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讲《我的路》,再看一遍原文:
我的路
我的路不在桃花满目的小山边,也不在流水淙淙的小河边。我的路在郁郁葱葱的上山的小路上,春天满山苍翠,夏天满花遍野,秋天红叶点缀其中,冬天雪花纷纷飘落在树梢。
早晨,露珠滴落在树梢,觉得很清凉;傍晚,小草、花儿和大树妈妈的孩子都进入了梦乡,现在山里很安静。
我喜欢我的路,里面有小鸟欢快的唱歌,树叶拍手的声音。我很开心自己有这么美丽动听的歌声陪伴着我上山的小路。
这两天,我们对本文进行了比较细的分析。可以说,小作者写得非常好!主要的看点集中在时间与空间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大气开阖、变化多样的景象。上午我们讲了一个正话反说的技法,现在再来简单地讲一下文中的其它优点。
对称的运用:我的路不在桃花满目的小山边,也不在流水淙淙的小河边对称句;春天满山苍翠,夏天满花遍野,秋天红叶点缀其中,冬天雪花纷纷飘落在树梢对称句,分别以春、夏、秋、冬四个对称的季节来写。早晨,露珠滴落在树梢,觉得很清凉;傍晚,小草、花儿和大树妈妈的孩子都进入了梦乡,现在山里很安静对称句,分别以早上与晚上两个时间段来写。里面有小鸟欢快的唱歌,树叶拍手的声音对称句,分别写小鸟的叫声与树叶的拍手声,两种声音。
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中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或者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对称,是文章表达的主流,是文章表达的主干。从《诗经》开始,一直到诸子百家、楚辞,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近现代小说,无不如此。再看一看《古文观止》里的文章,也无不如此。有些人会讲,这是不是八股文?我们提个问题,问一下自己,你见过八股文吗?连什么是八股文都不知道,然后就说这是八股文?如果这样来下定论,那岂不是连《古文观止》都要被扔进垃圾箱?
我们再用六根六尘的方法来看一下本文:桃花满目的小山边色法;流水淙淙的小河边声法;春天满山苍翠,夏天满花遍野,秋天红叶点缀其中,冬天雪花纷纷飘落在树梢色法;早晨,露珠滴落在树梢,觉得很清凉触法;傍晚,小草、花儿和大树妈妈的孩子都进入了梦乡意法;里面有小鸟欢快的唱歌,树叶拍手的声音声法、意法通用。由此,我们也可以为本文下一个结论:言之有物、言之有声、言之有觉(触觉)、言之有意。本文小作者的文字,就像为我们画了一幅画一样!在这幅画里,有形象、有色彩、有声音;有露珠给我们清凉的感觉;还有树叶拍手给我们带来的想象。这样就写出了趣味!
讲到这里,我们顺带分享一下,今天一位妈妈(也许是爸爸)的心得:
贵阳-奥:最近因为老师的课,都觉得自己的文化提高了,学校出来这么多年都没有再学习,都觉得自己成了半个文盲,看到要写什么东西都头疼,最近听老师的课后,觉得一切都不是问题,在单位上要写个东西也容易了。
分享这个心得的目的,是为了回应一些妈妈的疑问。有的妈妈说,现在讲的都是低年级的作文,能不能讲一些五初三的作文。我们这个群,自讲作文以来,一直强调一个观点作文不分年级、岁数。在我们的新书《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中,也讲了另一个观点小作文,大道理。这两个观点说的是同一个意思。我们的选材,大都是小学生的、低年级的这是小作文。但我们讲的方法、技巧是不分年级的,是去掉现象看本质的这是大道理。换句话来说,好比是建房子,小作文,建的是小房子;大作文,建的是大房子。但建房子的方法作文的思路、技法是一样的。
前不久,我们对名家名作的分析,现在对小朋友的作文进行的点评,其思路、技法、原则都是一样的。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甚至是老先生的区别,我们要本着不破不立的态度来学。既然,我们以前固有的一些想法、经验,不能有效地辅导孩子提高作文,那我们就要破除旧有的观念、经验。刚才这位妈妈通过学习(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是一位新朋友),她尚能把讲的小学生的东西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何况什么初三、初三呢?
