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黎明
坚信第一道曙光
雪藏回忆
向时间祈求永远
得到的却
痛彻心扉的孤寂与悲凉
你的背影
远了又近,近了又远
在目光
所不能触及的地方
引起了无限遐思
我不愿说,也不敢挽留
高一:呱呱
追忆
当点点灯光帮助拼出那个夜晚时;当皎洁的月光撒下大地时;当一切都变得静谧的时候,手中原本繁忙的笔也缓慢下来,思绪也渐渐地不再起伏,目光在强烈的灯光下也开始显得模糊起来。随着空气中的电磁波,我的思想飘向了恒古的时代。不知是谁,凿壁偷光,让夜晚变得亮堂。不知是谁,十年寒窗苦读,让夜晚变得有了希望。也不知是谁,低吟着《蒹葭》,让夜晚变得如此忧伤。在那微弱的年代里,有些人,早已学会了夜晚的追忆。
追忆,夜空。就在那个盛夏的夜晚,当没有蝉鸣的时候,当没有繁忙的时候,一个人,静静的抬头仰望夜空,去想象,去回忆。想象宇宙的尽头,有没有另外一种生命在活跃,在穿行,在快乐,在悲伤。去回忆,曾经的快乐和悲伤,擦肩而过的朋友,就这样又一次被我聚集在这样的一个夜空里,没有噪杂,没有思想的夜空中。
有些人说过:白天,我们是另外的一个自己,只有夜晚,我们才能脱离伪装,还原真实的自己,放弃所有的束缚,不必在意白天的经历,不必去悲伤,让心去平静。大概正是因为这样,辛弃疾才会有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忧放,李白才会来一个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哀愁,他们在夜晚中追忆表达。我追忆他们的夜晚,我追忆他们心中的情感,也包括他们的悲伤和快乐。
我追忆夜晚的静谧,毕竟钢筋和水泥时代早已消失了刘方平的虫声新透绿窗纱的悦耳的声音。静谧的楼房,静谧的人们,静谧的植物,他们都在沉睡了,连月光也不过如此,这时的静谧取代了白昼的繁华。午夜,追忆中的静谧,每天都在教室里听着同种老师的声音,听着多媒体发出的滋滋声,听着跑步列队的口号声,只有在这午夜,夜才会静谧下来,虽说也时常窗前走过穿高跟鞋的女人走路时留下的啼塔声,也时常有了几声犬吠,猫鸣的声音,即使这样,也改变不了夜的宁静。除了那些那些灯红酒绿的街道,还有忙碌一天的父亲在沉睡中生产出来的鼾声。
很晚了,当强烈的灯光变得柔弱的时候,当视线变模糊的时候,当脑电波渐渐往空气中发散的时候,当昙花正在炫耀美丽的时候,我已经睡着了,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陌生梦乡,那应该是无数个脑电波在交融汇通,我也许又开始了追忆另外一个的夜空。
高一:燕菲儿
大漠里的风吹得有些与往常不同,李陵能感觉得到:这风肃杀,钢硬如箭,刺人脸颊,更重要的是这风中还有一种令人莫名心痛的力量。
李陵回到帐中,抽出了那把宝剑,那把世代相传的利剑曾伴着他的祖父、父亲一起冲锋陷阵,痛杀敌军,为国效忠,今天它握在了自己的手中,李陵感觉到有一种责任与力量在鼓舞他为大汉朝再痛匈奴,然而后方的支援至今还没有到,他手上还有五千将士,尽管凭他的作战经验与将士们的勇猛可以抗击,但将军,匈奴率领大部队人马来战。将士的禀报打断了他的思索,他以雄厚并依旧自信的声音喊出了:出战。同时也喊出了他的忠心赤胆,然而
战斗结束了,李陵失败了,当他看到匈奴的大片人马被击败,而自己的战士也正一个个倒下时,他依旧奋战,当他看到匈奴的支援部队不断涌来,他依旧奋战,然而当他听到自己一直等待的支援部队不战而降时,他猛然感到眼前一片黑,他疯了,他狂了,他挥舞着那把利剑,身边的匈奴一个个倒下,可是却怎么也杀不完,周围的匈奴再也不敢靠近他,他困倦地跪在地上,闭上了双眼,抽出了那把利剑他要以死谢罪,但是他突然又想到了什么,他没有自杀,于是,他被匈奴俘虏了。
李陵投降的十几天后,他听到了自己全家被诛杀的残酷而又让他难以置信的消息。于是他又一次地疯了,狂了,嘴里喊着不、不,并跑出了帐中。大漠的天空没有星,没有儿时自己伏在母亲怀中抬头仰望的那片繁星,只有一弯月牙儿,一弯带着寒气的月牙儿,李陵坐在了那片原野上,黑夜,月色照在这片原野上,让这片原野看起来象一片湖,风吹过,那牧草便像浪一样翻涌起来,仿佛能将李陵瞬时吞没。李陵抬起来了头,有东西在他脸颊上滑过是泪,李陵抱着那把剑,像是在对这把剑倾诉,也像是在自我言语:九哥,为何你要这样做啊?难道你忘了出战前我对你说无论我做了什么,都一定是为了大汉朝,当时你还握着我的手说朕信你,可是现在你却诛杀了我全家,我含垢忍辱地活下来,是为了日后再有机会报答你,为何你却不了解我的心啊?李陵又一次抽出了那把剑,残淡的月光在那把银色的利剑上流动着,莫非这把久立战功的宝剑也在以特殊的方式流泪哀叹?
后来,李陵再也没有回到大汉朝,他也再没有想过背叛匈奴,因为匈奴待他很好,他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元平元年,李陵病重,弥留之际,他轻轻吟诵着祖父教给他的《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诵完后,他闭上了双眼,带着一生国仇家恨的矛盾离开了人世。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中学高一:黄蓉