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游记的作文》【第一篇】
游南京
游南京
浙江省嵊州市育英小学 六a班 钱灏
前几天,我随爸爸去南京旅游。
坐了6个小时的汽车,到达南京已是晚上10点多了,我们在准备先在旅馆住上一宿,明天一早就开始南京之旅。
这次南京之旅的首站是总统府,我们买完票就进去了。
一进总统府,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大厅,大厅墙上挂着四幅油画,见证了四个伟人在这里居住的历史痕迹。
穿过一条长廊,便是临时总统府。临时总统府两边是会议室、办公室和
孙中山先生的寝室。再往前走,便是一个小型历史博物馆,馆里有孙中山、
蒋介石、
洪秀全等人的事迹介绍。
游完临时总统府,走进了子超府。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蒋介石的办公室。他的办公桌竟然是斜放的,感觉有些奇怪。这时导游解开我们的疑惑:蒋介石之所以要把办公桌斜放,是因为他坐在这个位置上,既可以看到前面的景像,也可以看到后面的景像,防止某些人对他刺杀。此外,蒋介石的老家在奉化,这张桌子正好指着奉化,一是说明他老蒋是一个心系家乡之人,二是指一旦局势失控,便立马弃甲返乡。
离开蒋介石的办公室再往前走几步,我们便来到了一架电梯面前。导游说这个电梯只上不下,为什么呢?因为电梯往下走,比喻蒋介石要下台了,所以蒋介石上班乘电梯,下班走楼梯。看来老蒋也是个心思特别多的人,可是最后蒋介石还是下台了。看来不为民操心,心思再多也白搭。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蒋介石开会的地方。这开会的桌子怎么侧的放,椅子也侧的放,只有蒋介石的椅子才是正的,这是为什么呢?导游说蒋介石坐在正上方,其他官员侧着坐,蒋介石便可以看清楚下面的人在干什么,防止有人刺杀。
会议厅前是一个大花园,花园里有假山假水,导游说这山石来自太湖,叫太湖石。她还补充说,这些太湖石,你只要其中一个孔上点一炷烟,其他的孔便能冒出烟来;下雨时,每个孔都能流出水来,这些石孔像人身上的毛细孔一样相通,一块好的太湖石相当于一幢别墅的价格,我听了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我们来到一块巨大的假石面前,导游问我们这像什么字,我随口答道:寿。没想到竟被我猜中了。导游继续说这寿字缺了一点,只要一个人从这个洞里钻过去,把寿字补完整,便能添一岁,这乐得我钻来钻去,添了几十岁呢!
过了桥,来到了一座石舫里,这是洪秀全饮酒取乐的地方,也比喻江山如石舫一般的不动摇。
又走了一会儿,就到了洪秀全的殿里,这些东西都是金的,可见他的地位之金贵!