我们接下来讲解正文。讲正文的原则是重在过程,重在突出、体现技法,技法本身不存在什么嫩不嫩、老不老的问题。孩子的这篇作文,首先要肯定,相当好、相当棒!我们在这里进行一下提升,只是从纯技法上来讲的,是为了让大家体会到技法运用的不同效果,而不在乎是不是有童趣。提升的结果并不重要,正如我们一贯讲的,红烧肉最后的味道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体会到、观摩到了红烧肉的烧制过程。
我的路不在桃花满目的小山边,也不在流水淙淙的小河边。我的路在郁郁葱葱的上山的小路上,春天满山苍翠,夏天满花遍野,秋天红叶点缀其中,冬天雪花纷纷飘落在树梢。
本段中有一个小小的硬伤,作文的题目是《我的路》,但是春天满山苍翠,夏天满花遍野,秋天红叶点缀其中,冬天雪花纷纷飘落在树梢。从文字上看,似乎没有写路,与路这个主题还离得远一些。当然,我们从文中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文意,这个问题,当是作者笔力不够所致。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里,讲了一个集中主题的大原则,就是:词服务于句子;句子服务于段;段服务于主题。这样,就起到了一个轮辐向心、主题集中的作用。本文中的主题是路,所以,我们描写的词也好、句也好、段也好这些轮幅,要向着主题轮辐向心。就好像自行车的轮子一样,那些条辐是散的,但又是散在中心的。所以,把对景的描写、季节的描写,我们还要回归集中在路上。我们试着来提升一下,把这条路体现出来:
我的路不在桃花满目的小山边,也不在流水淙淙的小河边。我的路在上山的小路上。在这条路上,春天的时候满山苍翠。树绿绿的,草绿绿的,路也是绿绿的。
夏天的时候,绿色的路有了花的妆点,路边开满了数不清的野花,这里有三星,那里有两点。这里生一丛,那里开一片。夏天的路是色彩丰富的路。
秋天,这条小路上有红叶点缀,红红的,像燃起的篝火,秋天的路一点也不冷。
冬天的路,会有雪花纷纷飘落在树梢上,像小精灵悄悄地落下,一点也不寂寞。
在点评文中,我们多次运用了对称,运用了意法。我们在发现孩子亮点的前提下,顺着小作者的思路去扩展延伸。比如小作者原文中这一段没有用到意法,那我们就用一些意法。这样的运用,实则就是给大家展示我们该如何去引导孩子。比如原文中:秋天红叶点缀其中。我们就运用一个意法,去问孩子,秋天里,点缀着的红叶像什么呢?红红的,像燃起的篝火,秋天的路一点也不冷。再如,原文中冬天的路是这样写的:冬天雪花纷纷飘落在树梢。我们就可以问孩子,雪纷纷飘下,是什么样的呢?像什么呢?于是就可以引导孩子写出:会有雪花纷纷飘落在树梢上,像小精灵悄悄地落下,一点也不寂寞。由此,我们把刚才的一个小硬伤写景与路的主题离得有一些距离,现在集中到路上。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春天的路,是绿色的路;夏天的路,是有花妆点的路;秋天的路,一点也不冷(是热情的路上午我们讲到的正话反说);冬天的路,不是寂寞的路。是不是处处都体现了轮辐向心路?
我们再看下一个自然段:早晨,露珠滴落在树梢,觉得很清凉;傍晚,小草、花儿和大树妈妈的孩子都进入了梦乡,现在山里很安静。基本的小硬伤与前文一样,写的是景,似乎没有与路紧扣上。那我们就来提升一下:早晨的路,会有露珠滴落在树叶上,洒在草丛里。早晨的路是清凉的路。在这里,我们多加了一个对称句洒在草丛中,来体现露珠无处不有。同时,大家试着读一下,这样的对称句,还起着增强节奏感的作用朗朗上口。下一句:傍晚的路,小草、花儿和大树妈妈的孩子都进入了梦乡,这条路又是安静的路。
我们接着往下看:我喜欢我的路,里面有小鸟欢快地唱歌,树叶拍手的声音。我们前面分析过,这里对称用得好!声法与意法用得好!我们还可以再用一些对称的思维,让空间里的因素更加丰富。前面我们针对的是时间,现在我们略略在空间增加上一点东西:这条路上有小鸟在欢快地唱歌,还有彩蝶在伴舞;有树叶拍手的声音,还有清风在低声地交淡。
最后,我们按着抬头收腹的原则收一下尾(因时间关系,就不细讲了)。原文是:我很开心自己有这么美丽动听的歌声陪伴着我上山的小路。我们收的尾是:很开心能有这样一条陪伴我上山的小路。我喜欢这条路。
