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作文 > 中考作文

关于乡下的花的作文

《关于乡下的花的作文》【第一篇】

  今天,我们要讲评一篇作文,题目是《乡下的花》。小作者是:江西初三的洋杉。我们先来看一下原文:

  江西新余初三:刘洋杉

  今天我去了罗坊,妈妈带我去看油菜花。

  一路上看见各种各样的花。梨树很矮,我细看了一会儿,有五片白色的花瓣,花心是绿色的。我们继续走,又看见了粉嫩嫩的小野花,它的花瓣像根细细长长的短绳,而且是一层层的。旁边还有黄灿灿的小野花,长得像向日葵,只是缩小版,而且野花的花心是黄灿灿的。

  终于到菜花地了。真小,要好几朵才能组成了一枝。我心想,长得可真茂盛!我看见勤劳的小蜜蜂在浓密的油菜中采蜜,

  我们照啊,玩啊,可开心了!随着一声春雷,下起了雨。我和妈妈走路,很快就回到了家。

  看一下作者妈妈的感言:

  妈妈感言:在群里学习一年有余了,用非常老师的方法让孩子从口述日记开始,到现在学校的书面日记,一直是被老师第一个读的日记;孩子的语文书,从用圈圈画对称词开始,到画对称句,到现在的能找出对称段,点点进步中。正如非常老师说的那样,阅读、分析、写作是一回事,收获成片中。

  先来解读一下妈妈的心得:

  第一、这位妈妈讲:在群里学习一年有余了。我们这个群前年七月份建群,去年四月正式讲作文,这位妈妈跟着学了一年多,但现在也不知是哪位,很遗憾,很想认识这位妈妈。可以这样讲,跟着学习一年的,哪怕就是半年的,我应该都会记得的。

  第二:这位妈妈学了一年,大家要看到,要学习别人的经验,从口述作文开始。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里,一开始就讲口说作文,不是重要,是太重要!作文的起步,就要从口说开始。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里,我们特意地增加了一个篇幅,来演示说明口说作文的重要性。从妈妈的感言中,我们看到,孩子差不多是将上初三的时候,妈妈开始到这儿学习的,现在是初三,学了一年,孩子的作文就写得有模有样了。所以,现在孩子的作文,一直都是第一个让老师当范文读的。

  我们以前就讲过:孩子越小,越是好教;孩子越小,教起来越轻松、越省事。前不久,我们讲了《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易。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越是在开头抓起,越是容易。希望大家能明白这个道理。

  第三个要提醒的是:孩子在学习中用的是语文书,要把语文书当成一个主要的教材来实习、演练。这个方法,我们也多次讲过,不要简单地以为多看书、多积累就能写好作文;要学会会看书、会积累。语文书上的课文也不是一般人写的,至少还是有水平、有功夫的,放着语文书上的课本不学,舍近求远,那是费力不讨好的。当然,希望大家辩证地看我说的话,不是说就不看课外书,而只要学语文书了,总体的意思,是先求近的,把眼前的学好、学透,语文书不能满足了,或者说孩子的能力还想提高了,再看别的不迟。所以这位妈妈,学得很用心、很有章法。

  我们在课堂上讲的方法,就这样认真地来学,没有效果才是怪事。我们在书中讲的是方法、原则,孩子要学习训练,最经济实惠的,就是到语文书上去操练。既学习了语文课,又演习了在这里学习的方法。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最后一点,这位妈妈的心得很重要。孩子体会到写作、分析、阅读成一回事了,就收获成片、功夫成片了。有了这个体会,阅读就有了质量;有了这个体会,分析就变成了欣赏;有了这个体会,写作就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我们从孩子的文字中,也能体会到那一份愉悦。

  通过本文,我们看到了孩子写的东西是真情实感的一个体现,但有的人会讲:写作文只要真情实感,就能写好作文。这个观点有道理,但不全面。

  从感性方面来说,当我们在去年开讲作文的时候,甚至是我们最近讲评作文的时候,我们会画蛇添足地舍弃孩子的真情实感,用技法取代了童言、童趣和童味,代之以成人话的语言。但是长久下来,事隔一年半载,再来看去年的这些孩子的新作,越来越能准确地表达感情,越来越能从文字中读出他们的感情。

