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首页 > 作文 > 中考作文
关于螳螂的作文
我面对着螳螂的写真集,阅读着法布尔先生的《昆虫记-螳螂》,按文索骥,别有一份乐趣。
《昆虫记-螳螂》介绍了螳螂捕食的情景。作者不仅观察细腻,而且善于观察螳螂们的行为动机,细致入微地表现出螳螂的形象和特点。在作者的笔下,那些螳螂是多么能干!它们不仅拥有锋利的武器,而且善于运用心理战术克敌制胜。
读了这篇文章,我对螳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特地上网观看了螳螂捕食的一段录象。看完录象之后,我开始敬佩起螳螂了。
我敬佩螳螂在捕食时的镇定;我敬佩螳螂捕食时的勇气;我敬佩螳螂的灵敏,我应该在运动中学习螳螂的敏捷;我敬佩螳螂的机智。
俗话说:学习从娃娃抓起。那么能不能说学习从螳螂学起呢?我想可以的。我们可以在遇到难题中学习螳螂的镇定,告诉自己一定能行,放下烦躁,迎来解决难题的时刻;我们可以在遇到困难中学习螳螂的勇气,告诉自己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没有勇气,让自己鼓起勇气,打败困难;我们可以在运动中学习螳螂的敏捷,每当哨声响起,只要我们反应迅速,那么离第一就会多一分机会,其它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学习螳螂的机智,在生活中,我们多思考,多提问,就会使自己更加灵敏螳螂的优点还很多,我们该学习的也很多。
在法布尔先生的笔下,小小的,不引人注目的螳螂给我们多少的思考和收获啊!看来,我也该学习法布尔先生他那动人的幽默的写作的手法了。
在生活中,我要多多观察,写下观察的发现,观察的乐趣,观察的收获。这就是《昆虫记-螳螂》给我的最大的启示。
初三:再见麒麟
《关于螳螂的作文》【第二篇】
螳螂
螳螂
放学了,我正低着头走在回家路上,忽然:“谌辰!”陈婷站在我前面把我吓了一跳,:“什么事?”她答道:“那儿有一个黑黑的东西是什么呀?”我走近一看,原来是只螳螂。
它全身黑黑的,三角形的脑袋机灵地转着。时不时地瞪着我们,似乎是把我们当成敌人了。它还用那两把锋利的大刀挥舞着,好像是说:“走开,走开,别进我的地盘,否则……”它见我们无动于衷有些害怕了,急忙退了两步,朝墙上爬去。因为墙很滑,所以它爬一下滑一下。我朝墙上吹了口气,它立刻掉了下来。我在地上捡了根树枝伸到它身前,它竟然爬到树枝上了,真有趣!我轻轻地把它放在草地上。
这次观察螳螂不仅目睹了它的外形,还增长了知识!
《关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作文》【第三篇】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大姑在上海工作多年没有回家,今天乘上海的夜班车回来,替我祖母做六十岁生日。我们正翘首期盼着。
可是,盼到的大姑神色沮丧,两眼泪痕,爸爸急忙问:“怎么回来?”大姑双手捂住脸,泪水从指间溢出来,“别急,坐下来慢慢说。”我搬来凳子,扶大姑坐下。大姑开始回忆刚才难忘的那一幕:
大姑在白玉池车站下车时,天刚亮,行人稀少,外面的大雾迷蒙,而一只黑色的皮夹子,却显眼地躺在大姑前面的马路边。大姑的眼一亮,迅速的捡起来。她环顾了四周,没人发现。于是躲到一边迫不及待的打开,一条沉甸甸、金闪闪的项链,还有一张上海金店的正式发票。这条项链值一万五千元!大姑可高兴了,心想:“今年财运不错,走路拾金,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正在得意时,对面走来一位中年男子,神秘兮兮的凑过来,两眼直盯着大姑手中的钱包,对大姑说:“大姐,刚才的一切我都看见了,俗话说:见者都有份嘛,咱们得平分,要么我给你钱,你把它给我。或者你拿钱给我,我把它给你。”
大姑当然要现金啦,那男人与大姑讨价还价后决定给大姑五千元,可是他身边没有这么多钱,但家离这不远,可以回家拿。于是,大姑跟住那个男人回家取钱,走进一条小巷,又拐了两个弯,那男人停了下来,对大姑说:“大姐,我家就在前面,你在这等着,因为清大早带一个女人,我老婆见了会骂死我的。”说完就走了。大姑心想这人真老实,还暗暗的笑他,那男人又回来了,“你要给我押金,不然你跑了咋办?”大姑觉得这个乡巴佬说得也有道理,就掏出自己的钱包准备拿些钱给他,可他抢过钱包,翻出钱包中所有的钱迅速的数着,“一千二百元,太少了,能不能再凑点?”那男人问。“真的一分钱也没有了。”那男人看大姑诚恳的表情,也不再纠缠,还十分关切地说:“大姐,看你脖子上那么多的灰。”说着就给大姑掸起灰来。大姑想:从上海到建湖,这一路风尘,有灰也难免。被那男人轻轻一掸,果真轻松多了、便服多了。临走时,那男人再三叮嘱大姑不要走开,他会速去速回的。
十分钟、半小时、一小时……不见那男人的踪影,大姑还在傻等着,但迷团又笼上心头,莫非他是骗子?大姑胆寒地摸了摸脖子,自己的项链呢?又摸了摸耳朵,耳环呢?再拿出拾到的那串项链,用牙咬一咬,再拿到水泥地上磨一磨,假的,大姑脸色煞白,恍然大悟,原来是一场骗局!
大姑追悔莫及,又呜呜的哭起来,全家人听了又好气又好笑,我年头财迷心窍的大姑,学着老师教育我们的口吻说:“我早就提醒你不要贪图便宜,这不,‘不听小人言,吃亏在眼前’了吧。”
全家人都笑了,大姑也笑了,她羞愧地抬起头,望望窗外,雾气全散尽了,一切显得格外的清新……
评析:
1、题目新巧。运用成语,能高度概括“大姑刚想将捡来的‘金项链’占为已有,又被中年男子骗走了原是自己的所有的‘金首饰’和钱”的故事内容,是全文点睛之笔,形象、生动、准确,令人耳目一新,给人美的享受,是全文的亮点之一。2、描写细腻。大姑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出她财迷心窍,头脑简单的性格,中年男子装腔作势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刻画出他骗术高超、阴险狡猾,贪得无厌的性格。作者把生活中易发生的故事写得栩栩如生,真实可信。题材虽俗,而叙写具体,加之巧妙的构思,似乎让人在品尝一道色美味鲜的家常菜。3、悬念迭起。文章开头“大姑神色沮丧”,却不急说出原因,中年男子巧言让大姑傻等;“给大姑掸灰”,悬念迭起,迷雾重重,让人追根求源。而在文章结尾解迷时,干净利索,瞬间一切真相大白。4、巧设暗示。开头“大雾迷蒙”暗示大姑对受骗蒙在鼓里;雾气散尽了,暗示大姑对骗局恍然大悟,受到教育;“给大姑掸灰”又为下文丢失项链、耳环设下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