科研成果

2010年,吉林大学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地球科学、临床医学等6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比原来增50%,且各学科的全球排位大幅提升,学科辐射范围不断增加,科研实力和学术影响力显著提高,较2009年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吉林大学材料科学学科由原来的574个机构进入该学科ESI前1%中的83名,提升为655个机构进入该学科ESI前1%中的45名,位次上升了38位;发表论文数2008篇,论文总被引次数15438次,篇均被引次数7.69次。 物理学学科由原来的648个机构进入该学科ESI前1%中的440名,提升为704个机构进入该学科ESI前1%中的426名,位次上升了14位;发表论文数2098篇,论文总被引次数10625次,篇均被引次数5.06次。 化学学科由原来的854个机构进入该学科ESI前1%中的99名,提升为986个机构进入该学科ESI前1%中的91名,位次上升了8位;发表论文数5654篇,论文总被引次数39593次,篇均被引次数7次。 工程学学科由原来的962个机构进入该学科ESI前1%中的327名,保持为1077个机构进入该学科ESI前1%中的327名;发表论文数950篇,论文总被引次数4301次,篇均被引次数4.53次。 地球科学学科则由原来的“榜上无名”跃升至466个机构进入该学科ESI前1%中439名,发表论文数417篇,论文总被引次数2892次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篇均被引次数6.94次。 临床医学学科由原来的“榜上无名”跃升至3277个机构进入该学科ESI前1%中2647名,发表论文数408篇,论文总被引次数2091次,篇均被引次数5.12次。 至此,吉林大学进入ESI前1%的学科总数由2009年4个,排名国内“985工程”高校的第13位(并列),上升为2011年的6个,国内“985工程”高校排名第12位(并列)。2012年,吉林大学ESI论文被收录13181篇,被引82960次,居中国大学第九。

2013年,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全校教师自然科学研究到校财务经费11.03亿元。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54项,其中一等奖15项。SCI论文2309篇(收录文献2504篇),排名第11位;EI论文1592篇,排名第13位;3篇论文进入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排行榜。专利申请1116项,授权764项,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1项,发明创业奖1项。 2013年,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学校教师社会科学研究到账经费突破7000万元;获立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42项,立项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一位;11项成果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其中一等奖1项,打破了连续两届没有一等奖的局面。3部书稿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二位。1430篇论文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被收录论文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六位。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校图书馆藏有各类纸质书刊701万余册,其中古籍40万册,古籍中6000余部为善本。地方志与谱牒、金石拓片与古文字文献的收藏在高校图书馆中名列前茅。这些珍贵文献与亚细亚文库、满铁资料一起成为吉林大学图书馆的特色收藏。订阅外文期刊1268种,中文报刊4914种。本馆注重数字化文献资源的建设,购买了包括webofscience和EI在内的48种西文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等14种中文数据库,超星、书生等电子图书140万册,自建了东北亚研究、地学、汽车、满铁资料等12个数据库。

学术期刊

人文社会科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史学集刊人口学刊现代日本经济情报科学东北亚论坛法制与社会发展当代法学经济视角自然科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英文版)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仿生工程学报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东北亚地学研究世界地质东北数学临床肝胆病杂志中国实验诊断学中国邮电高校学报(英文)中国兽医学报至2013,资料吉大官网

对外交流

截至2014年7月,学校已与美国、德国、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7余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先后与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大不列颠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西蒙弗雷泽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等世界知名高等学府建立了校际关系。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吉林大学师资队伍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如人沈家骢宋玉泉林学钰邹广田冯守华任露泉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李元元双聘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滕吉文王立鼎任咏华董韫美毛河光周其凤刘嘉麒欧阳自远沙庆林李京文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义脑陈香美郎景和夏咸柱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刘中树孙正聿张文显林?王胜今张屹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委员周其凤张文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王胜今张文显宋连胜张富贵吴振武尹景学崔 田冯守华徐学纯任露泉杜国同欧阳丹彤孙建国刘寒冰佟 金韩文瑜李玉林孙宏晨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王胜今刘中树孙正聿孙利天宋连胜张文显林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赵继邹广田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邹广田杨柏张兴洲蒋青董德明 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孙正聿宋天佑姚建宗孙利天李 勇滕利荣张福贵李玉林周光辉截至2014年1月,参考资料来源于吉大官网:国家级教学团队序号团队名称负责人立项年度1法学理论教学团队张文显20072国家哲学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教学团队孙正聿20073化学专业教学团队宋天佑20084数据结构与离散数学教学团队刘大有20085考古学专业教学团队朱泓20086国家数学人才培养基地教学团队李勇20087政治学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团队周光辉20098 物理实验教学团队崔田20099病理学课程教学团队李玉林200910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团队张福贵200911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团队滕利荣201012化学实验教学团队徐家宁201013仪器专业系列课程与创新实践教学团队林君201014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团队潘保芝2010

院系专业

截至2014年6月,吉林大学共有46个二级学院,共设有本科专业124个。吉林大学院系设置学部 院系社会科学学部经济学院法学院行政学院商学院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外交学院人文学部哲学社会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理学部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工学部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交通学院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部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地球科学学部地球科学学院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建设工程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农学部动物医学学院植物科学学院军需科技学院白求恩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临床医学院公共教学部应用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珠海学院东荣学院莱姆顿学院截至2014年6月,资料来源于吉大官网