  再从理上来讲,任何文化艺术都是需要真情实感的,没有真情实感的文艺作品都不能叫好的作品,书法、绘画、钢琴等等,都要融汇作者的思想情感。书法作品中要融汇作者的思想情感,绘画作品中要融汇作者的思想情感,声乐艺术也要融汇主角的思想情感。但是不要忘了,当孩子在学书法的时候,在刚刚写一笔一划的时候,跟孩子讲:你的一竖、你的一横、你的一撇,要有真情实感。这不都是废话?写出真情实感,或者说用真情实感来写,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而不是开始的要求。

  要完整地来看,不要片面地来看。我们再通过一个禅门公案来讲透一些:过去,有一个人学习佛法,找到了一个大师。大师问他:你来干什么?他说:我来修心。大师说:你把心拿来给我修,那你的心在哪里?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对孩子讲:你用心写作文就能写好作文,你用真情实感就能写好作文。心在哪里?真情实感在哪里?只有孩子自己知道。一个只有他知道的东西,我们去要求它,岂不是颠倒?这个道理,就有如孩子们上课学习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讲:你用心听课就能学好,你在听课的时候投入你的全部思维就能学好。我们可以试问一下,这样说上千遍万遍能不能管用?管多大的用?

  开始的时候,不是要求孩子用心,而是用一些方法,辅导他、辅助他去用心。此外,我们也知道小学阶段,对于孩子们,什么最重要?不是用心最重要,是习惯最重要。作文的学习也是如此。不是用心最重要,是让他学会用心的方法最重要;不是真情实感最重要,是学会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最重要。不能简单地讲孩子没有真情实感,我们要看到孩子们是没有找到、没有学会表达真情实感的办法和方法。

  我们在社会上、在单位里,也有这样的体会。你努力了、用心了就能做好了,这是一句空话。努力不重要,用心不重要,而是努力的方法更重要,用心的方法更重要!所以,我们要讲说什么用心啊、努力啊、真情实感啊,这样的话来要求孩子、要求别人,基本上都是空话。如果这样孩子的作文就能进步,那人类都早就进步了。对于任何人,我们只需说一句用心,那总统也太好当了见人就讲用心!

  还是孟子讲的话:作之亲,作之君,作之师。做妈妈的、做家长的,要成为孩子的亲人,要抚养他作之亲。要学会领导他,户主就是户主,妈妈就是妈妈,先民主,后集中,最后拍板,还是你说了算,叫作之君。作之师,那就是要教他,帮他,辅导他,扶上马,送一程。如果只是一句空话:用心能写好作文,真情实感能写好作文。作文的北在哪里孩子都找不着。还是那句话,如果仅凭对孩子说用心、真情实感就能写好作文,就能搞定孩子的作文,孩子早就被搞定千百回了。

  所以,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中就讲过一段话。大家有书的看第33页:文字呈现出来的童言、童趣、童味,与用适当的方法来呈现,并不矛盾。就文字而言,不能简单地认为,天马行空,东拉西扯就是童趣。骆宾王七岁的时候写的《咏鹅》,也是童言、童趣、童味,但是他表达出来的东西也是有章法的啊。我们来体会一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鹅、鹅、鹅既是鹅的数量的表示,也是鹅叫的声音的表示。

  曲项向天歌色法、意法。意思是鹅弯着脖子冲着天鹅鹅鹅地叫着,像唱歌一样。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对称白、绿、红、清。同时,还有缓与急的对称:浮绿水是缓动;拨清波是急动。

  由此可见,有章有法的表达与童趣并不矛盾。有章有法,才能更好地体现童趣。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学习了方法、技法,孩子的童趣、童言、童味就消失了。方法我们是可以教给孩子的,而孩子的童心,我们是永远也不可能替代的。道不能弘人,而人能弘道也是这个意思。就如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喂孩子一口奶、一口饭一样,不能说喂了他了,他的成长规律就变了。

《关于乡下的花的作文》【第二篇】

  今天下午,我们讲评《乡下的花》,先看正文:

  《乡下的花》

  今天我去了罗坊,妈妈带我去看油菜花。

  一路上看见各种各样的花。梨树很矮,我细看了一会儿,有五片白色的花瓣,花心是绿色的。我们继续走,又看见了粉嫩嫩的小野花,它的花瓣像根细细长长的短绳,而且是一层层的。旁边还有黄灿灿的小野花,长得像向日葵,只是缩小版,而且野花的花心是黄灿灿的。

  终于到菜花地了。真小,要好几朵才能组成了一枝。我心想,长得可真茂盛!我看见勤劳的小蜜蜂在浓密的油菜中采蜜。

  我们照啊,玩啊,可开心了!随着一声春雷,下起了雨。我和妈妈走路,很快就回到了家。

  上午,我们讲到了小作者的妈妈已在群里学习了一年。我们可以从本文中,透过文字看到孩子的作文确实写得好,有一种民国作文的趣味。透过简单的文字,写出了童言、童趣、童真。

  我们看:作文的主题,或者说作文的题目是《乡下的花》,所以全文就要围绕两个地方来写:一个是乡下,一个是花。我们来看作文的头今天我去了罗坊,妈妈带我去看油菜花。随着一声春雷,下起了雨。作文的脚我和妈妈走路,很快就回到了家。去头去尾,就是身子。中间的身子是以两个对称段的形式展开的:一个对称段是写路上的花,一个对称段是写菜花地里的花。

  我们来进行结构分析,简单地讲就是头身脚的分析。有了头身脚,就有了结构;有了结构,就说明表达清晰、条理清楚。我们讲全文头身脚就是这个意思。

  下面,我们再来看段落帽衣鞋,先来看第一个对称段:

  一路上看见各种各样的花。梨树很矮,我细看了一会儿,有五片白色的花瓣,花心是绿色的。我们继续走,又看见了粉嫩嫩的小野花,它的花瓣像根细细长长的短绳,而且是一层层的。旁边还有黄灿灿的小野花,长得像向日葵,只是缩小版,而且野花的花心是黄灿灿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称的段是可以单独成文的。在本段落中,帽子是一路上看见各种各样的花。在衣服中,是以三个对称块展开的:一个是梨花,一个是粉花,一个是黄花。简单地讲,也可以是两个对称块:一个是叫得出名字的梨花,一个是叫不出名字的野花。以这样的对称思维来分析,是不是感觉出思路清晰、条理分明了?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对称段:

  终于到菜花地了。真小,要好几朵才能组成了一枝。我心想,长得可真茂盛!我看见勤劳的小蜜蜂在浓密的油菜中采蜜,我们照啊,玩啊,可开心了!

  在这个对称段中,是以两个对称块来展开的:一个对称块是油菜花,一个对称块是蜜蜂。

  以上是我们进行的结构分析。通过这个结构分析,似乎在头上有一个小问题,问题虽不大,但还需要强调一下:在头上写的是:今天我去了罗坊这里的地名不是很重要。作文的题目是乡下,而本文开头写的是罗坊。虽然我们也知道罗坊就是乡下,但就这个罗坊本身来讲,知者甚少。所以,为了开门见山,不如简单明了,写成:今天,我去了乡下,妈妈带我去看油菜花。

  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中讲:字为句服务,句为块服务,块为段服务,段为主题服务。就是轮辐向心这个意思。今天在这里,突出的要改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方便我们理解开门见山。而昨天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没有改,是为了尊重原文。

  一路上看见各种各样的花。梨树很矮,我细看了一会儿,有五片白色的花瓣,花心是绿色的。我们继续走,又看见了粉嫩嫩的小野花,它的花瓣像根细细长长的短绳,而且是一层层的。旁边还有黄灿灿的小野花,长得像向日葵,只是缩小版,而且野花的花心是黄灿灿的。

  这一段,小作者写得极为生动、细致。大体上有这几个特点:粉嫩嫩,黄灿灿对称词;它的花瓣像根细细长长的短绳意法;长得像向日葵,只是缩小版意法。从本文中,我们读出这样的一种风格:本文通过真实朴素的文字,写出了如民国作文一样的韵味。所以我们还是要尊重孩子的这一文字风格文字虽不华美,但也写出了好的作文。可以在孩子这个亮点的基础上,再丰富一些。

  一路上看见各种各样的花。梨树很矮,只比我高出一个头,很方便走近去看。梨花有五片花瓣,白色的花瓣嵌在绿色的花心四周,很好看,像妈妈的发卡。

  我们再看下一段原文:

  终于到菜花地了。真小,要好几朵才能组成了一枝。我心想,长得可真茂盛!我看见勤劳的小蜜蜂在浓密的油菜中采蜜,我们照啊,玩啊,可开心了!