参观完了总统府,也让我认识了一些历史上的人和事,也让我慨叹这些千古英雄总被雨打风吹去。
第二站是去中山陵,是安葬孙中山的地方。在开往中山陵的路上,导游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朱元璋与
沈万三是对好朋友,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在南京建造城墙时,沈万三便说:大哥有难,小弟帮忙,这造城墙的费用,我出三分之二。因为当时沈万三是亿万富翁,朱元璋就觉得我造城墙,管你啥事儿,你是不是想把我的王位夺去,看来朱元璋也是个小心眼之人,于是便对沈万三耿耿于怀。
据说,当城墙修造最后一道城门时,发现这城门老是造不好,朱元璋便找来风水先生看看。风水先生说此地水气太重,只有用沈万三的聚宝盆才能镇住这水气。沈万山这聚宝盆也真神奇,放进金子变金子,放进银子变银子,放进什么有什么。皇帝听说后早就想得到它。朱元璋借此便向沈借这个宝物。沈万三问朱元璋什么时候还?朱元璋便说:鸡打六更时还你。沈于是同意了。朱元璋也狡猾,竟想私吞聚宝盆,便下令将全市的鸡都杀光,而沈万三却在家里等鸡打六更,宝物归来,但等了一宿,都听不见六更鸡鸣。也因此,南京就有光养鸭不养鸡的风俗。
不一会,就来便到了中山陵。上天似乎也读懂了我们的心,下起了雪,伴着雪花,相伴我们一起去拜见这位伟人吧。走完了三百二十多道台阶,只见山上有个墓,墓上面刻着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写的刚劲,也显示出了孙中山爷爷铁骨公心。
参观完了中山陵,只听见天上响起一声声雷鸣,好像老天也为孙中山先生的一走而哭到如今。这天气也实在怪,慢天飞雪,又雷声隆隆。我是从来也没有见过。我老爸说也是今生头一回呢。
我们下了山,在山脚下的酒店里吃了中饭,准备去下一站:雨花台。
来到雨花台,雪下得更大了。我们走到雨花台前,只见雨花台下有个火,在寒冷刺骨的冬天,她依然不灭,这似乎也在象征英烈们的精神不灭吧。
从雨花台折回,我们还参观了陈列室。里面有许多英雄的感人事迹,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大致的了解了一下就匆匆作别了。
最后一站是夫子庙,这是个购物的天堂,导游让我们自由逛街买东西。这里的东西真是应有尽有,看得我眼花瞭乱,看来看去还是南京特产咸水鸭、熟板鸭比较好一些,我们便买了一只咸水鸭与熟板鸭回来,给亲人们尝尝。
流水账式地草草记录下这次南京之旅的所见所闻,算作人生过程中的一段难忘经历吧。
《关于游记的作文》【第二篇】
游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5月2日,天气晴朗,万里碧空中飘着朵朵白云,抬头一
望,湛蓝湛蓝的天空,极明、极静、极宽广。我和爸爸乘公交
车来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在这里,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让我知道了中国的一个巨大耻辱。
走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就能看见几个醒目的白色大字:
尊重遇难同胞,保持肃静。正门左侧刻着邓小平爷爷手书的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
在悼念广场内有外形如十字架,上部刻南京大屠杀事件发
生的时间的标志碑、“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古城
的灾难”大型组合雕塑及和平鸽等部分组成。墓地广场有象征
遇难者累累白骨的鹅卵石、枯树和沿院断垣残壁上的三组大型
灰色石刻浮雕,一个警示钟警告着中国人民永远要记住这个莫
大的耻辱。那遇难墙上密密麻麻的遇难者名字,在墙上,留着
许多缝隙,仿佛是遇难同胞对生的渴望和对生活的向往。
步入展览厅,这里陈列着从纪念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
坑”中挖出的部分遇难者遗骨。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6岁孩童的
白骨。他的头上有一个大洞,这个就是被日本鬼子的子弹打穿
的。我深思,敌人就那反心狠手辣吗?连这么小的孩子都不放
过,为什么不让他渡过美好的童年。
在展览厅里,我还看见许多关于日本鬼子在中国烧杀抢
掠,无恶不作的图片,其中有一组蜡像是一个母亲抱着一个死
去的儿子,脸上露出痛苦和无助的表情一个母亲的深情,一段
血淋淋的历史,使我感受到大屠杀的残忍、可怕。
影视厅里播放着南京大屠杀电影资料,我坐在电视机前,
看见那些杀人不眨眼的日本鬼子活生生地将我国的无辜人民残
忍地杀害,有的用枪打死,有的用刀砍死,还有一大堆的人被
活埋在了土里,永远见不得天日,我的眼中不由自主地流出了
悲愤的泪水:多少人民惨遭杀害,可是连一点反抗地能力都没
有。看到这一个个中国人倒下,我心里想:我们中华民族,有
着五千多年的文化精髓,却遭受日本一个小小的国家的欺负与
侮辱!因为什么?因为那时候,旧中国贫穷落后,经济不发
达,所以才遭受到了那一次惨痛的教训。 看完了这部电影,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是啊,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
民,能不为中国受的耻辱痛心吗?
