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作文 > 五年级

关于拔河比赛的作文

《关于拔河比赛的作文》【第一篇】

  今天下午我们将举行一场拔河比赛。这让同学们期待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第三节课上课,陈老师带领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往操场走去。我们班在气场上就一压倒他们。同学们波不急待的拿起那粗糙的麻绳,排着井然有序的队伍,期待裁判员的哨声。裁判将手举起时,我明显觉得心中很紧张,麻绳被拉得笔直笔直的。嘀嘀!一声哨响,同学们立刻人往后倾,努力的拉了起来。由于对手班级全是矮个子,小瘦子。我们不过10秒钟就胜利了。大家欢呼雀跃,互相击掌,但这还只是第一场比赛,后来的对手将会更强。

  上一场二班赢了三班,所以这场我们和二班比。这场比赛比之前更吃力,我们与二班不相上下,但我们班早已想好对策:如果对方将我们拉走时,我们便一直把绳子定在自己这边,不让他们拉走,也可以借他们放松时偷袭。眼看他们快胜利了,看来这个方法并不能持久。我们近乎绝望,但拉拉队员的呐喊声使我们重振旗鼓。这几分钟的时间对我们来说是这样的漫长,嘀嘀!五一胜。我们欣喜若狂,但这场比赛已让我们运动员体力不支了,大家压力山大,默默祈祷能得第一名。

  最后一场比赛了,大家深吸一口气。随着一声哨响,大家拼尽全力地拉起来。拉拉队在一旁喊着口令:123拉,123拉。我们奋力一搏,男生们大声呐喊起来,涨着通红的脸。女生们鼓着腮帮子,瞪大眼睛。我一直期盼着哨声的到来。果然,说曹操,曹操就到。裁判的哨声响起来了。大家的心扑通直跳,紧张的不得了。五一获胜!哦,太好了,终于等到这一刻。乏力的同学们,开心的忘记了所有的疼痛,飞快地奔向教室。

  这次拔河比赛大家都很认真对待,老师一高兴连作业也不布置了。同学们一蹦三尺高,高喊:万岁!

五年级:王宇晨

《关于拔河比赛的作文》【第二篇】

  我们赢了!我们真是无人能敌。我们班称第二,没人称第一!操场上传来一阵阵欢呼声在学校上空回荡。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五年级正在进行拔河比赛。

  同学们期盼已久的拔河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同学们像离弦的箭一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到操场中央。老师一会儿在这儿说,一会去那说,忙得团团转。操场上的同学有的在击掌,有的在休息,有的在跺脚

  轮到我们班了。我们班的运动员精神抖擞地上了阵,他们个个摩拳擦掌,怀着必胜的信心,摆好阵势,站成弓部式,迅速抓起绳子,死死地抓在手里,眼睛死死地盯着裁判,咬紧牙关,脚挨着脚,鼓足力气,只等一吹哨,就会使出全力往后拉。

  嘟──一声哨响后,双方队员都用力往后拉,可是这场比赛还没到半分钟,我们班就以不费吹灰之力打到了五(5)班。大家个个满脸自豪地走去休息。

  经过几轮地比拼,我们班顺利进入了总决赛。与我们同时竞争第一的是实力与我们不相上下的五(1)班,他们都是重量级的选手,个个身材都是高大威猛,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火药味。大家摆好战术,虎视眈眈地望着对手,双手像铁钳一样紧紧地抓住大绳子,等待裁判的口令。

  嘟──哨声又再一次响起一场让人惊心动魄的比赛开始了。大家使出吃奶的劲,像一头头斗牛似地拼命往后拉。有的同学肌肉紧绷,有的同学筋脉突出,有的同学大声喊叫队员们脚挨着脚,身子往后倾,真像一条龙。只见守在前锋的袁心怡同学,手都被绳子给勒红了,但仍是使出全力;站在中间,瘦瘦高高的吴紫君大声地叫道用力!;站在最后的吴森洲,脸涨的通红,像一座快要喷发的活火山对方的队员也不甘示弱,也使出了全力。绳子中间的红带一会儿在这边,一会又到那边,真是让人坐立不安。加油!五(4)班!啦啦队们仿佛也加入了队伍,为此而着急。班主任豆大的汗珠从头上接连不断地淌下来。拉拉队们看见这白热化的情况,巴不得去帮一把。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班乘五(1)班力气不足时,用力一拉,绳子中的红带已经超出白线,我们班赢了!

  通过拔河比赛这件事,使我们懂得了一滴小水滴只有在大海里才能不被蒸发;一朵花只有在花丛中才能不被掩没;一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发挥作用。

五年级:范湘

《关于拔河比赛的作文》【第三篇】

拔河比赛

上个学期我们班和6班举行了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

那一天,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数的来到赛场,大家互相鼓励着,我们这次比赛一定要取得胜利。比赛即将开始,体育老师叫我们两个班把绳拿起,我们班的同学双手握紧绳子,脚顶着脚,有一股非赢不可的劲头。

比赛哨声响了,我们全班同学紧紧地握住绳子,身子往后倾斜,大家同心协力使劲的拔呀拔,这时我看到系在绳子中间的红领巾慢慢地向我们这边移来了,我们看到胜利在望,此时我们耳边响起了加油声,在同学的鼓励下,我们咬紧牙关,憋足了气,终于把6班同学拖了过来,我们班胜利了。大家欢呼着、踊跃着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拔河比赛结束了,我们仍然觉浸在欢乐之中。

【作文浏览排行榜】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