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
蟋蟀,俗称蛐蛐。它那花椒籽儿似的大眼睛,黑褐色的小身子,看起来还挺可爱呢!
在炎热的夏天,蟋蟀那一阵阵悦耳的歌声,在夜晚的草丛中回旋,在夜空中飘荡,在那为宁静伴奏,它是当之无愧的小提琴手。
两只雄性蟋蟀常为一只雌蟋蟀而打斗。它们互相用大鳄咬着对方的头,扭打在一起。胜利者趾高气扬,失败者溜走了。我不禁发出感叹,昆虫的世界是多么残酷呀!弱肉强食,也是自然界生存的法则。
为了更好地观察蟋蟀,我捉了几只养在家里。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母蟋蟀不会鸣叫,而公蟋蟀的翅上有凹凸不平的印道,这就是它小提琴的琴弦,通过它能摩擦发音。公蟋蟀有两根尾,而母蟋蟀有三根尾呢!
我在瓶中放了一层土。这是为了母蟋蟀产卵用的。法布尔在他的《昆虫记》里说雌性蟋蟀第三根尾巴是产卵用的,如果雌性蟋蟀无法产卵就会在短时间内死去。
蟋蟀喜欢吃很多种食物。菜叶、黄瓜、面包渣、葱白、燕麦它们都爱吃。吃完了食物,它们还用唾液擦一擦腿、身子,它们还挺爱干净呢!
我喜欢蟋蟀这种小动物,它给我带来了欢乐!
河南周口周口市七一路二小六(5)班六年级:吕绍涵
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那么,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目前,在学生作文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浮泛的。为了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营造最佳的写作氛围,有时必须给学生创设情境。初中语文第三册小说单元后,作文教学是场面练习。这个单元周立波的《分马》的场面描写可谓精彩至极。学生们已经对场面这个概念有了初步的印象,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写,大部分学生会感到棘手。于是我设置了掰手腕比赛,要求在不大声喧哗的前提下,以组为单位,每组出1-2人,三局两胜;先在组内展开了选拔赛,以便推本组最强之人,而后组与组展开决赛。场面别开生面,观看者神态各异。游戏结束,有的喜悦,有的不服,我趁势引导:对这场比赛同学们怎么看,怎么想的?赛者与观者各自的表情、动作是什么样?班里整个气氛怎样?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观察结果。最后让学生们把这个场面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不再拧眉、叹气了。
养成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常常有一些同学害怕写作文,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是不习惯于思考。为配合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激发他们对周围生活的热情,达到增强写作意识的目的,在初中三年的时间里,我训练学生每周写周记。初一第一学期,要求把自己在这一周中给自己感受最深的人和事,详细地记录下来,人不离事,事不离人,人或事件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均可,过程要完整;第二学期,引导学生看自己写的人或事,为什么要写它,有什么想法,利用一两句话进行适当议论,提炼中心,引起对人生的思考;初二第一学期,要求写人或记事要注意重点突出,详略搭配要得当,注重首尾过渡的照应;初三注重语言的锤炼。写的同时鼓励学生多方阅读以扩大自己的信息量,老师给学生推荐好书,要求学生多写读书笔记。
养成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多修改的习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多读的同时还要多写,写作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多思考,除了指平时对所见所闻要多思考,对周围的点点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见解之外,在写作时,也要养成构思、列提纲的习惯。而修改又重在养成学生自改习作的习惯。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有了良好的写作习惯,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写作水平也就能够得到不断提高。
阳光六年级:孙大友
有悲伤,有寂寞。
即使跌伤也不曾疼痛。
心中之痛无法代替,
糖果,是那么美好。
却是幻想。
有痛苦,有眼泪。
即使划破也没有关系。
手是很痛,心却更痛,
明天,是那么美好。
却是未来
六年级:余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