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作文 > 六年级

关于智勇义的结合三个火枪手的作文

《关于智勇义的结合三个火枪手的作文》【第一篇】

智勇义的结合《三个火枪手》

智勇义的结合《三个火枪手》 寒假,我看了法国文豪大仲马的作品《三个火枪手》。故事是这样的:剑术超群的贵族青年达尔大尼央,为了成为火枪手,便带着父亲写的一封信,前往巴黎寻找国王的火枪卫队队长德-特雷维尔他的同乡。 在巴黎,性急而又天不怕地不怕的达尔大尼央先后与冷面枪手阿多斯、红斗篷波尔托斯、美男子阿拉密斯意外相识,并与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此后,他们又一同去拼命为了王后奥地利安娜的名誉到英国伦敦给白金汉公爵送信,并取回那串价值连城的钻石项链;为了和平,又奉国王的命令参加了拉罗舍尔围城战...... 期间,没有一个人喊苦,没有一个人叫屈,每一个人都是发自内心的开心。 莎士比亚说;朋友间必须是患难相济,那才能说得上真正友谊。 这句话放在这里真的是再恰当不过了,主人公达尔大尼央与他的好朋友阿多斯、波尔托斯、阿拉密斯就是四个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莫逆之交,生死朋友。谁有钱都拿出来大家花,遇到事情也一起行动。不管是出入枪林弹雨,还是拿着脑袋去冒险,每一个人都毫无怨言,甚至积极主动。 读后,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在现实生活中,有几个真诚善良的朋友,是一笔佷宝贵的财富。

《关于智者勇者的作文》【第二篇】

  智者,从字面上来看意思是智慧的人。勇者,就是勇敢的人。智慧的人是没有让他迷惑的事情,勇者是无所畏惧的。拥有智慧和勇气的人是所向无敌的。

  我国历史上和名着中就有许多智者和勇者。

  战国时期,楚国和齐国都是大国。有一次,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在城门边开了个小洞,让晏子从那个洞中进去。晏子看了看那个狗洞,就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现在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只好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的聪明就在他的随机应变,既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我国历史上的智者数不胜数,万世之师孔子,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为世人追捧。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让我们再来看看《西游记》中颇具胆识的孙悟空。孙悟空跟随唐僧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许多妖魔鬼怪,唐僧只能得躲到角落里。这时,孙悟空总是挺身而出,和妖怪周旋,把他们打得屁滚尿流。这还不是最能体现他勇敢的事例。大闹天宫才是他得意的杰作,他把玉皇大帝也不放在眼里。众仙对玉皇大帝是恭恭敬敬,惟命是从,而孙悟空却大大咧咧,一不开心,连玉帝都敢打,毫无恭敬可言。敢与三界之首分庭抗礼,这有多大胆啊?

  在现代生活中也不乏智者和勇者。老师给我们传授知识,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他们是知识的先知,我们的领路人。作家莫言,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留下许多优美诗篇;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中国桥梁建筑大师茅以升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智者。最美妈妈吴菊萍,奋不顾身用左臂接住从十楼坠落的孩子;杭州最美司机吴斌用他76秒的坚守换来车上乘客的安全;勇夺奥运桂冠的男子游泳队运动员孙杨他们是生活中的勇者,在面对危险和挑战时,舍己为人,敢于付出,他们是真正的勇者。

  智者无惑,勇者不惧让我们做生活的智者和勇者吧!

浙江台州黄岩区富山学校六年级:戴莹

《关于中国,冲刺吧的作文》【第三篇】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这次我要演讲的主题是《中国,冲刺吧》。

  回顾过去。中国这两个字眼在哪些列强国家听来不值一提,同时也是一块肥肉。我们在他们眼里看来就是东亚病夫。鸭片战争、八国联军的侵入、火烧圆明园另一些列强国家也纷纷加入,也想分一点肉。可当时的清政府太腐败无能,虽然中国受到这么大的羞辱,但人们却有心无力。

  放眼现在,中国已是东方的一条蛟龙。2003年的申奥成功;2008年的北京奥运;2010年的上海世博。神五、神六、神七顺利升空,嫦娥一号也不甘落后,飞入太空。如今,中国的年轻美貌也渐渐显露出来。如诗如画的西湖美景让人诗兴大发;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让人流连忘返;神奇的贵州石林让人称赞不已;陡峭的索溪峪山谷令人浩气长舒。九曲黄河在中国的土地上蜿蜒;莽莽昆仑在中国的土地上绵延;在长江三角洲、珠丽三角洲,我们又看到祖国的崇高与巍峨,看到祖国的霓虹灯日夜闪烁、灿烂银河

  虽然我们我们的祖国很强,但并非第一。虽然2003年10月15至16日,我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五第一次进入太空,但苏联航天员早在1961年就进入了太空,美国也在1969登上了月球,目睹了月球的真貌。但我们中国到现在也没有那个技术,这样一比较,我们中国又落后了。

  今天,历史和未来将由我们焊接哦,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让我们勇争第一,和中国一起做最后的冲刺!

六年级:张曼

【作文浏览排行榜】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