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已经记不清第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他的,总归是在气氛严肃的会议上。他在台上口若悬河,她在台下神游万里。她仔细看着传说中才高八斗的他,相貌不是很出众,而且有点偏瘦,却掩饰不住从内散发出的气质。那种气质也是不单纯的书卷气,而是经过岁月磨练出的气定神闲。这就是他们大多数时候的交集。他是某个行业监管的一名官员,她只是这个行业中微不足道的一名小兵。他与她最近距离的一次接触是一场饭局。她在领导的指示下拿起酒杯向他敬酒时,他回复的是很官方的语言:多沟通,多交流。
那一瞬间,她觉得他的眼晴亮晶晶的,也许是错觉罢!她经常参加他主持的会议,而他不知道,为了能感觉与他的距离更近一点,她总是很早就来到楼下。时间还早,她总是把车停在车库里,熄了火,熄了灯,静静在坐在黑暗中。她不知道她的心是什么时候沦陷的,只是并不是年少轻狂的她会干些莫明其妙的事。她把他的座机号码一遍遍写在记事本上,重重的一笔一笔划下去,再重写,再重写,直到任何人都看不出那是一个电话号码,却不敢把这个在心中背诵了千百次的号码真正地拨下去。她把手机的通讯录打开,翻到存了他手机号的那一页,一遍遍用手在屏幕上滑过,那个呼叫键却有千斤重,没有力气按下去。她每天都按照固定的路线开车去公司,又从固定的路线开回家,只因走这条路线能经过他工作的地点,那个在11楼的办公室,使她每天经过时都要仰望。她有次停车的时候撞到墙上去了,有次到了家门口却忘了停车。她把这一切归结于技术不好,其实她心里知道,只因为他,她走神了。在公司里面,她一直是个低调而隐忍的人,但最近发生了很多让她无法忍受的事,她竟然将这些事情发了短信了他。他问了个什么事之后便再无下文。
第二天,她清醒了后,才知道自己干了蠢事,自己有什么立场去打扰他了,希望他对自己说什么了,以他的身份说什么都是不合适的,何况自己跟他的距离那么远。她大大的越界了。她很惭愧,其实她的初衷只是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希望听到一丁点关心的声音,来自他的声音。从那之后,她没再见过他。何必相见,只是徒增自己的烦恼。凡是要到主管机关去办的事,她都给了手下人去跑,她怕看见他。她给自己下了禁足令,如有可能,不要见他的面;如有可能,不要再有任何联系。昨天,有家公司来挖人,老总跟她见面,她并没有离开的打算,出于礼貌,仍然会了面。那个老总说了句:很多人都提到过你不错,昨天跟XX在一起,他对你的评价也很高。
那个她全心全意想忘记的名字就这样卒不及防的来了,内心排山倒海,面上却仍需不动声色,只是平常喜欢的水果沙拉却再也吃不出任何味道。今天提笔记下这段什么都不能算的单恋,只是向自己正在慢慢流逝的青春做一个告别,于他,自己所有的想法都是单纯的希望,希望他身体健康,希望他事业顺利,希望他家庭幸福,希望他一切都好
希望的力量
一个人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以后,如同一片草叶顺流而下。此时,这个人多么希望抓住一样东西,哪怕是一根芦苇、一根水草也好。然而四面都是水,他什么也抓不住。他心想,这下可完了。
死就死吧!这个念头一出,他感到身上立马没劲了,也没有力量挣扎了。整个身子眼看就要往下沉了。忽然,他想起去年夏天在这条河边玩时,离这儿不远的河岸上有一棵老树,其中有一根粗大的树枝正好贴在水面上。想到这里,他心里顿时有了希望,心不慌了,力气也有了,便拼命挣扎,坚持,终于游到了那棵老树的树枝那儿。
当他拼命拽那树枝时,谁知那树枝早已经枯死,咔嚓一声,折了,但是没有马上断,情况十分危险。这个人沮丧得要命,不愿意再奋斗了,心想就随着树枝被水冲走算了,心里怀着必死的念头,身体变得沉重起来。这时,他脑子里闪过去年在那棵老树下玩时看到一个流浪汉在离树不远的地方躺着。说不定现在也在那儿呢!这样一想,生的希望又燃烧起来,他大呼救命。很幸运,那个流浪汉真的在附近,把他救上岸来了。回首往事,他说:要是早知道河面上的树枝是枯干的,我不可能坚持到那儿;如果不是突然记起那个流浪汉,我不会有力气喊救命。由此可见,希望给人多大的力量!