  我们这样来丰富:

  终于到菜花地了。菜花真小,好几朵组成了一枝,好几枝团成一簇,好几簇拢成一片。远远望去,满田野里的油菜花,像沾了浓漆一样,把田野涂成一片一片的绿,一片一片的黄。我心想,长得可真茂盛!

  我看到了好多的小蜜蜂。勤劳的小蜜蜂在浓密的油菜中穿行,他们嗡嗡嗡地喊着劳动号子,你争我赶地忙着。

  我们玩啊,照啊。相片里都有了油菜花的甜味和小蜜蜂的叫声,可开心了!

  我们来比对一下原文与提高文。

  《乡下的花》(原文)

  今天我去了罗坊,妈妈带我去看油菜花。

  一路上看见各种各样的花。梨树很矮,我细看了一会儿,有五片白色的花瓣,花心是绿色的。我们继续走,又看见了粉嫩嫩的小野花,它的花瓣像根细细长长的短绳,而且是一层层的。旁边还有黄灿灿的小野花,长得像向日葵,只是缩小版,而且野花的花心是黄灿灿的。

  终于到菜花地了。真小,要好几朵才能组成了一枝。我心想,长得可真茂盛!我看见勤劳的小蜜蜂在浓密的油菜中采蜜,我们照啊,玩啊,可开心了!

  随着一声春雷,下起了雨。我和妈妈走路,很快就回到了家。

  《乡下的花》(非常老师修改版)

  今天,我去了乡下,妈妈带我去看油菜花。

  一路上看见各种各样的花。梨树很矮,只比我高出一个头,很方便走近去看。梨花有五片花瓣,白色的花瓣嵌在绿色的花心四周,很好看,像妈妈的发卡。我们继续走,路边有好多的小野花,有一大片一大丛的,也有三朵两朵很零星的。有的粉嫩嫩的,有的黄灿灿的。粉的像小孩子的脸,黄的像金子的光。走近细看,粉色的花瓣细长细长、一层一层的。黄灿灿的小野花,长得像缩小版的向日葵。他们开得很灿烂,就像在笑一样。

  终于到菜花地了。菜花真小,好几朵组成了一枝,好几枝团成一簇,好几簇拢成一片。远远望去,满田野里的油菜花,像沾了浓漆一样,把田野涂成一片一片的绿,一片一片的黄。我心想,长得可真茂盛!

  我们玩啊,照啊。相片里都有了油菜花的甜味和小蜜蜂的嗡嗡声,可开心了!

  随着一声春雷,下起了细雨。我和妈妈很快就回到了家。

  我们来进行一下小结。今天在四十三群主讲,很开心,因为四十三群是一个新群。但这里的妈妈们经过短时间地学习,也学得很快,发言也特别的积极,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看到大家在发言中,也不由自主地运用了对称、声法、意法、远近这些技法,我感到非常欣慰。我们讲,只要领会了对称、六根六尘及作文八法,作文就是一层纸,就会没多大的事儿。这是要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还是要讲:我们讲评的重点不在结果如何,而是在于提升的过程。提升的过程是我们运用了对称的技法,加上了蜜蜂的声法;运用对称的思维,把原来的亮点点得更亮。辅导孩子的过程,不是挑三拣四、吹胡子瞪眼的过程;辅导孩子的过程,是看到孩子的亮点,并把这个亮点扩大的过程。如果把眼光放在了孩子的不足上,孩子不是找捧,而是找抽;如果把眼光放在了孩子的亮点上,孩子就有了动力,不仅眼光亮,作文也会亮。这个改变,意义很大。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不是抽出来的。

  第三点,来回答一个具体的问题:有妈妈讲相片里都有了油菜花的甜味和小蜜蜂的嗡嗡声不妥。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里,我们讲这是一个驴头不对马嘴句。相片怎么会有甜味?相片怎么会有声音?但是在文字上,我们写出甜味、写出声音,这就构成了一个驴头不对马嘴的句子。

