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胜景
西山,位于四川省绵阳市西郊。是一处有名的自然风景区,是三国著名的旅游遗址,也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
春天里的西山,每棵树每株花都能让你大饱眼福。
一走进西山大门,扑入眼帘的就是一张宽大的古匾,上面几个又大又闪的字端端正正的立在上面西蜀胜景。远看整个牌门,活试一只想展翅翱翔的雄鹰。使人感到西山的壮丽。
穿过牌门是一条石板小径,,两边开满了了彩色的鲜花,好像一个个小精灵,正欢迎我们来到西山公园游玩呢。除此之外,更引人注目的便是一张由花组成的花牌了。它是用黄,红两色花朵组成的,由黄花做背景,再用鲜艳的红色花朵组成的西山欢迎你的几个大字,体现出了西山的工作人员热情好客的品质。
转一个弯,我们便来到了找以盼望的地方玉女湖。
刚走近玉女湖一阵凉爽的微风就沁人心脾,微风中夹带着各种花的清香,让人感到春天不一样的气息。玉女湖中一位窈窕的女子遥望着远方,远处看,女子的衣襟似乎是随着风儿的吹呼在湖面上飘动,看起来栩栩如生。
玉女湖的由来得从一个古老的传说说起,传说玉女湖中的玉女是一位村姑。一天,村姑爱上了正在学习的杨雄,可有一天,杨雄外出学习,一去不返。而村姑日日盼,夜夜盼,盼着杨雄能回来,可杨雄一直也没回来,村姑就日夜以泪洗面,话说玉女湖中的湖水是村姑的眼泪变化而成的。后来就成了现有的玉女湖。
湖面上,不时被小蝌蚪和小鱼荡起一层层微微的涟漪。湖水是绿的,好像一块软弱的翡翠,一碰就碎了。
湖水真绿,好像是被四周青翠欲滴的大树染过似的。西山加上这玉水碧山,就象加上了世上最美的山水画。
欣赏过美丽的玉女湖后,我们来到了清澈的荷花池。池边虽然没有青山的渲染,池中虽然没有争艳的荷花,但这让我们更加感受到春的气息。
池子中的水真清,清得看上去如人间瑶池,池子里的水真美,美的让人感觉来到了世外桃源。池子上空不时掠过一群彩色的鸟,鸟儿们自由的飞着,肚皮贴在池面上,划出一道道美丽的线条,给这寂静的湖面点缀出了无与伦比的美丽。
转眼间,我们就来到了汉大司马蒋恭候之墓蒋宛墓。
蒋宛墓是我见过最宏伟的墓地,高为6.5米,就连腰围也有31.6米,它的形状成八角覆钵式。蒋宛墓位于西山的顶点处,能把整个绵阳城尽收眼低,这也表达了蒋恭候终生保卫绵阳的意志。
时间总是过得匆匆,天空中起了点点繁星,我们告别山里的一花一草,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这世外桃源。
西山虽无长白山美丽的雪山,也无峨眉山高大的山峰,但它有最美的风景自然.