在回来的路上,我无心情再欣赏那湛蓝的天空,想到影片
情节,我不禁心底一揪,心想:在南京大屠杀的岁月里,多少
妻离子散;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惶惶不可终日。日本人随
意在中国的国土上滥杀无辜,这都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太无能
了,人民太落后了。想到这里,一股愤怒之气涌上心头,我
想:虽然现在的中国富强,但是我们决不能忘记昨天的耻辱,
更应该以此激励自己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出一份力!
指导老师:李益平
《关于游记的作文》【第三篇】
游石门森林公园
游石门森林公园
石门山是一座看不透的山,壮美的自然景观,丰厚的人文底蕴使
得它“精气神”十足,韵味独特。自古以来,石门山一直是著名
的旅游和佛教胜地。今天,我们三家人一起去了石门森林公园.
石门山原名龙门山,也叫云山、云亭山。又因两山对峙如石门,
俗称石门山。自古以来,以"奇、秀、险、幽"而闻名,是著名
的旅
游和佛教胜地。森林公园中含珠台、照玉镜、芙蓉岩、滚丹坡等
都是以石取胜的景点,成为石门山二十四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中各种树木多达33科146种,形成了石门山独特的“天然氧
气”。 不仅如此,外公还说,石门山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老子
还曾在这里讲学. 孔子晚年在山中整理过《易经》,子路曾经
投宿石门。李白、杜甫曾结伴游览石门山,并在含珠台饮酒话
别。清代剧作家,《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更是对石门山情有独
钟,达到了“即之不能离,离之不能忘”的痴迷程度.我在没来
之前,只以为石门森林公园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森林,这
样一说,我可对这个石门森林公园“肃然起敬”.
景区、桃坞景区和黄山景区。有大小14座主要山峰,七条
大的峡谷等100多处景点。主峰卧虎顶海拔406米,相对高差250
米左右。早在民国初年,石门山就被定名为"中山林场",1951
年人民政府建立了石门山林场,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
园。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所有山头已全部绿化,森林覆盖率
达92.1%。各种树木多达33科146种。景区内松树林、刺槐林、
侧柏林、麻栎林及野生草、药植物形成了景区独特的林海花潮和
林区小气候。
听别人说: 每逢春天,万木复苏,生机盎然,迎春花悬挂
崖顶,橙黄一片;刺槐花婷婷束素,皎洁如玉;古藤花紫雪满
谷,芳香四溢;桃花、梨花群芳争艳,五彩缤纷,格外诱人。盛
夏,绿荫浓郁,青山滴翠,清幽凉爽,气候宜人;金秋,果满枝
头,甜香飘溢,柿子金黄、核桃黄绿、苹果艳红、酸枣簇簇,红
叶似火,漫山红遍;隆冬,雪压枝横,松涛阵阵,翠柏傲骨挺
立,处处铺琼砌玉。 "山尾山头拖翠长,吟鞭摇雨路苍茫",脍
炙人口的佳句流传至今。石门山不仅植被茂密,而且岩石奇特,
山石陡峭,沟壑纵横,其中含珠台、照玉镜、芙蓉岩、石笋林、
滚丹坡、一丈碑、交心佛、苍鹰雄聚、朝天吼等都是以石取胜的
景点,成为石门胜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石门山前的怀抱里,曾长着两株被当地人奉若神明的红
叶树,
闻名于曲、泗、宁一带。它们挨肩并立在一片平坦的开阔地中
央,高
约三丈,一雄一雌,粗者三抱,细者两抱。枝叶交错,共为一
冠,俨
然如一对在风雨中相依为命的恩爱夫妻。无人记载它们的树龄,
只知
其生长极为缓慢,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同样地往下传说:“自己小
时候
见时就这么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