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门见山,直人正题。文章一开始,就把要描述的人或事直截了当地摆出来,叫做开门见山,让人一看就知道你要写什么人,什么事。开门见山的优点是可以一下子就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注意文章中直接表达中心思想的事件。
(2)说明情况,介绍背景。先说明一些必须说明的情况和背景,再写主要的人物或事件,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不至于感到突然。
(3)提出问题,引人关注。一开头就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吸引读者往下读。而问题的答案,正是文章通过事例的记叙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开头的方法除以上三种外,还有:倒叙开头,给人设置悬念,引人人胜;对场面描写的开头,是为了烘托气氛;对人物描写的开头,是给读者加深印象;还有就是交待文章的四要素,让人一目了然;以及运用或引用诗歌、传说等的开头,吸引读者。
总之,好的开头都有共同的优点,就是能使读者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明快生动,有吸引力。
如何写好结尾?
一篇好的文章,贵在结尾。结尾既要画龙点睛,点明文章的中心,又要写得含蓄。只有含蓄,才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才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怎样才能把文章的结尾写得含蓄呢?
(l)文章的结尾千万不要写的太直太露。比如《高大的背影》,现在的结尾是:我果然住了院。在住院的那些天里,总有一个模模糊糊的高大背影,站在我眼前;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宏亮的声音,响在我耳边。直到现在,我还想念着这位没有见过面的,不知道姓名和地址的叔叔。这样的结尾,写得合而不露,耐人寻味:三轮车工人的高大背影为什么老是浮现在作者眼前呢?他究竟有哪些高贵品质使人难以忘怀呢?假如加上一些说明的话,说明那位叔叔热心帮助别人而不要报酬,怎样了不起,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不过读过的人会觉得把话说尽了,味道反而淡薄。
(2)文章结尾要留有空白。如《高大的皂荚树》,是这样结尾的:皂荚树啊,你给了我们多少快乐,多少期望。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是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究竟是一颗怎样的种子呢?文章没有说。当读者从皂荚树雨天,自己淋着,给大家挡雨;夏天,自己晒着,给大家遮荫;冬天,燃烧自己,给大家温暖中思索出问题的答案在作者心里生根、发芽的是一颗共产主义思想的种子:人活着,就要像皂荚树那样,千方百计使他人生活得更好。这不是比直接说出更耐人寻味吗?
(3)结尾还可以写出意外。《小英雄雨来》描写了芦花村的人们听到河沿上枪响后,以为雨来被鬼子杀害了。当读者也对这一情节信以为真,沉浸在悲痛之中时,文章突然一转:从芦花丛中,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还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雨来没有死!这出乎意外的结尾,自然激起读者回味全部情节的兴趣,从而对雨来高超的游泳本领、勇敢机智的品质留下深刻的印象。
(4)有些文章还采用了象征手法的结尾。课文《雨中》对这么一个足以显示人们心灵美的故事,按通常的写法总得在结尾揭示出所表现的思想意义,可是作者只用了一句象征性的话:那满满一筐大苹果,又回到姑娘的货车上,闪着亮晶晶的光芒。与直接议论作比较,这一象征描写的意味更显得深长:在泥水中抛滚了的苹果会闪出亮晶晶的光芒吗?那么,闪出亮晶晶的光芒又是指什么呢?真是言尽意远,耐人寻思啊!共2页,当前第1页12
(亲切地提醒显然带有感情的色彩,写出了老师的和蔼可亲。)
2.第二天,我起得特别早,推开窗户,听见一阵哗哗的扫地声。是王阿姨在扫地。我忍不住说了一句。只见她低着头,用一只大口罩捂住了大半个脸,双手挥动着扫帚,认认真真地扫着马路。遇到那些躲在角落里不想出来的泥土、落叶、沙石、纸屑,她就蹲下身子去,用手一点一点地把它们掏出来。
(写得越细致的地方,越让人难忘,最后一句描写就产生了这样的效果。)
3.每当落日的余辉给大地镀上一层金光的时候,公园里就显得格外安静。就在这个宁静的公园里,在这绿叶映衬的花丛中,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位略微驼背的老人。他在这里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修枝剪叶,时而停在一棵花前仔细观察。他,就是我的隔壁邻居王大爷。
(这段中有两个反复用的叠词,虽然很简单,但却写出王大爷走路的样子,很有味儿。)
4.清晨,天刚蒙蒙亮,我们弄堂口就开始热闹起来了,不时地飘来阵阵面粉的香味。小行叔叔在人群中穿梭似的走着,照前顾后,忙个不停。真不明白,大清早哪来这么多的顾客?这就是小行叔叔的一个行字。
(刚就,这样的句式能够形容出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学会了它,以后就能用。)
5.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去朝阳菜市场买菜。那天,西北风呼呼地刮着。我缩着脖子向前走着。这时,我看见了一位正在卖心里美萝卜的老农民。那位农民的黝黑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他头戴一顶大棉帽子,穿着一身黑色的中式棉袄和一双旧棉鞋。在他面前的那堆萝卜上,摆着两朵雕刻精致的萝卜花。那鲜艳的红萝卜花好像是在无视威严的冬天,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棉帽、棉袄和棉鞋,一下子就把卖菜农民的外貌特征写出来了。)
6.一天放学回家,我在大院里遇上了这位修搓板的老人。他头发已经花白,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给人一种稳重和蔼的感觉。他肩扛一个旧木凳,手提一个竹筐,里面盛满了工具。这时我想起家里正好有一个搓衣板坏了,就赶忙飞快地跑回家去,从床底下取出了搓板又奔回到他的身旁。小弟弟,快歇着,我这就给你修。老人不等我开口,就先亲切地招呼我,我递过搓板,他放下凳子和竹筐就干了起来。他干得那么认真,先拿起一个铁打的两头锋利的工具,对着搓板的一条棱,另一只手握着一个小榔头,一敲,再用力一推,木板上立刻泛起了一个小木花,随即又落在地上。他的动作是那么准确熟练。
(最后部分写修搓板的过程,写得多么细致啊,这全靠小作者当时的细心观察,加上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够这样生动具体地描绘出老人修搓板的过程。)
7.同志,你想买些什么?一位细高个儿、大眼睛的服务员满面笑容地走过来。妈妈连忙说:我想买几枝塑料花。妈妈望着货架上五颜六色的花,不知买哪一枝好。女售货员好像猜透了妈妈的心思,微笑着从货架上拿下几枝五彩缤纷、鲜艳美丽的塑料花说:同志,你看这几枝可以吗?行,行!妈妈连声地称赞着。售货员麻利地用绳子将花束在一起,递给了妈妈。共2页,当前第1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