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作文 > 小升初

关于心灵之窗的作文

《关于心灵之窗的作文》【第一篇】

心灵之窗

我在知识的海洋里流连忘返, 时常忘记了时间和空间, 本来明亮的眼睛, 慢慢地干涩、疲劳、胀痛。

我成了一个假性近视眼, 眼前总是模糊一片, 我的快乐也随之蒙上了一层阴影……

我多想拥有一扇明亮的心灵之窗, 上课时, 可以清晰地看到黑板上的字;

我多想拥有一扇明亮的心灵之窗, 不用坐得很近, 就能看清电影、电视;

我多想拥有一扇明亮的心灵之窗, 在我玩电脑游戏时, 可以准确地掌握战场全局, 将邪恶的敌人打败。

泼出去的水还可以收回吗?

我真的很想很想, 拥有一扇明亮的心灵之窗, 欣赏美丽的世界。

《关于心灵之窗眼睛的作文》【第二篇】

  眼睛人类的心灵之窗,人人都应该保护好它,也有责任善待它。眼睛是上帝用来点缀面容,眼睛是每个人脸上的黄金点;眼睛是人身体上的一个大亮点呢!有了一双漂亮的眼睛,那就说这人的眼睛会说话;同时,只有眼睛才能让人看清楚外面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眼睛会说: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之所以这样,眼镜,人人避而远之,因为眼镜给耳朵、鼻子增加了负担,同时,也代表了带眼镜的人眼睛没合格,没有保护好眼睛。但是,在某些人身上,竟然真有不保护眼睛的行为呢!只要试一试就知道到了,眼睛离桌子太近了,看书时间长了,眼睛就疼了,如果长时间下去,慢慢的,慢慢的,就变成近视眼了啊。这些人一般都是眼睛不好,所以鼻子上架着一座桥。

  在当今,有许多孩子,带着眼镜,这不是稀奇。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作为海量信息的主要载体,电脑以及网络即将取代报纸电视,成为第一媒体。由此引发的问题是,人们面对电脑显示器的时间越来越长,由此给眼睛造成了不小的负担,还有大部分儿童的读书、写字的姿势不对,实际上,握笔离笔尖一寸,胸离桌沿一拳,眼睛离书本一尺,简单的说,就是:一寸、一拳、一尺。我想大部分人都知道,可做到的人很少。

  即使学生知道为保护视力,读书时眼要与书保持一尺左右距离,也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在横读一本爱不释手的厚本趣味书时,眼睛与书的距离是愈读愈近。

  也许,刚开始有些同学确实做好了,可坚持到底的却是寥寥无几啊。还有,在学校里坚持做眼保健操,要做到位,你又可以同时想象望着远方一片绿油油的辽阔草原,松弛眼睛肌肉效果更好。

  所以,我们行动起来吧,善待我们的贴身朋友,我们的心灵之窗眼睛。

《关于心灵之旅的作文》【第三篇】

  打开台灯,品一杯香茗,翻开一本厚厚的《唐诗》,李白的诗句最多。你,青莲居士人称斗酒诗百篇,此话一点也不假,不信请与我们一起去看看一一

  我来到长江边,这里波涛汹涌,奔流不息,长江的气势感染了我,于是,我情不自禁地吟出了那首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是啊,如此全人心动的场景,你如何不动情。

  这时,我和你又来到了三峡。两岸重山峻岭,波涛澎湃,气势磅礴,这时,从两岸传来了猿猴凄惨的叫声,这时,我又这时,我又想起了你的另一首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如此湍急的水流,世间少见。

  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引起了我思念家乡的感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底头思故乡。这首诗又让我们看到了李白,你,对故乡,家人,朋友的思念。

  曾经做过翰林院大学的你,官位可以说是显赫,可是我却从你的诗句中读出了你的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孤独寂寞的你只能借酒浇愁。

  我们又到了桃花潭边,桃花潭边的美景数不胜数,秀丽山群,美如仙境,这时,我突然想起来了李白的一首关于朋友感情的诗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漫游世界,放荡人生,没想到,你也恋儿女之情。

  品一杯清茶,再翻书卷,我要再邀李白继续没有尽头的心灵之旅。

黑龙江省安达市和平小学五年三班六年级:宋佳桐

  点评:小作者将自己学习李白诗词的过程比喻为一场心灵之旅,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文章开头以邀请读者读诗来引入,接下来通过李白具有代表性的诗句来抒发自己欣赏诗歌的感受,同时也是心灵之旅的过程。但是文章中间部分稍显凌乱,显得头重脚轻,同时,段与段之间缺乏逻辑关系。   

  从整篇文章来看,小作者的词语运用能力还是不错的,而且很巧妙的将诗歌和自己的内心感受结合到了一起。!

  点评老师:燕京华老师

【作文浏览排行榜】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作者名家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李清照
  • 王安石
  • 王维
  • 韩愈
  • 柳宗元
  • 诗词分类
    春天
  • 夏天
  • 秋天
  • 冬天
  • 写山
  • 写水
  • 长江
  • 黄河
  •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