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作文 > 小升初

关于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10.宿建德江的作文

《关于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10.宿建德江的作文》【第一篇】

  10.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2.泊:停船靠岸。

  3.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

  [简析]

  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旅愁。

  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即移动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烟渚,烟雾朦胧的小洲。这一句点了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即黄昏时分,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这句写了诗人欣赏景物的心情。

  第三句写江边的远景。野旷天低树,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此诗前两句是触景生情,后两句是托景抒情。全诗淡而有味,耐人寻味。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据说有一次,他到长安参加文人诗会。他即席赋诗,写出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微薄的云淡淡地抹在银河上,稀疏的雨点滴落在梧桐叶间)两句好诗。大家都十分叹服,搁笔不继续赋诗了。

《关于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11.凉州词的作文》【第二篇】

  11.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夜光杯:白玉做成的酒杯。

  2.卧:躺。

  [简析]

  这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生活的色彩。

  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酿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种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酒杯。此句以奇丽的彩笔描绘出豪华的场面,并富有西域的特色。次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琮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琵琶是西域盛行的乐器,诗人用来渲染西域色彩。马上催的催字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是催饮,有的说是催人出征,或解释为急促弹奏之意。从全诗风格来看,还是以催饮为宜。

  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在酣醉时的劝酒词,是说,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这两句历来颇多分歧,有的认为是极为悲痛之词,有的认为是略带悲凉之意,但从盛唐时期将士们的豪情及全诗的风格来看,似不宜有忧伤情绪的。

《关于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12.出塞的作文》【第三篇】

  12.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作文浏览排行榜】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