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想起我的老师。
和建高老师曾给我们代过大约七天的科学课。他有着一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虽然皮肤有些黑,眼神却非常灵动。他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老师。
那是初三学期末的时候,每当上课时我们忽然笑起来,教室里热闹得像菜市场,或是突然安静下去,死气沉沉,他便放下课本给我们讲起故事。他讲的大都是亲身经历的,往往一开口便不知不觉的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渐渐的,不知不觉中,我养成了习惯,他一开口,我便静下来认真地听。他讲完接着上课的时候,效率总会好很多。
在我的记忆里,他从不生气,他幽默却又让我感到真切与温和,可以说,他是个非常好相处的人。他大多时候是笑着的,往往我从楼道经过,他一边走一边爽朗的笑着,嘴里还说着幽默的话。可偏偏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讲起一些事情的时候还能无比的真诚与认真。
那次他讲起他的母亲,说着说着他竟已热泪盈眶。弄得我们也不由得认真起来,一个个坐直了身子,似乎如果不认真听就是犯了错似得。特别是他的眼神与语气,那般的真诚与认真,而我们也奇迹似得没有拿这件事开玩笑。
最主要的是他不仅信任我们,而且特别的关注我们,理解我们。
那一次,他讲起去外地的事。主要是为了解释他的手为什么一半是黑的一半是白的。他就是这样,哪怕是我们随意问出一个问题,他就会认真地讲,不管这个问题是什么。他把我们当成大人,却又把我们比作他的孩子。所以他才会那么认真的听我们讲,又认真的解释我们孩子气般的问题。
有一件事我没有认真的听他讲,可我却清楚的记得那件事。这本身就很奇怪,不是么?
他说,假如前面有个坑,他就算跳下去也不连累他人。他这样对我们说,又或者不仅仅是我们。
后来木子写信同我讲,不就多大点事嘛!有个坑跳过去不就完啦,干嘛还跳进去啊!我本就是笑点极低的人,看到这里也着实觉得有理,大笑之余心里却觉得满满的,暖暖的。
我想,那种使眼角微微湿润的东西,是感动吧!
我不知道我的理解是不是错误的,但那一刻,我觉得他的潜台词是:如果我跳下去了就不会有人再跳下去了!如果我跨过去了,那别人呢?
看啊,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今天,我又回想起这件事,心里依旧暖暖的,可我突然想问问他:嘿!你跳下去了,就不担心你的学生也跳下来救你吗?
云南丽江古城区福慧学校初三:郑燕林
忆和善老人 —追忆著名艺术家闫肃
海林 文
很多人都称闫肃为著名的艺术家,词坛泰斗,而我宁愿称他为“和善老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就讲一讲自己和闫老之间的一段平凡而感人的故事吧!
当年我们那些同学在一起的时候,我的文学创作简直就是标准的下里巴人。和山东籍的同学姜昕比文章的纯朴,远没有他写的那么朴素实在,就像沂蒙山的大煎饼筋道而有回
味;与河北的李葆伟同学比文章的大气,远没有他写的恣意豪放,像一匹追风逐电的赤骥令人叹服;就更不用说黑龙江的同学宋青松写的后来脍炙人口由宋祖英最早演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清新自然如太阳岛夏日凉爽的风,令人感到无比的惬意,我的文章简直和这些同学没法比!
那天上课正好是闫老为我们讲解。他形象生动的说道:“文学创作呀,就像老北京的大碗茶要有醇厚的香味,那你必须得有生活的感悟才行。这一细细的回忆起来,什么高高的前门,几声蛐蛐叫,还有那爱吃的冰糖葫芦作为创作素材就全来了,不要写那些“假大空”无病呻吟的东西,才会慢慢的靠生活的细心体验写出好文章来……”
艺术大家的课绝不会就某一个具体的写作手法给你讲解如何如何,而是靠一种点拨式的提醒,让你从中慢慢去“开悟”。正所谓“文无定法”,“一千个人的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最后,在生活中坚持熬呀熬就都成了文学上的“阿香婆”了!
那时候的我,听得似懂非懂却又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也不顾闫老年事已高,中午得需要休息,就以为年轻人勤奋好学是好事,老人家应该不会拒绝,现在细细想来是一种多么自私的行为啊!我鼓足勇气来到了闫老休息的房间,闫老正在午休,可能下午还有别的课吧!就这样被我匆匆打破了宁静……
我掏出自己的得意作品,让闫老给看一看,就像现在的中小学生拿作文给我看一样是如此的虔诚。闫老细细端详绝没有半点不悦和对付之意,这一点我凭着年轻人特有的敏感是能觉察得到的!“你写的《无语的自白》是一篇赞美老师的歌词,‘慈祥的目光传递无尽的爱,银发的风采不欠人生的债……神圣的讲台崛起民族一代,智慧的双手衡量古今多少成败……’它缺少的是一种能让大众产生心理共鸣的情感,觉得像是在为了歌颂而歌颂,不像青松同学写的那样富有生活气息,太苍白了一些……”闫老说这番话时候,特意抬起头来笑眯眯的望着我,还用温暖的手轻轻地拍着我的手说道:“创作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年轻人不要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要多写多读书来不断丰富自己。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闫老一边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一边郑重其事地在我的“作品集”上,写下了这句经典歌词作为鼓励我的话。上课的时间又到了,整整一个中午我都不懂事的打扰了闫老,而他老人家却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架子或者找什么借口推辞,要知道他可不是一般的教授、讲师什么的“牛”的很,就我们两个人在一起又无旁人,老人家没有必要作秀给别人看,以此彰显自己的平易近人,恰恰是这一点更突出的表现了老人的慈祥与和善,这一点我是终生不能忘的!
如今,这位备受人们爱戴的老人走了,妻子早晨还惋惜的说:“不管怎样,老人家也算是过完年走的!”年年岁岁人聚人散,多一份真情,片刻也是一生拥有;少一分挚爱,就算朝夕相处也会感到冷漠孤独。
敬闫老这位和善老人一碗酒,人间风花雪月的故事还会继续——乘时代之风,为每个家庭的花朵,融化雪一样的真情,月圆之时定能梦想成真!和善的老人,这是我的心里话,您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