学科建设

吉林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艺术学等全部13大学科门类。截至2013年底,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9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3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2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覆盖17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考古学、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兽医学、畜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统计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畜牧学、兽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统计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音乐与舞蹈、美术学、设计学 。

吉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数学
  • 基础数学
  • 计算数学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应用数学
  • 运筹学与控制论◇ 化学
    • 无机化学
    • 分析化学
    • 有机化学
    •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机械工程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机械电子工程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车辆工程◇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矿产普查与勘探
        •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 地质工程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数量经济学法学理论刑法学政治学理论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材料加工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农业机械化工程预防兽医学神经病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材料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基础兽医学技术经济及管理截至2014年1月,资料来自吉大官网:
学校标识

校徽

校徽校徽,是一所大学的象征。吉林大学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学校徽志是在建校50周年时确定的,于2005年12月写入《吉林大学章程》。学校徽志是双圆套圆形徽标,中间是由“吉林大学”英文缩写组成的大雁飞翔图案,上方有“1946”字样,代表学校建校时间;外环上方是“中国?吉林大学”的英文大写,下方是郭沫若题写的校名。学校徽章为教职员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校旗,是一所大学的重要标识之一。吉林大学校旗是在建校50周年时确定的,2005年12月写入《吉林大学章程》。学校校旗为天蓝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郭沫若题写的校名,左上角配以学校徽志。国旗旗坐落成典礼,是在1996年9月20日建校50周年庆典的时候在前卫校区南区举行的。以后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时间是每周一早晨6点30分。

校歌

校歌校歌吉林大学校歌,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旗帜。校歌,以艺术形式表达了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理想和精神风貌,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精神和文化的载体,也是体现学校特色、振奋精神、激励师生员工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精神旗帜。一首脍炙人口的校歌,可以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树立形象,远播声名。《吉林大学校歌》,是1996年建校50周年的时候创作的,2005年12月写入《吉林大学章程》。词作者是全国著名学者、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作者、原吉林大学副校长、文学院名誉院长公木先生(张松如教授),曲作者是全国著名音乐家、中央歌舞剧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会长王世光先生。 《吉林大学校歌》,概括了吉林大学发展壮大的历史,描绘了吉林大学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和宏伟目标,展现了吉大人的宽阔胸怀、豪迈气概和雄心壮志。校歌中写到,“我们崛起在祖国的北疆”,为什么用“崛起”这个词,这是因为吉林大学是1946年建校的,1952年成为党和人民政府布局在东北的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1960年成为国家重点大学。除了革命战争烽火年代,真正的建设时间仅有10年。10年的时间成为国家重点大学,屹立于全国名校前列,所以用“崛起”是有着深刻意义的。 “攀登科学高峰??我们的目标,造福人类社会??我们的方向”表明的是学校的理想和信念。 “哺育英才的摇篮,探求知识的殿堂”表明了学校研究型大学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这与该校老校长匡亚明先生在1955年《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发刊词中强调“我校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求实创新、励志图强、艰苦创业、奋发向上”充分表明了吉大人的精神状态。 “跨越长江、跨越黄河、跨越太平洋”表明吉林大学是国际化的大学,崛起在祖国的北疆但不局限在祖国的北疆,而要面向全国,面向全世界。 “人比山高,脚比路长,跨越新世纪,去迎接轰响的红太阳”,表明了吉大火红的事业、火红的明天,表明了吉大人向往美好、追求卓越的雄心壮志。

吉林大学校训是“求实创新、励志图强”。吉林大学校训碑揭幕式,吉林大学校训是在1996年9月21日建校50周年庆典的时候举行的。校训碑形状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帆船,象征着学校的事业披荆斩棘,一帆风顺,勇往直前!上面镌刻着由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金义庵书写的“求实创新励志图强”八个苍劲有力的红色大字,这八字校训集中体现了吉大几代人脚踏实地、艰苦创业、勇于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风貌。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校训给予新的诠释,既要将6校合并的新吉林大学所进行的改革实践沉淀进去,也要将吉林大学在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迈进的进程中必须吸纳的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和新的教学与管理风格凝练其中,赋予新的内容与时代特征。新吉林大学于2003年启动现代大学精神研究,着重研究了合并的原5所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传统、办学理念、校风学风和价值观念,并对“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进行了与时俱进的诠释,在此基础上提出21世纪的吉大精神。2005年12月29日在《吉林大学章程》中进一步凝炼出以求真务实、自由民主、开放兼容、隆法明德、与时俱进为核心的大学精神。

