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破旧的草鞋结着一朵小花,纹底沾满了厚厚的泥土,淡淡的芳香扑鼻而来,微笑示意着路边的花儿们。清晨我站在路边,却羡慕着小溪的甘甜,这是我在路上的四十二天了,汗水与泪水交替打湿我的身体,可是现在的我,却不显得疲惫不堪。
灵魂的寄托使我张开心灵,欢声笑语为我解忧。时不时还会偶遇路上的彩虹,这种微笑总会打动我的心,也许我走过的路很长很长,但这种艰辛的滋味却是内心最渴望的东西,曾经困难的时候,总能看到几张有力的双手拉起我重生的起点,。
现在的我,不光为自己而活,也为希望我活的人而活,在路上资源枯竭的时候,总不担心命运的终点,因为我知道光明就在山的那一头,所以我坚持到了现在。
五年级:胡晓栋
点评:本文在故事情节上并无特别之吸引人之处,但仍不失为一篇成功之作,其一,较好地刻画了角色的形象,其二语言生动丰富,起到了良好的表情达意之效果。
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对故事背景,人物以及所做何事并未说明,又无具体刻画的事情,显得言而无物。
虽然本文被寄予较高的评价,但作者仍需注意给予的建议。继续加油吧。
点评老师:苏璐璐
记得小时候,从同学那里借到一本小人书或者一些读物就如获至宝。但那个时候,还在上小学,父亲严加管教,一直不让我们姐弟看课本以外的书籍。所以,院外的草垛一直就是我藏书、读书的好去处。那时,识字并不多,记忆里的故事会、连环画、经典名着也就有些囫囵吞枣了,不过,故事的情节抑或跌宕起伏,抑或平淡无奇都会深深印进我的脑海,那个时候,渴望攒钱买一本好书就成了我的一种奢望了。为了攒钱,在农忙的时候,父亲为了调动我们参与给玉米脱壳的积极性,每天晚上都会根据筐数付给我们几角零用钱,那时,我就狠下心要攒钱买一本书,但是,对于从来涉足过县城的我来说就是攒够了钱,又怎能如愿购得一本书呢?
上了中学,终于从生活费里抠出了一点钱,去得书店买书。不过,那时,丑小鸭、拇指姑娘已经离我很远了,我倒是偏爱校园诗歌、散文了。充满激情狂想的诗句和优美的散句吸引了我的目光,读了一遍还要重读几次,臆想着美句勾勒的情境,想着奔了去,融入去。但是,不管咋说,那书还是父亲那关的禁书,我买了去,万万不敢堂而皇之让它登堂入室的,只能偷着背回家藏在阁楼堆放玉米秸、柴禾的旮旯,那时一有时间就爬上阁楼捧读起来,一有声响就急急藏起来,也就是那个时候,竟在惶遽里养成了一目十行的速读法,也为后来读书不租书打下了基础。
上师范时,有了空闲读书,室友中一人也喜好。她常常租书来读,一下就两三本,所以,在她读的余暇,我尽可以从她那里借来一览。那时,琼瑶、席绢的言情小说几乎占据了读书的三分之一时光。理想、浪漫的爱情情怀蕴育在年轻懵懂的心里。
之后,有了时间有了金钱可以尽情买书、读书,《读者》、《文摘》、《婚姻与家庭》等杂志厚厚一叠,常常反复翻阅,仿佛在书中找到了人生的支点。那时纯情的青春甜润着。
后来,去书店的时间就很少了,闲暇那些被束之高阁的旧书成了打发时光的借口。倒是我那儿子隔三差五就往书店跑,他不再为买书需要付出劳动而担心着。
常常闲下来的时候,翻着卷了角的旧书,想着少时读书的情境,讶然间,不觉春秋的刻痕在额角重重留下影子。每个早晨上班都要路过一家书店,总会不经意想起那搁置了许久的读书愿望。一切都会改变,当时光的流逝着实不能挽留一切的时候,只能为不能光顾书店找到家务繁杂一类的理由。在以后的日子里,现代网络里千奇百怪的电子书就成了闲暇时打发日子最好的消遣。不过,电脑所反射的强光常常让眼睛受不了。于是,我就想着等我老了的时候,还是抛去喧嚣里去书店寻得一片安静之所,再续捧读的前缘,那也许是垂暮时光里最好的一隅了。
走过书店,想着前尘往事,纠结于现实的奔忙或荒唐。我的小辈们是否也会在普及的网络世界里真正寻得一场精神文明的奇葩盛宴?
五年级:空中飞人
学校广播通知,今天的班队会在操场进行,主题是走近非遗!什么是非遗?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大家议论纷纷。我知道!一位同学叫起来,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意思呢?一位同学追问道。
有的人说:是向我们展示一些精美的作品吧!
不对!应该是一种奖品发给表现好的班!
不可能!依我看,应该是为庆祝些什么而定的一个标题罢了。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
正在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一抹红色飘了过来!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向老师来了!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
向老师轻轻地说:带上自己的椅子,到操场去看看我们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异口同声地问道:向老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呀?老师耐心地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相对于有形的财产来说,是一种无形的遗产。它是很有价值,值得传承下去的一种民族技艺。用心去看看,你就会明白的!我们迫不及待地带上凳子,冲出了教室。
操场就像一个大火炉,烤得我们直冒汗。但我们仍目不转睛地盯着搭建在操场正前方的舞台。
首先,主持人介绍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接着,孽龙表演开始了。两个身着侗族服装的小伙子出场了,一人舞龙,一人舞球。龙在舞台上上下翻飞,看得我们眼花缭乱。我仿佛感受到了龙的朝气和生命力。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不由自主地响起。
体育刘老师和张老师实在忍不住,走到舞台上,跃跃欲试。我们立即用掌声表示支持。看似简简单单的随手挥舞,可要做到真正的配合,却有天大的难度。你瞧,刘老师往左,张老师就往右,真是太惨不忍睹了!他们边舞,同学们边笑,连一向严肃的向老师也忍不住捧腹大笑起来!看来,这条龙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舞好的。
主持人说:同学们大概笑累了,听一段奇特的音乐放松放松吧!接下来是芦笙演奏。这可不是一种普通的乐器。它主要流传于通道侗族自治县。芦笙用几块铁片,几根竹子就可制作。芦笙构造简单,吹出来的声音却十分动听。请欣赏!只见几位侗族小姑娘,边跳边吹着出来了。她们的舞姿优美,我们从没见过。乐声低沉浑厚,十分舒缓,保你听过一次,就再也不会忘记。
逸骏有点不服气,想上去试一下。他自信满满地上了台,接过芦笙,摆好姿势,鼓起腮帮,用劲吹了一下,什么声音也没有。他不信邪,再试了一次,终于吹出一声。大家都笑了。不知谁喊了一句:哇!终于放出来了!更逗得我们轰堂大笑!主持人安慰他:没关系,练一年就能吹出好听的声音来的。他不好意思地下了台!
今天,我们算是长了一回见识。像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家乡还有很多,要了解它们,可需要一定的时间。它们是我们怀化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如果这些技艺没了传承,就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将是多大的损失。我们誓言:传承我们民族的技艺,让它永远活下去!
五年级:张焱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