这也许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是它告诉我们,希望对我们的生活具有怎样的意义。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看不到希望。
《美丽人生》的启示
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的主人公基多是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集中营内,为了让儿子幼小的心灵免遭罪恶的践踏,基多哄骗儿子说集中营只是为他即将到来的生日而准备的一个游戏,规则是不吵闹不吃零食,这里所有的人都是游戏的参与者,遵守游戏规则的人最终能获得一辆真正的坦克回家。儿子信以为真,虽然在集中营里父子俩经历了种种磨难,但每次基多都用美丽的谎言哄着儿子继续玩这场游戏。时间一天天过去,基多在无奈的谎言和残酷的现实中苦苦挣扎,但他尽自己的全力使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影片为什么要以这种喜剧的手法来描述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我想导演贝尼尼的最终用意是为了表现更深层的思想,为了不让观众再沉溺在浅层的感动上。基多不仅让儿子,同时也是让自己相信:一切噩梦都只是暂时的,最后的胜利终归属于我们。所以即使在集中营里,基多也始终怀抱着希望,因为他有着对生活的坚定信念,相信美丽的人生才是永远的,所以他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儿子纯洁幼小的心灵。
革命家心怀希望
《红岩》是一部渗透着先烈鲜血和生命的长篇小说,自1961年12月出版后,四年多的时间里共印了500多万册,曾被译成日、德、韩等多国文字,并被改编成话剧、歌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山城重庆的地下斗争悬念丛生,引人入胜;渣滓洞的倒吊、电刑和竹签钉指头等毒刑使人望而生畏。然而,这些都未能动摇真正的共产党人的意志,江姐、许云峰、成岗等面对死亡脸不变色心不跳的英雄形象一度成为举国推崇的偶像,征服了不知多少颗向往真理的心灵。不仅是英雄们斗争到底的牺牲精神使亿万读者荡气回肠,英雄们永远怀抱希望的态度也是深深感动我们的缘由。小说中江姐一边缝制红旗一边低声唱国际歌的场景,好似有熊熊的希望之焰在她们眼前燃烧,她们仿佛看到新中国在冉冉升起。正是这批心怀希望、不畏牺牲的革命家缔造了新中国。张广祥编。共2页,当前第1页12
希望的力量
一个人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以后,如同一片草叶顺流而下。此时,这个人多么希望抓住一样东西,哪怕是一根芦苇、一根水草也好。然而四面都是水,他什么也抓不住。他心想,这下可完了。
死就死吧!这个念头一出,他感到身上立马没劲了,也没有力量挣扎了。整个身子眼看就要往下沉了。忽然,他想起去年夏天在这条河边玩时,离这儿不远的河岸上有一棵老树,其中有一根粗大的树枝正好贴在水面上。想到这里,他心里顿时有了希望,心不慌了,力气也有了,便拼命挣扎,坚持,终于游到了那棵老树的树枝那儿。
当他拼命拽那树枝时,谁知那树枝早已经枯死,咔嚓一声,折了,但是没有马上断,情况十分危险。这个人沮丧得要命,不愿意再奋斗了,心想就随着树枝被水冲走算了,心里怀着必死的念头,身体变得沉重起来。这时,他脑子里闪过去年在那棵老树下玩时看到一个流浪汉在离树不远的地方躺着。说不定现在也在那儿呢!这样一想,生的希望又燃烧起来,他大呼救命。很幸运,那个流浪汉真的在附近,把他救上岸来了。回首往事,他说:要是早知道河面上的树枝是枯干的,我不可能坚持到那儿;如果不是突然记起那个流浪汉,我不会有力气喊救命。由此可见,希望给人多大的力量!
这也许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是它告诉我们,希望对我们的生活具有怎样的意义。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看不到希望。
《美丽人生》的启示
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的主人公基多是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集中营内,为了让儿子幼小的心灵免遭罪恶的践踏,基多哄骗儿子说集中营只是为他即将到来的生日而准备的一个游戏,规则是不吵闹不吃零食,这里所有的人都是游戏的参与者,遵守游戏规则的人最终能获得一辆真正的坦克回家。儿子信以为真,虽然在集中营里父子俩经历了种种磨难,但每次基多都用美丽的谎言哄着儿子继续玩这场游戏。时间一天天过去,基多在无奈的谎言和残酷的现实中苦苦挣扎,但他尽自己的全力使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影片为什么要以这种喜剧的手法来描述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我想导演贝尼尼的最终用意是为了表现更深层的思想,为了不让观众再沉溺在浅层的感动上。基多不仅让儿子,同时也是让自己相信:一切噩梦都只是暂时的,最后的胜利终归属于我们。所以即使在集中营里,基多也始终怀抱着希望,因为他有着对生活的坚定信念,相信美丽的人生才是永远的,所以他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儿子纯洁幼小的心灵。
革命家心怀希望
《红岩》是一部渗透着先烈鲜血和生命的长篇小说,自1961年12月出版后,四年多的时间里共印了500多万册,曾被译成日、德、韩等多国文字,并被改编成话剧、歌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山城重庆的地下斗争悬念丛生,引人入胜;渣滓洞的倒吊、电刑和竹签钉指头等毒刑使人望而生畏。然而,这些都未能动摇真正的共产党人的意志,江姐、许云峰、成岗等面对死亡脸不变色心不跳的英雄形象一度成为举国推崇的偶像,征服了不知多少颗向往真理的心灵。不仅是英雄们斗争到底的牺牲精神使亿万读者荡气回肠,英雄们永远怀抱希望的态度也是深深感动我们的缘由。小说中江姐一边缝制红旗一边低声唱国际歌的场景,好似有熊熊的希望之焰在她们眼前燃烧,她们仿佛看到新中国在冉冉升起。正是这批心怀希望、不畏牺牲的革命家缔造了新中国。张广祥编。共2页,当前第1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