社团组织

学生天地 校团委、吉林大学学生会、吉林大学研究生会、吉林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吉林大学大学生艺术团 学生期刊 《研究生报》《吉大青年》 国防生天地 【国防生风采】、【国防生社团】、【国防生业余生活】、【新绿杂志】 教工天地工会活动、文体活动、会议学习、职工度假中心、网球协会、乒乓球协会 离退休天地夕阳风采老有所为群团组织 老年书画研究会、太极拳协会、离退休职工艺术团、京剧活动中心、门球协会、老年篮球队、离退休职工台球队、离退休职工乒乓球队、老年象棋队、麻将协会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杨振斌(副部长级) 校长:李元元(副部长级) 副校长:王胜今(兼)、韩晓峰(兼)、张向东、吴振武、陈岗 总会计师:杜莉 校长助理:董德明、付景川、李凡、刘德斌、简炜(挂职)

校园环境

截至2013年底,吉林大学有6个校区8个校园,分布在长春市的不同方位。

前卫校区

校区共有两个校园。 前卫南区位于长春市西南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吉林大学校部机关所在地,主要分布文科和理学。主要建筑物有行政楼、无机合成-超分子实验楼、理化综合楼、麦克德尔米德实验室、数学楼、东荣大厦、新图书馆、逸夫教学楼、逸夫图书馆、萃文楼、外语楼、体育馆、商贸楼、文科实验楼和友谊会馆、计算机大楼,李四光楼等。 前卫北区位于解放大路旁,为原吉林大学老校园,其主要建筑物有理化楼、设备楼、图书馆、科技楼、鸣放宫和文科楼等。

南岭校区

原吉林工业大学所在地,中国汽车工业人才的摇篮,现主要为工学所在地。校区位于人民大街5988号。校园占地面积广,各种配套设施齐全。

知名校友

两院院士

李四光吕振羽余瑞璜唐敖庆俞建章顾功叙业治铮朱光亚 董申葆谢学锦江元生张乾二游效曾经福谦黎乐民宋家树 邓从豪董蕴美陈佳洱何继善郭孔辉高鼎三宋玉泉薛禹群 王世绩张泽徐世浙刘嘉麒李星学康玉柱窦士学林学钰 陈香美张希怀进鹏江雷曲久辉赵玉沛?景和李元元 赫捷张培震王立军李骏何满潮    (注:以当选时间排序)

政界校友

刘奇葆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 刘延东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 杜青林中共十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王家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 陈晓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 王刚中共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汪永清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秘书长 徐显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综治办专职副主任 尹蔚民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党组书记 赵实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全国妇联副主席 徐绍史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巴音朝鲁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吉林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 王儒林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山西省委书记 李鸿忠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湖北省委书记、省会主任 张宝顺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安徽省委书记、省会主任 周本顺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河北省委书记、省会主任 李从军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新华通讯社社长、党组书记 李斌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张军中共十八届中央纪委副书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 邓凯中共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 李冰中共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胡怀邦中共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交通银行董事长 韩勇中共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金振吉中共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吉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高广滨中共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 赵玉沛中共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曲淑辉中共十八届中央纪委委员、民政部直属机关党委书记 李熙中共十八届中央纪委委员、中纪委驻国家卫计委纪检组组长 叶冬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主席 王明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主席 李锦斌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兼省委党校校长 王德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兼任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 吕福源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商务部部长 厉有为中共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 张宝明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张海迪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五届、第六届主席团主席 郑培民2002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中共湖南省委原副书记 王国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兼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梁国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副书记(正部级) 奚晓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孙谦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姜建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敬大力二级大检察官。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 邓川二级大检察官。四川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 张文显二级大法官。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周玉华二级大法官。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 赵凤桐中共中央纪委驻国土资源部纪检组组长、部党组成员 王晓晖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隋忠诚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 王化文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

商界校友 马蔚华招商银行行长 王永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唐志宏招商银行副行长 徐建一一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张光华广东发展银行行长 胡怀邦中国交通银行董事长 齐向东奇虎公司总裁 柳万东红塔集团董事长 谭智上海框架广告发展有限公司CEO,原分众传媒CEO 修涞贵吉林修正药业股份公司董事长 廖康贵州省电信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炜凤凰新媒体副总裁,总编辑 王梓木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战斌北京首都机场股份公司总经理 张耀仓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李志岷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集团)总公司董事长 庞勇上海瀛之杰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吉林大学交通学院兼职教授

军界校友 侯树森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上将军衔。吉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1973级校友 马米托夫?吐尔逊中共新疆军区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将军衔。 1958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医疗系(解放军军需大学前身,后并入吉林大学) 刘明璞曾任总后勤部副部长,中将军衔。1948年毕业于华北医科大学(后并入吉林大学) 崔景龙武警部队副政治委员,武警中将警衔。吉林大学研究生 邓天生第二炮兵党委常委,中将军衔。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 兰发祥曾任军需大学副校长,少将军衔 闵振范军事专家,少将 奉国全原解放军兽医大学政治委员,少将 耿正望曾任军需大学校长,少将 高兵群曾任国防大学防务学院副院长,少将 尉国敏原广州军区联勤部副政委,少将 景在新总后军事医学科学院长春干休所原校长

赖佛新原解放军兽医大学副校长,少将 樊铁琦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政委,空军少将军衔 陈小工中将军衔,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 黄国柱《解放军报》社社长,少将军衔

长春中考信息

长春学校大全

长春工程学院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财经大学

长春大学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

长春广播电视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吉林工商学院

吉林大学网络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5 语文360网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