我们从字数、立体性、生动性、对称性等各个方面,来比对一下原文:
我的路
我的路不在桃花满目的小山边,也不在流水淙淙的小河边。我的路在郁郁葱葱的上山的小路上,春天满山苍翠,夏天满花遍野,秋天红叶点缀其中,冬天雪花纷纷飘落在树梢。
早晨,露珠滴落在树梢,觉得很清凉;傍晚,小草、花儿和大树妈妈的孩子都进入了梦乡,现在山里很安静。
我喜欢我的路,里面有小鸟欢快的唱歌,树叶拍手的声音。我很开心自己有这么美丽动听的歌声陪伴着我上山的小路。
我的路(非常老师修改版)
我的路不在桃花满目的小山边,也不在流水淙淙的小河边。我的路在上山的小路上。
在这条路上,春天的时候满山苍翠。树绿绿的,草绿绿的,路也是绿绿的。夏天的时候,绿色的路有了花的妆点,路边开满了数不清的野花,这里有三星,那里有两点;这里生一丛,那里开一片。夏天的路,是色彩丰富的路。秋天,这条小路上有红叶点缀,红红的,像燃起的篝火,秋天的路一点也不冷。冬天的路,会有雪花纷纷飘落在树梢上,像小精灵悄悄地落下,一点也不寂寞。
早晨的路,会有露珠滴落在树叶上,洒在草丛里。早晨的路是清凉的路。傍晚的路,小草、花儿和大树妈妈的孩子都进入了梦乡,这条路又是安静的路。
这条路上有小鸟在欢快地唱歌,还有彩蝶在伴舞。有树叶拍手的声音,还有清风在低声地交淡。
很开心能有这样一条陪伴我上山的小路。我喜欢这条路。
我们先来预习一下要讲的正文:
《我的路》
我的路不在桃花满目的小山边,也不在流水淙淙的小河边,我的路在郁郁葱葱的上山的小路上。春天满山苍翠,夏天满花遍野,秋天红叶点缀其中,冬天雪花纷纷飘落在树梢。
早晨露珠滴落在树梢觉得很清凉,傍晚小草、花儿和大树妈妈的孩子都进入了梦乡,现在山里很安静。
我喜欢我的路,里面有小鸟欢快的唱歌,树叶拍手的声音,我很开心自己有这么美丽动听的歌声陪伴着我上山的小路。
昨天,我们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讲了本文的优点与长处,也讲到了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对于写作的实战意义。我们讲,写作文要不断地变化角度。怎么变化角度?有两个方法:一个是空间的变化,换句话来讲,就是景随人动,人动景移;另一个是时间的变化,时间变了,景也就变了。在本文中,小作者写的路,既有空间的变化,也有时间的变化。
针对一个物,因为人动,所以景移;因为景移,所以描写起来就有不一样的手法。前不久,我们也讲过一个孩子的作文,再来体会一下:游动中,我还看到了雷峰塔。雷峰塔有5层,塔尖金光闪闪直冲云霄,非常壮观。随着船的滑动,雷峰塔好像迈着方正的步子,随着我们前行。当我们的船拐弯抹角的时候,它又会扭动自己身姿,仿佛在展现自己雄健的体魄一般。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细看水中雷峰塔的倒影,时而如影如幻,时而如真如实。
这篇作文的题目叫《品西湖》,是我们群里一位妈妈的初三孩子的习作。这是一个片段,写的对象是雷峰塔。但是这个对象(这个空间),随着作者的移动,就产生了变化。所以,在写的时候,就有了三个角度、三个变化或者说是三个对称:第一是自己在相对静止时的初步感受雷峰塔有5层,塔尖金光闪闪直冲云霄,非常壮观;第二是自己随着船的移动,看到移动的雷锋塔的感受随着船的滑动,雷峰塔好像迈着方正的步子,随着我们前行;第三是当船与自己蛇行的时候,对雷锋塔的感受当我们的船拐弯抹角的时候,它又会扭动自己身姿,仿佛在展现自己雄健的体魄一般。最后又换了一个角度,除了去看真实的雷峰塔以外,还看到了水中倒映的雷锋塔最有意思的还是细看水中雷峰塔的倒影,时而如影如幻,时而如真如实。
再比如,现在春天到了,小朋友们会看到花。我们用空间变化的方法来写,是不是可以写:近处的花、远处的花;正着看的花、侧着看的花;用蓝天作背景时的花、有绿树作背景时的花;大的花、小的花、绽放的花、含苞的花;公园里的花、小区里的花、学校里的花、马路边上的花这些都是空间的变化而感受到的对象。虽然是同一个东西,同一个对称,但因为我们变化了角度、转换了空间,这样写几笔,那样写几笔,还怕没得写吗?这样写出来,不仅内容丰富且字数还多,何乐不为呢?