西施,中国古代出名最早、影响最大的四大美女之一。她的名声,与吴越春秋、与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沼吴复仇联系在一起:伍子胥忠贞被谗、伯嚭(pǐ)奸佞亡国,与女色祸水的信条联系在一起;与巾帼报国、与红颜薄命、与浣女范郎的悲喜姻缘联系在一起;与西子捧心、东施效颦、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等联系在一起比起其它美女来,它身上负载着更多的历史文化负荷。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及西施的是《管子》: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庄子》中,三次提到西施。西施病心而矉(pn,即颦字)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这就是东施效颦成语的来源。《孟子》中也有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的话。《韩非子》亦云:善毛啬、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看来,西施确实是先秦时代的一位知名度极高的美女,不过,与后世传说不同的是:她并未与吴、越争霸的政治军事斗争发生关系,而且,管仲比勾践灭吴还早二百多年呢。
《左传》和《国语》等先秦史传,都提到了勾践向吴王献美女之事,但并未提及西施其人。西汉时代的《史记》也是如此。在贾谊的《新书》、刘向的《说苑》、陆贾的《新语》及《淮南子》中,西施也仅仅是作为美女出现。
只有《墨子?亲士》篇提到,西施因为太美,结果被沉入江中,可见太盛难守云。
最早把西施与吴越争霸联系起来的是东汉时的两部野史《吴越春秋》和《越绝书》。
在《吴越春秋》中,文种向越王献破吴九术,其四为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勾践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縠(h),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越绝书》的记载大致相同,不过西施的结局却迥异。前者说,亡吴后,越人认为这尤物是祸根留不得,把她沉于江中,算是对被吴王杀害的鸱(chī)夷子也即伍子胥的祭奠,这是一个残酷的悲剧。后者则让她与范蠡结为伴侣,泛五湖而去,以喜剧而告终。后世关于西施的种种故事和传说,率多由此生发开来的。
魏晋以后,在文人笔下,在民众的口中西施的故事进入了酝酿、发酵、增饰的阶段,这在志怪、拾遗小说中都有反映。唐、宋诗词中出现了大量的以西施为吟咏对象的篇章。其主题,多咏叹红颜薄命或谴责女人祸水、美色亡国,倒不如歌咏王昭君的诗多出新意。比如王维的《西施咏》: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五美吟》中还翻此诗意: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其实二者都无多少可道的深意。当然也有不乏卓见之作。如晚唐崔道融《西施滩》: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罗隐《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它们都是较为突出的。
对西施故事的再创作,杂剧传奇最为充分。元代,关汉卿有《姑苏台范蠡进西施》,赵明远有《陶朱公范蠡归湖》,可惜今天我们只能从《录鬼簿》中看到这两出剧目,其内容,也只好根据剧目及有关评介来推测了。西施故事的集大成者,当推明代梁辰鱼的《浣纱记》。
《浣纱记》充分地占有了有关吴越争霸与西施故事的种种资料,细加区别整合,编织成了一部45出的戏剧故事,以范蠡和西施悲欢离合贯串了吴越两国的兴亡历史,因为西施和范蠡初次见面时以一缕浣纱作为定情之物,故剧名《浣纱记》。与前人不同的是,该传奇将西施范蠡的爱情故事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爱情服从爱国,开始是牺牲割爱,最后在爱国主义的实现中使个人爱情也得到了实现。第3出迎施中,范蠡向西施表示歉意说:为君父有难,拘留异邦,有背深盟,实切惶愧。西施反安慰他:尊官拘系,贱妾尽知,但国家事极大,姻亲事极小,岂为一女之微,有负万姓之望。后来范蠡要西施入吴,西施表示犹豫,范蠡又劝她:若能飘然一往,则国既可存,我身亦可保,后会有期,未可知也。若执而不行,则国将遂灭,我身亦旋亡,那时节虽结姻亲,小娘子,你和我必同作沟渠之鬼,又何暇求百年之欢乎?故《浣纱记》看似爱情故事,实则以爱国主义作为主旋律。
西施咏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着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后人为纪念这位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的绝代佳人,就在苎萝山下修建了西施殿。唐开成年间(公元836-840年)着名诗人李商隐写下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的诗句;稍后,女诗人鱼玄机又有《西施庙》诗。这些是目前能见到的关于西施殿的最早文字。明代,西子祠曾具相当规模。此后屡兴屡废。现在的西施殿位于浙江诸暨,1990年落成,景区占地5000平方米,由门楼、西施殿、古越台、郑旦亭、碑廊、红粉池、沉鱼池、先贤阁等景点构成。西施殿景区在重修过程中还从民间征集了12000余件从老式民居上拆下来的古建筑构件,其中包括梁、柱、门、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这些木、石构件雕刻精美,工艺水平高超,大大增强了西施殿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使它更具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