  什么是好词好句?就是驴头不对马嘴的句子。这是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里,为了方便各位妈妈的理解而讲的;而在《作文,多大点事儿提高篇》里,我们讲这是一个通感的技法,通感是创造驴头不对马嘴句的一个妙方。如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提高篇》里的第六十九页,就有详细的解释和例句:

  通感,在日常口语中是一个常见的现象。比如说:心里疙疙瘩瘩的,很不爽。又比如:他的棋下得太臭,没人跟他玩。再比如:放一冷枪、甜言蜜语、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等,都是通感的运用。比如:妈妈的笑很甜。笑本来是视觉的效果,但用味法甜来表示,对这个笑就有了具体的认识与进一步的联想。

  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光与影本来是色,是视觉,但是用通感的方法写出了如音乐一样的声音听觉;一个驴头光与影;一个马嘴小提琴奏出的名曲;把看到的驴头对在听到的马嘴上面,把尝到的驴头对在闻到的马嘴上。

  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中,有一篇作文《竹海月色》:竹叶在轻烟的浸泡下,像穿了一件软茸茸的外套。竹海深处,阵阵清香是绿色的,带着睡意的。清香由香法转移到色法绿色上,接而再转到意法睡意上。

  通感,是一种形象性思维,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感觉的转移,让一个不为人熟悉的东西变得为人熟悉,让一个抽象化的描述变得更为生动具体。通感,就是文字的游戏,可以创造出美的意境与丰富的联想。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这种创造好词好句的能力,好词好句不是抄出来的,是孩子自己创造出来的。

  有些妈妈对结尾提出了意见,但我个人看来,觉得这是孩子写得非常有味道的地方,这个味道并不是用华美的文字来展现的。我们再来看最后的结尾。

  我们照啊,玩啊,可开心了!

  随着一声春雷,下起了雨。我和妈妈走路,很快就回到了家。

  在原文中,孩子写到了开心,然后笔峰一转,写到了一声春雷(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恋恋不舍的情感)。同时讲到了春雷、春雨,这也是较为贴近南方春雨说来就来的实情。所以,当我们从文字中,体会到小作者那种恋恋不舍的心情的时候,再加上恋恋不舍,显得有些多余。

  在本文中,还是要看到小作者的语言质朴、感情纯厚,我们要保持他的风格。所以在点评文中,没有去改动。个人认为,这样的一种风格,更为收敛、更为纯厚,更有一层让人品读的趣味。

《关于乡下的景色的作文》【第三篇】

乡下的景色

  “乡下的空气真好呀。”这是我下车说的第一句话。没错,乡下的空气确实好,四面都是树,在山脚下一阵凉爽的风扑面而来,仿佛来到了仙境。最后还是那哗哗的流水声把我的心带了回来。

  我朝着声音的源泉走去,穿过一座小树林。突然,眼前一亮,一条明亮如镜的小溪映进了我的眼帘。溪水清澈见底,都可以看到溪底的鹅卵石。小鱼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着,我翻开一块小石头,一条光滑、乌黑的泥鳅马上游了出来,突然间又钻进了一个地方。小溪旁边绿树成荫,一把把大绿伞拔地而起,到处都是鲜嫩青草和艳丽的野花。我沿着小溪向上游走去,只觉得脚下的路越来越峻,身旁的竹子也越来越多,竹林也越来越密了,太阳射进来,地上出现斑斑点点的光点。树上的松鼠们蹦蹦跳跳,忙着运松果哩!不久后,我到达了小溪的来源——湖。一阵又一阵的微风吹来,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令人陶醉。山丘的稻穗仿佛也醉了,一个个弯下了腰。我躺在草地上,仰望着天空。看,有的白云像田野里的耗牛;有的像我们家的小花猫;还有的像脱缰的野马在天空中奔跑……山上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屋顶上冒着袅袅炊烟。

  乡下,这个词会使人想到穷苦生活,但也会使人想到,那美丽的风景。

【作文浏览排行榜】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作者名家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李清照
  • 王安石
  • 王维
  • 韩愈
  • 柳宗元
  • 诗词分类
    春天
  • 夏天
  • 秋天
  • 冬天
  • 写山
  • 写水
  • 长江
  • 黄河
  •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