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很熟悉一则故事:一位记者拿着一张画了圆圈的纸,去幼儿园,小学,中学,政府办公楼采访人们,问那个圆圈是什么。孩子的答案最为丰富,其次是小学生,然后是初中生,而办公人员甚至说要开会讨论了才有标准答案。从不同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的想象力在渐渐枯萎。而如今,中国人们想象力缺失的情况也令人担忧,中国人失掉想象力了吗?
中国人的想象力,应该藏在古人灵秀的点点笔墨里吧。汉字是我们民族最传神的印记。凝练的文字惜墨如金,却造就了点睛的比喻在熠熠生辉。飘弃樽无渌,炉存火似红。是无比无奈的杜甫悲伤的臆想,隐隐透着一股凛冽的酒气。而唐温如则把西风吹老洞庭波满船清梦压星河绣在了绢上。易安唯恐蚱蜢舟盛不了自己过于沉重的哀愁,黛玉想用彩线收去面上的泪珠斑斑而无能为力。鱼玄机瞥见落花想要钓上人头,高适远眺笛声送得梅花一夜满关山。
在诗词的世界里,简单到只需要一个字,就能用富有想象的血液使篇章有曼妙姿态。白话文较之文言文各有千秋。白话文也有许多摇曳生姿的好文章,而且文学的种类增加,文字更加丰富多彩。可有时繁杂话语里少了让我们目光变得柔软的细节,那是需要一颗平静的心去慢慢摩挲才能发现的感动。不知是写字的人不能捕捉这些感动,还是读字的人见到感动,仓促的心头还依然黯淡。毕竟人们生活的节拍器在不断提速,就如《在梅边》说唱词:科技发达好有效率,而生活的节奏比明朝的快速一万倍,小朋友哪有时间坐在那里看牡丹亭,花十九个小时唱到所有观众老了
一比履历,比汉字更为年长的国画也只静静沉默在泛黄的宣纸上。记得宋代无名氏的一幅荷花,有极其细腻的线条,似乎怕惊扰了恬静的淡淡色彩。一朵荷花像在梵呗中盛开,有神圣的光晕,形象的画面里让我们想象,想象画面以外的一切,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不同的想象,比起文字,关于画的想象还更为广阔。散点透视的山水更能让人窥见作者心中有怎样的丘壑。赵孟畹摹吨亟??滞肌罚?接肷降呐鲎簿拖袼?谛奈薹ń饪?拿?堋6?衷诘乃孛枵季萘撕芏嘀换嫱记Ρ省N颐遣荒芊穸ㄎ鞣剿孛枰部梢杂性衔叮?锓移孀曰?陀兄稚痉本图颍?砝锟椿ǖ拿馈5牡??谇笏频慕峁?蔷参锘?荒艿弊髡掌?劭础?旖谧嗬镆?笸骋唬??曰婊?家?话逡谎郏?荒苡凶约旱南敕ā?/p>
文字、书法、绘画、戏剧、歌曲祖先流传下来的瑰宝被束之高阁,外来的文化被磨灭了本有的光辉,这都是谁的错?没有人继承,还是继承人的作品被大多数人忽视?繁重的工作学习压力是一个巨大的消磁器,把无数想象的吸引力褪去。快速而丰富的物质生活埋藏了质朴的心灵。
六年级:王沁渝
我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这五千年的历史犹如一条长河,十分壮观。好像面对着汹涌澎湃的大海,历史的浪潮滚滚而来。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凝结着许多先人指挥的结晶,融合进了当时的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系统讲述。蕴藏着许多志士的处世道理。故事中的历史人物,充满了智慧、挫折与坎坷。书中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著名的人物,让我知道和了解中华民族从远古到现代的沧桑巨变。远古时代的山顶洞人知道借用石头的磨擦引燃火苗烧烤食物;炎黄二帝的团结作战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舜的出现让我知道作为领袖,不仅要有智慧,还要有一颗善良、宽广的心;说到大禹治水,这个故事在去邙山的时候就听妈妈给我讲过,大禹为了战胜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百姓尊重的首领;最早奴隶制王朝的建立,让中国进入了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一代代君主的出现,一代代帝王的更换,让中华民族的历史变得博大而精深。二零零一年时,中国申奥成功。以前外国人说我们是东亚病夫,自从二零零一年申奥成功以后,中国从此成了东方的一条龙,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申奥时不怕失败,一次又一次的申奥,最终获得了胜利。从这里让我看出了中国人永不放弃的精神,也是民族强大的证明。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英雄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他们为了民族利益呕心沥血,他们为了民族尊严而献身成仁,他们永远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我要以他们为榜样,好好学习,长大了为祖国做贡献!
今天我看到了一幅漫画,极其简单又发人深思。简单来说,就是凑够一群人,就可以过马路了,我行我素,与红绿灯不搭界。
一群人在马路边等红灯,有些人不管三七二十一,没等到绿灯就走了。还有一些迟疑不决的,看到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就是傻,于是就跟着走了。每个人都抱着这样的想法,红绿灯就形同虚设。还有些自己不敢过,非要多拉几个人做战友,成群结队、大摇大摆地走过去。闯红灯的人群中,男女老少、老弱病残、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对红绿灯视而不见。中国人至今对文明意识淡薄,这种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的情况比比皆是。许多人投机取巧,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现在,行人抱怨司机横冲直撞,甚至把斑马线变成死亡线。而事实是,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行走。现在人们普遍观念是:不守规矩走遍天下,守规矩寸步难行。
明知违反公共约定,但还是因为贪那点小方便、小利益去违反交通规则。这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也需要民意的监督与积极参与。让我们和中国式过马路saygoodbye!
六年级:谭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