关于时间的转换,我们昨天也举了例子。新来的朋友,随后可以去博客补一下。当然在这里,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就拿刚才举的花而言,可以针对小区里的花来写,用时间的变化来观察,就可以写前年这丛花、去年这丛花、今年这丛花这丛花,冬天的样子、春天的样子、夏天的样子、秋天的样子。甚至还可以写这丛花前天的样子、昨天的样子、今天的样子。是不是就有得可写了?写得丰满了?
再比如,小朋友会写一些玩具。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说写宠物狗:可以写这只狗幼小时的样子,也可以写长大了的样子,还可以写现在的样子,甚至可以写它有一天老了的样子这是时间的转换;空间的转换,可以写:狗睡觉的时候,玩耍的时候,还可以写生气的时候,狗饿的时候。这样不就立体了吗?
时间的转换,是对称;空间的转换,也是对称。基本的核心就是对称。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提高篇》里,进一步来讲对称的招法,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所以才有了远近高低各不同。对此,我们还用了画解古诗的方法,来让孩子们体会。在这个招法里,可以让孩子们学会并记得一首诗: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高与低:高空中的飞鸟;低地上的人迹。
远与近: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多与少:多千山与万径;少孤舟与独钓。
无与有:无鸟飞绝、人踪灭;有孤舟蓑笠翁。
实与虚:实孤舟蓑笠翁;虚独钓寒江雪。
黑与白:黑蓑笠翁;白寒江雪。
诗的题目是《江雪》,就纯文字的意思来讲,就是写江之雪。而作者正是通过空间的变化远的、近的、大的、小的、天上的、地上的等等,来集中表达了雪。为什么二十个字,能表达得如此厚重丰满、充满想象呢?就是因为空间的变化,多维地来写。同一个东西,因为多维,所以丰满;因为多维,所以留给人的想象空间就大;因为多维,所以画面的质感就立体。
就本文来看,小作者也为我们勾画了这样一幅立体的、时间与空间都在变化的图。
我的路在郁郁葱葱的上山的小路上。春天满山苍翠,夏天满花遍野,秋天红叶点缀其中,冬天雪花纷纷飘落在树梢。这是时间的变化。
早晨露珠滴落在树梢觉得很清凉,傍晚小草、花儿和大树妈妈的孩子都进入了梦乡,现在山里很安静。这也是时间的变化。
我喜欢我的路,里面有小鸟欢快的唱歌,树叶拍手的声音。这是空间的变化。
以上,是我们对本文有关时间与空间的一些补充。
我们还是要强调:顺序、角度、思维、对称,是一个东西,只是表现的不同罢了。表面上看,先来后到,哪个先写,哪个后写,就叫顺序;表现在从不同的视角来写,就叫角度;表现在思路上、想法上、布局上、安排上、思考上,就叫思维;表现在文字上,就叫对称。把这些东西的本质吃透,才可以弯下腰、俯下身、蹲下足、说孩子们听得懂的话。什么叫孩子们听得懂的话?无非就是让孩子天天上当、好好学习罢了。
下面,我们再说说本文的其它技法。我的路不在桃花满目的小山边,也不在流水淙淙的小河边,我的路在郁郁葱葱的上山的小路上。这句话,老群的妈妈们或是对《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熟悉的人,可能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来看一篇熟悉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片段: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鲁迅先生为我们玩了一个小小的文字游戏:不必说不必说终究还是说了。
这个文字的方法,就叫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凑字游戏。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会讲:
你不要工作了,你要好好休息。
你不能喝饮料,你必须喝水。
我的妈妈不胖,她很苗条。
今天大家听课,一点也不困倦,倒是越听越精神。
有位妈妈听课听到高兴时,没有捂脚,相反她是捂着嘴地笑了。
这位妈妈听到我说她,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笑了;不仅没有伸手,反而伸舌头,觉得不好意思了。
我们对今天的课再来补充一些。这样的句式,在句子中我们叫作正话反说,其实本质就是对称。这样的句式,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比如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再比如,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里细讲过的《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唉,说什么,朋友,我还是没见过长城!在恨着自己,不能像大鹏鸟插翅飞去;在恨着自己,摆不脱蜗牛似的蹊径,和周身无名的链索。
在恨着自己,不是什么不是大鹏鸟;在恨自己,是什么是蜗牛。这样正话反说,不仅能凑字,更重要的是起着强化的作用。凑字加上一点技术含量,文章就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