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诵读时,怎样读出语气?
诵读文言,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还要从用法、句式、修辞、虚词等方面来体会语气,要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例如: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全句表达了作者无比愤慨,以及迫切期望改变这种不合理现状的强烈感情。再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捷报时惊喜欲狂的心情,全诗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宣泄了诗人的欣喜之情,感情奔涌酣畅。我们在诵读时,就应着力读出这种惊喜之情。
文言文里,虚词是表达各种语气的重要手段,我们在体会语气时必须予以格外重视。我们举《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几个句子为例,来体会虚词所传达的语气: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质问)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疑问兼感叹)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疑问中含着威胁)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如此而已,语含轻视)
与臣而将四矣。(欲与秦王同归于尽,绝非危言耸听)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判断肯定,语气坚定)
5诵读时,怎样领悟情感与境界?
(1)联系作者生平。如,读李白的不少诗歌,我们就须联系诗人的生平,才能把握诗人的情感。有人说,李白的理想并非做一个诗人,而是要在政治上有一番建树。因此,当理想无法实现时,他往往举杯消愁,往往借月亮来寄托他高洁的情趣和志向。在此基础上,你就能体会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的孤独。李白的性格中,还有更重要的一项内容,那便是鄙弃权贵、笑傲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结合时代背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历来被认为表现了仁者贤士崇高的人生境界。结合时代背景,我们会更加敬佩范仲淹这位封建时代的政治家。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免去参知政事的职务,贬放邓州(现河南邓州)。第二年六月,重修的岳阳楼将落成,滕子京嘱托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于是便有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有了先忧后乐的名句。遭贬而不自弃,心怀天下不改其志,这种济世情怀、磊落胸襟,一直为人称颂。结合时代背景,方能对其人其文有更准确、深刻的理解。
(3)分析文本内容。有的诗文,我们无须了解文本以外的内容,只要反复诵读作品,就能领悟作者的情感与境界。像宋代徐俯的《春游湖》: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因为春天的到来,诗人的惊喜之情溢于言表。通过诵读,我们很容易体会出来。
(《语文报小升初版》326-330期)
8文言实词备考应注意哪些方面?
一是古今异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也有很多词义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一切河流。(2)词义缩小。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现在则一般不含内亲。(3)词义转移。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烈士,古代指有抱负、有操守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献身的人。(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质恶劣。
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靠积累、记忆。同时还可以和含有古代词义的成语相互参证。如:走的古义是小步快跑,引申为跑,如不胫而走走马观花;偷是勉强、凑合的意思,如苟且偷生等。
二是一词多义。这种现象在文言中极为普遍,我们应通过不断地积累来落实这一知识点。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一般说来,诸多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词义则是这个词义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
三是文字通假。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这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字。如甚矣,汝之不惠的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讲不通;原来,是写了别字,正确的字应是慧。
四是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但意义却偏于其中的一个语素,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中,园圃是偏义复词,意义偏在园上。因为园是种树的地,圃是菜地,偷桃子、李子,当然是进种树的地方了。现代汉语的不少词语中还保留了这种用法,如打扫干净的干净,分析人物的人物,关上窗户的窗户等。
9文言虚词备考应注意哪些方面?
(1)掌握基本用法。
如之字有三种词性:一是作动词,如辍耕之垄上中的之,是到、往等意思。二是作代词,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中的之,是这(位)的意思。三是作助词,主要用法有四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的之,可译为的;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久之顷之的之是补足音节;何陋之有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在大致掌握这种种用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某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便不难理解其用法。
(2)注意兼词。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词性的词。常见的有诸焉等。作为兼词的诸,用在句中,一般相当于之于,如投诸渤海之尾的诸;用在句末,相当于之乎,如不识有诸的诸。作为兼词的焉,一般相当于于此,如永之人争奔走焉的焉。
(3)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功能或加强语气的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它。如: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而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应谐录》)
文段中,第一个则字处于获与烹的动作之间,明显表承接,译为就;第二个则字,根据后面凌空远的远字的意思,可知这里是强调兄弟俩争论时间之长,应译为原来已经。
(《语文报小升初版》326-330期)
抓住要领 把握要点
六年级文言文的复习,一直受到师生们的重视。可是,面对几十篇课内考试篇目,和漫无边际的课外阅读,如何复习才能抓住要领,行而有效,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历届都有不少考生反映,花了很大精力反复背诵和默写,没完没了地做题目,结果仍然找不到感觉。要改变这一状况,采取正确的复习策略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读历年小升初试卷,了解命题意图
小升初文言文试题,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比较全面,主要有诗文名句的默写、常用实词解释、句子的理解和解释、文学常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整体理解与评价等。
从名句默写看:
近几年来,小升初文言文部分总分从2003年的28分,到2004和2005年的30分,再到2006年的38分,看上去分值增加很多,实际上在全卷中的比值基本一致,均占25%左右。而其中有变化且变化最大的是名句默写部分。从2003、2004年8句8分,到2005年的5句10分,再到2006年的5句15分,其难度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比值和每一句的分值增加了,说明文言文考试在语言积累、背诵默写上提高了要求。这无疑会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有必要将考试范围内的名篇名句熟读成诵,尤其要重视其中重点字或难写字的书写,保证背得流利,写得准确。当然,做到不失分的关键,还在于对默写内容的透彻理解上。
从实词解释看:
小升初文言文试题中,一般都是选用较为常用且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的实词进行解释,涉及的知识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为主。如2004、2006年试卷小升初到的“居”,就是个多义词,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出自《登泰山记》的“半山居雾若带然”,解释为“停留”;出现在《捕蛇者说》、《核舟记》中,还有“居住”、“处于”的意思。而2006年试卷课外文言文《秦西巴纵麑》有“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居”解释为“过了(一段时间)”,这就是从“停留”的意义上引申而来的。
这表明课内所学实词不仅要掌握其常用义,还要注意迁移,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思考它最适合的意义。从句子解释看:以抓关键性、富有哲理性和生命力的句子为原则。除了要准确把握实词含义外,还应注意语序的调整和省略内容的补充。
从文章理解看:
近年小升初课内篇目的文章理解相对较容易,只要对文章内容大致了解,并能整体把握,掌握中心就可以不变应万变了。
二、梳理考试篇目,做到心中有数
近年小升初文言文课内篇目大约60篇左右,其中文章大约25篇,诗词大约35首。从先秦到明清都有涉及。如何能够在复习过程中对这些诗文尽快地了然于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完整的梳理,可以按照朝代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身份、文章要点以及相关材料等。
如《曹刿论战》,出处为《左传》,作者左丘明是鲁国史官,文章要点为取信于民及把握战机,相关材料有编年体史书、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等。如果将这些以列表的方式整理出来,并且随时增减,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应付自如了。
三、广泛阅读,应对课外语段
小升初课外文言选文体裁主要是寓言和传记。
一般来说,这类文章考试难点是寓意或人物性格特征及精神品质的概括。这可以从文章的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入手,进行归纳提炼。当然,要具备这样的能力,需要有一个量的积累,课外应多读一些诸如《寓林折枝》、《成语故事》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